那些溫暖了青春的粵語歌,最難割捨

這些年,每當不知道聽什麼時,我總會想起粵語金曲,無論何時,它們都會帶來新的感動,成為了歌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為華語樂壇的一名聽眾,粵語歌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它陪伴了幾代人成長,溫暖了無數人的青春,那些曾經迴盪在大街小巷的粵語歌,那些影視劇中的插曲和主題曲,那些KTV裡無數次被唱起的粵語經典……構成了許多人回憶中的背景音樂。

也許你說你不認識幾位明星,也從不追星,甚至五音不全,但,你肯定聽過幾首粵語金曲,比如葉麗儀的《上海灘》,羅文和甄妮的《鐵血丹心》,李克勤的《紅日》,陳慧嫻的《千千闕歌》,張國榮的《倩女幽魂》,BEYOND的《光輝歲月》。


那些溫暖了青春的粵語歌,最難割捨

它們是粵語歌的代表,卻不是全部。幾乎每一位在華語樂壇發過唱片的香港歌手都有粵語代表作,很多非香港的華語歌手也都有翻唱或演唱過粵語歌曲。

粵語歌曲曾經歷了非常繁榮的時代,也就是上世紀九十至本世紀前十年,那也正是大陸音樂發展的高峰時期。

因為粵語發音的溫婉和柔美特點,使得粵語歌總給人婉轉和更加抒情的感覺,也正是基於對於粵語歌曲的偏愛,很多經典的粵語歌都同時有國語和粵語兩版歌詞,而聽眾會發現大多數時候粵語歌比國語歌更好聽,能更加凸顯和增加歌曲旋律的優美,也更加朗朗上口。這也是粵語歌為何總是讓人難以忘懷和情有獨鍾的原因,比如《倩女幽魂》。

而對於很多經典的國語歌,也有作詞人為它重新作詞,用粵語將它重新演繹,賦予歌曲新的生命,比如陳淑樺的《夢想時分》和鄭秀文的《思念》,同曲不同詞,是兩首不同意境的歌曲,卻是一樣的優美和經典。

粵語歌曾經的輝煌與以下幾方面原因分不開。

1.

優秀的詞曲作者。提到華語樂壇就不得不提林夕,他的歌詞有多經典就不用多說。因為有他的貢獻,華語樂壇尤其是粵語金曲多了許多首經典,就不會在聽到《富士山下》,《最冷的一天》,《約定》,《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無間道》,《不拖不欠》,《少女的祈禱》,《鍾無豔》和《七友》,《再見二丁目》等等。

林夕之前還有大師黃沾,他創作的《上海灘》,《滄海一聲笑》,《倩女幽魂》,《射鵰英雄傳》,《男兒當自強》至今仍然是港樂的代表和經典,黃沾本人也被冠以“流行歌詞宗匠“,”至今仍是香港歌壇公認的“詞壇教父”。

與林夕同時代的黃偉文,他的代表作如《浮誇》,《可惜我是水瓶座》,《好心分手》,《下一站天后》,《喜帖街》是港樂時代的標誌性填詞人之一。

此外還有盧國沾,鄧偉雄,林振強,鄭國江,黎彼得等大家,以及一些優秀的歌手同時也是優秀的詞曲作者,比如李克勤。

除了詞作者的人才濟濟外,歌曲作者同樣大咖雲集。比如黃沾,許冠傑,黎小田,顧嘉輝等。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才有了那麼多餘音繞樑的經典旋律。

與此同時,歌壇更是星光熠熠,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前十年,黃沾,徐小鳳,葉倩文,林子祥,譚詠麟,BEYONDY樂隊,張國榮,梅豔芳,四大天王,關淑怡,周華健,李克勤,王菲,楊千嬅,陳奕迅,TWINS……眾星閃耀。


那些溫暖了青春的粵語歌,最難割捨


他們和優秀的詞曲人一起創造了粵語歌曲的黃金時代,他們用獨特的嗓音和精湛的唱功,賦予了粵語歌曲靈魂,與詞曲作者一起創造了無數首經典的粵語金曲,通過發行唱片,開演唱會和一次次的翻唱,將粵語歌曲傳至世界各地,使得更多的人瞭解華語歌壇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也通過一次次不同的重新演繹,賦予歌曲新的生命,打下了重要基礎。

2.

TVB影視劇和港片的推動作用。TVB影視劇和香港電影的熱播為粵語歌曲的廣為傳播和流行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這其中有幾類重要題材的影視劇的貢獻不可或缺。

第一類是金庸武俠劇,TVB拍攝的每一部金庸武俠影視劇幾乎都有一首或幾首膾炙人口,傳唱度極高的粵語歌曲,在那個港劇尤其是金庸武俠劇深受觀眾喜愛和熱播的年代,這些歌曲以插曲和主題曲的形式出現在劇情中,與劇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創造了許多經典。

第二類是警匪和偵探類影視劇,如《國際刑警》,《無間道》系列,它們曾經將香港電影和電視劇推到巔峰,成為港劇的代表作,和主演的經典之作。它們的熱播和各自模仿及翻拍,也將粵語歌曲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第三類,醫患和法證類。如《妙手仁心》,《鑑證實錄》,《法證先鋒》,《都市刑警》無論過去多久,無論在什麼角落,只要主題曲響起,就會想起主角的樣子和那些經典對白和情節。

第四類,古裝劇。它們曾一度引發了大陸的收視熱潮,也捧紅了許多演員。只要提起TVB就會想起那些經典的古裝劇。

此外還有《古惑仔》系類,周星馳電影,《創世紀》,《溏心風暴》,《珠光寶氣》,《金枝欲孽》等古裝劇,無論經過多久,那些旋律都會將我們帶回當時的回憶裡。

這些經典的影視劇,推動了港樂尤其是粵語歌曲的傳播和發展,而港樂也成為了它們的一個重要標誌,彼此不可分割。


那些溫暖了青春的粵語歌,最難割捨

3.

以中島美雪為代表的明治時期的日語歌曲,為粵語歌曲提供了優美的旋律。許多經典的粵語歌曲都翻唱自日語歌曲,如《漫步人生路》翻唱自中島美雪《習慣孤獨》,《容易受傷的女人》翻唱中島美雪《口紅》。

音樂沒有國界,歌曲除了歌詞之外,更需要通過旋律來表達意境和情感,即使是不同國家和時期的人,也會有相同的心情,能打動人心的旋律總是相通的,所以便有了這許多好聽的翻唱作品。

也許正是因為港樂尤其是粵語歌曲的獨特魅力,所以有一些內地影片,會將經典的粵語老歌作為其中某些劇情的背景音樂,以歌傳情達意。

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就曾將葉倩文的《珍重》作為背景音樂出現三次,分別是在女主角人生的三個年齡段,用音樂而非語言的方式更能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感受和獨白,與劇情相互呼應,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和觸動,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如今的港樂沒有了十年前的繁榮景象,但音樂人並沒有放棄,他們依然在將推廣和發展港樂的道路上堅持和努力著。

港樂是樂壇最美的聲音和最重要的組成之一,它們不應該被忽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將它們傳承和發展繁榮。

\u0011 \u0004\u0010\u0011

那些溫暖了青春的粵語歌,最難割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