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檢測再獲早期鉅額融資!高營收背後系運維成本增加,行業“大魚吃小魚”現象明顯

隨著專業檢測機構內生需求的不斷加大,融資需求逐漸從早期就開始吸納鉅額資金,繼年初嘉檢醫學完成B輪1.1億元融資後,環保檢測領域康達檢測昨日(3月24日)完成A輪7000萬元融資。從企業早期發展的融資規模來看,類似融資數額在其他行業中並不多見。

有分析指出,由於檢測行業地域分散,本地化特徵明顯,檢測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資產擴張成為其主要的資金需求內因。而整個行業目前也在加速整合,外延併購的趨勢或加速行業“大魚吃小魚”情形不斷上演。

檢測企業高營收的背後

近日,國內公共服務性質第三方檢測機構“康達檢測”完成7000萬元A輪融資,國發創投,毅達資本,弘德投資紛紛站臺。外界對相關企業融資背後的實際需求尤為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康達檢測成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有環境檢測、土壤與地下水檢測、環境損害司法鑑定、固廢檢測與危險廢物鑑別檢測、二噁英檢測、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等服務。

有分析認為,檢測機構的規模與營收增長率呈現正相關性。東吳證券表示,檢測行業規模效應顯著,機構規模越大,其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越強,因此年收入增幅也會越高。據統計,2018年,國內營收1000萬元以上的檢測機構數量為5051家、僅佔全行業的12.8%,但營業收入合計2148.8億元、營收佔比達到76.5%。

然而,在企業規模增長的背後,依然是內生增長要素的必要積累。換句話說,企業要想實現規模的擴張,就需要在固定資產支出、在建工程投入等方面花重金打造。從國內外檢測企業發展歷程看,企業早期往往需要通過新設實驗室、併購優質標的的方式擴大規模、完善產品線、擴張服務網絡、構建公司品牌和公信力的先發優勢。

不過如此一來,企業的運維成本也隨即增加。以康達檢測為例,該公司2018年披露中報時統計,營業收入可達5313.13萬元,同比增加2660.73萬元,增長幅度超過100%。取得這樣的營收業績是因為,該公司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子公司業務量才有所增加。而與此同時,企業營業成本推高到了3071.07萬元,同比增加了110.11%,超過營收增速。彼時,該公司坦言,主要原因是隨著營業收入的增長,營業成本隨之增長,公司處於發展上升階段,前期投入較多,因此本期主營成本較上期大幅增加。此外,包括銷售費用和其他管理費用的支出,康達檢測的企業毛利水平進一步被收縮至42.20%,低於同期水平,也與檢測行業頭部企業相形見絀。

對於上述情形,業內常抱以寬容的態度,特別是對企業資金需求量大這件事,投資人往往從長計議。

東吳證券分析稱,由於目前檢測行業呈現碎片化經營態勢,地域性特徵明顯,導致檢測機構的功能定位單一,因此企業需要擴大專項檢測服務的廣度來提高市場佔有率,才能進一步鞏固行業地位。所以在佈局階段,實驗室投入、設備更新等重資產投入量巨大。

僅以國內第三方檢測龍頭華測檢測為例,截至2019年底,上市以來通過資本市場累計融資達33.1億元,其中IPO融資5.4億元、定增11.04億元、間接融資16.6億元,實驗室數量也從2009年上市初的30個增長到2018年的133個。

可見,隨著國內檢測行業從單一政府檢測向第三方檢測機構下沉,本土第三方監測機構搶灘市場的節奏明顯加快。企業擴張以獲得更高營收的同時,也在消耗巨量的產業資本投入,競爭日益激烈。

行業"大魚吃小魚"現象明顯

儘管規模效應下的企業營收在飛速增長,但另一方面,相關機構種類、數量龐雜也在促使行業自上而下進行整合,“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明顯。

據東吳證券統計,在當下的國家檢驗檢測服務業中,規模以上(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達到5051家。需要指出的是,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佔全行業的12.8%,全行業機構或數以萬計。

從優化管理,帶動檢測效率與服務質量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縱向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併,亦或是橫向的市場資源整合。多層次檢測服務輸出的生產資料都在被產業資本和檢測機構管理者覬覦。

據統計,對標SGS、BV、Eurofins和Intertek四大國際檢測龍頭的擴張勢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均已超過60%;而國內檢測企業華測檢測、廣電計量、國檢集團、安車檢測的資產負債均值僅為37.3%。不難發現,國內檢測企業的融資力度與行業整合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僅以目前國內機構的體量與效率來說,最新一期的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華測檢測、廣電計量、國檢集團、安車檢測的營收規模分別26.8億元、12.3億元、9.4億元、5.3億元;而國際檢測龍頭SGS、BV、Intertek的營收規模分別為464.9億元、378.0億元、259.1億元人民幣。

可見,國內檢測企業提升空間廣、增速快,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華測檢測在過去8年時間內共計併購90家陌生領域公司,成為中國領先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蘇州蘇試試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斥資2.8億元收購宜特(上海)檢測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也曾公開表示,公司將可能通過設立孵化器、成立產業基金、海外投資併購等方式,向醫療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完成綜合醫學服務提供商的初步探索。

此外,據東吳證券統計,2013年~2018年間,國際主要檢測企業共完成併購397起。通過併購快速切入新地域與新業務,已成為檢測行業的發展趨勢。

而隨之而來的是潛在的股權投資紅利。此前金域醫學在上交所上市,就為安超投資帶來60.56倍的賬面回報率,成為2017年股權投資界最高的賬面回報案例之一。未來,隨著國內檢測行業的加速整合,資金充裕且資產負債率可控的龍頭企業或將在擴充產品線、切入新市場的過程中,給子行業檢測機構的股權投資帶來機遇。

截至2018年底,國內檢測龍頭企業中,華測檢測、廣電計量的投資性現金流支出均已超過4億人民幣;而子行業檢測機構也在積極謀求上市或尋找其他發展機遇,比如2018年底康達檢測為配合公司經營發展和戰略需要轉讓系統掛牌,現已從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中退出。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