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間》:人物形象塑造的強烈反差感推動形成戲劇性矛盾衝突


《人鼠之間》:人物形象塑造的強烈反差感推動形成戲劇性矛盾衝突

文丨程文勝

所謂戲劇性矛盾衝突,往往是指戲劇作品中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較量、相互妥協形成的劇場感,其本質特徵是具有舞臺劇場現場表演的即時感和觀賞性。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簡直就是一部戲劇小說,十來個人物,形象典型,對話生動,場景可繪,衝突激烈,尤其是對比反差巨大的主要角色喬治和奈尼,更是直觀的突顯了戲劇舞臺效果。

《人鼠之間》:人物形象塑造的強烈反差感推動形成戲劇性矛盾衝突


一、一部底層流動農民的悲慘戲劇故事

《人鼠之間》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佐治和奈尼是兩個相依為命的貧困美國流動農業工人, 他們懷揣著一個夢想,希望通過賣苦力、打短工掙一筆錢,能擁有自己的一塊土地、一間小屋、一頭牛、一隻兔籠、養些小雞,但是這個卑微夢想在現實中破滅了。每次好運將來,白痴萊尼卻一再闖禍,以至於把農場主兒媳的脖子弄斷了,最終喬治不得不槍殺了他。

據說,書名的靈感來自英國詩人彭思,他有首詩反映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其中寫道:“人也罷,鼠也罷,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這部小說即取其意,以動物界最底層的鼠寓意在貧困線上掙扎的流動農民。

約翰.斯坦貝克是文學大師,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獎,他的作品多描寫底層的社會大眾,為窮苦人說話,為被壓迫者申辨,生動刻畫他們面對困境時所展現出的人性光輝、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為生存而奮鬥的勇氣。

二、互相對比映襯的鮮明人物形象

小說篇幅不長,只有7萬多字,但故事氛圍沉重而悲慘,每個場景都充滿了戲劇性的矛盾和衝突,這種戲劇性張力,主要源於作者對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喬治和奈尼是小說主人公們人物反差,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外型反差。奈尼身高兩米,力氣大得驚人,有魁梧的身材,毫無特色的五官,淺色的大眼睛,寬厚的肩,像熊拖著熊掌那樣拖著步子,腳步沉重。喬治卻身材矮小,步伐敏捷,黑黝黝的臉上稜角分明,一雙小眼睛轉個不停。

(2)智力反差。喬治精明能幹,圓滑世故,富有生活經驗。小說中,無論是安慰奈尼、尋找活計,還是平息事端,都顯示出美國貧窮農民帶有狡黠的智慧。而萊尼智力低下,相當於白痴。他只聽命於喬治,迷幻於喬治描繪的夢想。

(3)性格反差。喬治雖然精明,內心卻是孤寂的,迫切渴望友誼和溫暖,身居底層的他卻難以獲得真正的友愛,只能把白痴當作唯一的朋友。萊尼雖然智力低下,卻有孩子般的天真,心裡充滿柔情和幻想,他力大無窮,卻常用手指撫弄柔軟光滑的小老鼠、小狗、柔軟的衣物等,而柔軟即是美好的記憶和象徵。

《人鼠之間》:人物形象塑造的強烈反差感推動形成戲劇性矛盾衝突


三、人物形象推動了情節發展與命運的逆轉

人物形象的巨大反差,使小說故事情節有了雙重節奏,同時也為人物悲慘命運埋下了草蛇灰線。

(1)智力和蠻力促成了生死同盟。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由於大地主和大資本家的合力壓迫,農民失去了家園和土地,成了四處流浪的無產者。喬治精明卻瘦弱,奈尼強壯卻形同白痴,單獨一人都難以找到打短工的機會,只有合作借力,才能生存下去,這就為故事的發生提供了合理性。

(2)常人與白痴形成了兩個視角。小說所有人物及農場生活勞作環境,都是通過正常人喬治和智障人奈尼的雙重視角、感受來敘述描繪的,對待各人物關係也是雙重的處理方式,這讓小說人物總體上有了既矛盾又統一的雙重人格,讓讀者遊走於正常與癲狂之間,心存懸疑,時時緊張,總為不知輕重的白痴捏一把汗,從而使故事情節更具戲劇的張力。

(3)溫情與世俗加速了命運逆轉。奈尼喜歡撫摸柔軟物體並因之興奮的描寫自始至終、不時顯現,先是捏死了老鼠、狗,最後又撫摸農場主兒媳的頭髮,因女人過激反應被他搖晃斷了脖子。此前喬治一直保護奈尼,過去能為他的魯莽辯解,這次布無能為力,為求自保,只好將奈尼騙至河畔,用槍打碎了他的腦袋,從而一場好夢,夢碎一地。

《人鼠之間》的戲劇性,在兩個具有滑稽因素的人物身上顯現,恰恰增添了悲劇感。

約翰.斯坦貝克曾說:作家有責任揭露我們許多疼痛的錯誤和失敗,把我們陰暗兇險的夢打撈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利於改善。同時,作家受委託宣示和稱頌人類既有的心靈和精神的偉大能力,面對失敗不氣餒的能力,勇敢憐憫和愛的能力,在與軟弱和絕望進行的漫長戰爭中,這些是希望和競爭的光輝旗幟。

僅從這段話看,文學大師就是大師。

《人鼠之間》:人物形象塑造的強烈反差感推動形成戲劇性矛盾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