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億 綠城開年重倉北京的原因解開了

2500億 綠城開年重倉北京的原因解開了

  若說開年北京土地市場上最亮眼的“仔”,一定非綠城莫屬。2個月內,北京15宗掛牌出讓的土地拍賣現場,綠城出現了7次,“掃貨”40.8萬平,耗資144億,幾乎是出手必得,十分“豪橫”。

  3月23日,綠城中國公佈2019年度全年業績,銷售、營收和利潤三大指標均實現增長,合同銷售額首次實現2018億,躋身2000億房企陣營。同時,綠城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張亞東給2020定下了目標,新增貨值和銷售目標雙雙實現2500億。

  這或許可以解釋綠城年初在北京土地市場上頻繁出手的舉動。“2020年新增貨值要超2500億元,權益投資金額不低於600億元,投資是重中之重。”張亞東如是說。

  "特長生"補短板

  “產品主義”“豪宅教父”,綠城以品質見長,聞名業內。

  不過,在經歷系列股權之戰後的綠城,有些傷了元氣。2016年,綠城突破千億規模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139億元,業績增速達58.4%後,連續兩年業績增速下滑,最低的2018年增速僅為6.9%。

  張亞東稱這三年是綠城的“康復期”。經過三年的調整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綠城也在規模和利潤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並能守住“品質”這個特長。

  年報顯示,2019年,綠城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額2018億元,同比增長29%,銷售增速重回2017年水平;全年營收615.93億元,同比增2.1%;股東應占淨利潤24.8億元,同比大漲147.3%,表現尚可。

  這得益於綠城高效的運營管理,其旗下項目從拿地到開工、開盤、交付的運營週期明顯加快,分別提速10%、12%及7%。

  2019年綠城合同銷售超過50億元的單個城市達9個,杭州、寧波、北京錄的合同銷售超過100億元。投資項目整體去化率68%,總體銷售回款率維持在87%水平,這加快了綠城的現金迴流。

  利潤率偏低是綠城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在銷售業績大漲29%的情況下,綠城營業收入僅增長2.1%,毛利率為25.4%,較2018年增長2.6個百分點;淨利潤率約為6.39%,同比增長2.5%。

  不過綠城的財務狀況相對健康,截至2019年末綠城中國的銀行存款及現金為518.94億,一年內到期債務349.41億,佔總借貸的36.6%。淨資產負債率為63.2%,相較2018年的55.3% 增長8個百分點,處於行業合理水平。

  此外,合同銷售金額為664億的綠城代建業務也為其銷售金額貢獻了32.9%的業績。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綠城代建項目預計可售貨源約651萬平㎡,可售金額約人民幣909億元,成為未來綠城重要的業績增長點。

  土拍黑馬 全國掃貨

  2020年前兩個月,綠城開始在全國土地市場掃貨,分別在北京、杭州等10個城市累計獲得13宗地塊,預估貨值近600億元。僅北京一城,綠城在5天之內以144.08億元勇奪三宗地,成為北京土地市場當之無愧的“黑馬”。

2500億 綠城開年重倉北京的原因解開了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在年報發佈的前三天,綠城發佈公告稱,綠城中國全資附屬公司北京博意就北京市昌平區一宗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的住宅物業項目,與天津世茂、中交房地產分別出售項目公司股權的部分權益,共同開發該項目。

  這宗土地便是2月14綠城經過65輪爭奪,以63.6億29.8%溢價率斬獲的昌平東小口限競房宅地。根據公告,權益轉讓後,該宗地綠城、世茂分別持股42.5%,中交持股15%,相應的,世茂、中交分別付給綠城27.9億元及9.85億元。

2500億 綠城開年重倉北京的原因解開了

  對於綠城引入合作伙伴之事,業內人士表示,獨立操盤資金佔用高,引入合作伙伴分攤資金壓力,釋放現金流繼續進行規模擴充或土地儲備,合作開發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疫情、經濟形勢不明朗,現金流的重要性更為凸顯,綠城此舉,也是在攤平風險。

  為了完成今年2500億的投資、銷售目標,為2021年的3000億銷售規模蓄勢,土儲都是必要之舉。

  此前,張亞東接任後對綠城的土地儲備很不滿意,曾多次公開表示綠城要在土地投資端補短板。“很痛苦,簡單講就是沒貨,沒貨賣就沒銷售,沒回款”。以北京為例,這兩年綠城北京僅西山燕廬及限競房西府海棠兩個項目在售, 2019年全未有新增土地入賬,如2020再未有新地,極有可能出現開發斷檔,無盤可售的情況。

  好在,綠城投資與營銷並重、全週期拿地策略已初步取得成效。2019年新增項目共計54個,總建築面積約為1236萬平方米;總土地成本/收購金額約人民幣691億元,預計新增可售金額達人民幣2057億元,加上之前的庫存儲備,綠城已經擁有3600億元可售貨值,按照年報所述的去年投資項目整體68%去化率計算,實現2500億銷售目標並不是難事。

  即便考慮到上半年疫情帶來的影響,張亞東認為完成2500億銷售目標仍是大概率事件。

  已度過“恢復期”的綠城,能否在今年實現“健身”的同時加速快跑、擴充規模?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