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室內,採用鋼結構骨架 ©Rizvi Hassan

感謝 MVRDV對gooood的分享

Hindupara是羅興亞族難民中的一個由少數群體組成的社區,其內的難民們現在都生活在庫圖帕隆(Kutupalong)內世界最大的難民營中。從兩年多以前開始,孟加拉國當地的原住民就一直與這些難民們生活在一起,共享著資源和土地。因此,考慮到這些居住在附近的原住民,人們決定建造一個Hindupara綜合社區中心,一方面創造一個共享平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難民與原住民、少數群體與多數群體之間的交流。

▼社區中心外觀概覽©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為了本項目的順利推進,建築師與Hindupara的社區成員和附近的原住民合作,以期共同打造一箇中心活動空間,以便為當地人提供心理輔導、培訓、案例管理和知識共享等方面的支持。社區中心的圖案和顏色均由社區成員和原住民完成。可以說,通過這個項目,兩個群體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人與人之間也能夠變得更加包容。建築工人和使用者都積極參與到項目的施工中,從而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創造自己的空間。

▼原住民和難民營社區成員參與進項目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主入口外觀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在施工完畢後,Hindu-para社區的成員Rajpoti Shil apa和她的團隊精挑細選了所有適合在社區中心內種植的樹木植被,從而不僅可以豐富日常使用體驗,更能滿足不同的儀式和功能需求。Gada, Joba, Golap, Kathal Chapa, Barota, Morichha等被選為禮拜和其他儀式上可使用的鮮花。其他的植被則可根據使用者自己的喜好來栽種。通過這個分享故事和生活、共同美化環境的過程,每個人都能快速熟悉新建的環境。

▼社區中心外觀,種植著必要的樹木和植被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Hindupara所屬的難民營的規模之大實屬世界之最,其形成過程十分迅速,因此大大地消耗了當地的資源。在緊急時期,難民們會使用未經處理過的竹子、防水油布和稻草等材料快速地建造起一座座簡易的房屋,從而使得難民營如同一個有機的實體般開始生長和擴張。《人道主義的竹材技術報告(Humanitarian Bamboo Technical Report)》一文中指出:“全國範圍內可用作建築材料的竹子正在逐年減少,然而其需求量卻在逐年增長。”可用於結構體系的竹材的生長週期長達三年,而用於其他構件的竹材的生長週期也需要一年。因此,除非能夠以降低成本和縮短時間間隔為目標,制定出可以安全高效地收穫和處理竹子的計劃,否則在現階段的營地發開過程中,其他的選材方案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考慮到孟加拉國的鋼鐵工業都集中在項目基地附近的港口城市吉大港(Chittagong)中,設計團隊決定採用鋼材來替代竹子。為此,建築師們以鋼構件為主要結構和組件模具,設計了一個項目方案,以確保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提高可運輸性、可重複使用性、以及施工和清潔的方便性。該方案包括了一個基礎底座、鋼結構骨架、模塊化的隔板以及可在這種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充當雨傘的簡易雙坡屋頂等。而模塊化系統中的Muli竹則在呼應了周邊環境的同時,在社區中心與Rohingya難民和當地村民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繫。

▼社區中心外觀,採用簡易雙坡屋頂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外觀,採用混凝土基礎底座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坡屋頂下的半室外走廊,可作為擋雨空間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外觀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外觀局部,模塊化的隔板由竹子構成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室內,採用鋼結構骨架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室內,雙坡屋頂下屋面的顏色和圖案由社區成員和原住民自己設計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室內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在這個過渡時期內,即使是臨時性的方案,營地中的建築也需要有更強的可用性和尊嚴感,因此建立一個易於部署的、可重複使用的環境適應性體系是十分必要的。而這也將國際援助變成了一種貼心的投入,而不僅僅是在人道主義背景下的慈善舉措。

▼空間細節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社區中心地面細節 ©Rizvi Hassan

新作 | 孟加拉國難民營綜合社區中心,多元群體間的交流空間 / Rizvi Hassan

Project Name: Integrated Community Center in Hindu-para Rohingya Refugee Camp

Architect: Rizvi Hassan

Completion Year: 2019

Gross Built Area: 221 sqm

Project location: Rohingya Refugee Camp, Kutupalong, Cox’s Bazar, Bangladesh

Project Team: Shah Alam, Rizvi Hassan, Saad Ben Mostafa, Biplob Hossain, Hasan Tarek, Mostafizur Rahman, Sagor Mondol, Abdul Latif, Shahidul Islam Khan, Tahrima Akhtar, Sheikh Jahidur Rahman, Kamal bhai, Rubel bhai ,Rajpoti Shil apa, Md. Syedullah & others.

Clients: Forcefully displaced Myanmar Nationals & Bangladeshi Host Community in Kutupalong (Supported by UNHCR & BRAC)

Collaborators: UNHCR, BRA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