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條規則,助你成為講話有趣的人

記得幾年前,一位教育領域的領導給老師們開會,覺得會議現場有點沉悶,想幽默一下:“前段時間討論老師們的工資待遇問題,要我說啊,老師們加了工資也沒用啊,反正都沒有假期,沒時間花錢啊,對不對?”本意是調侃調侃老師們工作的辛苦和收入的捉襟見肘,結果表情和語氣沒控制好,變成了質疑和挑釁,引起一片譁然。

後來,這位領導就下臺了,據說他不會說話,常常得罪人。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能夠面對多少人說話,他的成就就有多大”。地位越高,語言表達就越重要,一不小心,就損害了個人形象,也給事業帶了阻滯,《中國企業家生存報告》藍皮書也指出過這個問題。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也曾因為在微博力挺劉強東而引發輿論譁然。

不會說話的人,沉默是避免出錯的好辦法。但如果說話風趣,妙語連珠,更容易獲得好感,麻煩自然而然少了

馬克·吐溫就曾提到他的一次經歷:他去旅店投宿,早就聽別人跟他說過這個地方蚊子特別厲害。當他在服務檯登記時,剛好一隻蚊子飛來。馬克·吐溫就對服務員說:“早就聽說您這裡的蚊子十分聰明,果然如此,你看,它來看我住哪間房間,今晚準備飽餐一頓了。”服務員聽了忍不住大笑,記住了馬克·吐溫的房間號,給他做了特別細緻的滅蚊工作,於是馬克·吐溫一夜好睡,絲毫沒有受到蚊子的干擾。

天生幽默的人肯定有,但即便不是,也不用擔心,因為

大衛·尼希爾自己也不是,但他卻憑七條規則晉身傑出的脫口秀演員,還把自身經歷寫書出版了。

七條規則,助你成為講話有趣的人


這本經驗之談——《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介紹了他從一名極度恐懼公眾演講的人變成能登上《福布斯》雜誌的脫口秀演員,從書名到內容都直截了當,乾貨滿滿。

這七條規則分別是


七條規則,助你成為講話有趣的人

一、我們都愛故事

倍受推崇的故事編劇教育大師羅伯特·麥基說過:“故事是人類交流的貨幣。”而著名閱讀推廣人郝廣才也說過:“為什麼你寫的文章那麼沉悶,你講的話讓人昏昏入睡呢?要麼是你的故事不夠多,要麼是你的故事不夠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故事從哪裡來?

故事可以來自身邊的趣事,我們需要做是睜大眼睛觀察,然後把它記錄下來,講給別人聽。大衛·尼希爾化身脫口秀演員“愛爾蘭戴夫”的那一年裡,他收穫的最猛烈的笑聲就來源於生活中的遭遇。25歲那年,他寄宿在危地馬拉一戶家庭裡,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偏偏還食物中毒了,當他瘋狂嘔吐,可憐巴巴時,他的房東居然以為他酗酒了。後來大衛·尼希爾將這個故事寫成段子講出來,效果比押韻的俏皮話好得多。

最好的故事不僅僅是講述人的故事,而是能讓觀眾聯想到自身的故事。有普遍性,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有獨特性,就鉤住了觀眾的好奇心。

但不是所有故事都需要搞笑,個人的曲折經歷也常常引人入勝。那位天生四肢全無的殘疾人尼克·胡哲,19歲的時候開始推銷自己的演講。被拒絕52次之後,第53次,他獲得了一個5分鐘的演講機會和50美元的薪水,從而開始了演講生涯,將自己打造為全球著名的勵志人物。

大衛·尼希爾說:“好的講述人要有人味兒,能表現出脆弱,禁得住難堪,在成功面前敢於言敗。”在經歷足夠長的平復時間後,回過頭去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無論是搞笑的,還是沮喪的,都可以拿來自嘲。誰沒有做過一兩件傻事?誰沒有一兩件值得驕傲的事?故事的主題足夠大眾化,就能和每個人產生關聯,再具體到細節,就能帶入我們要講的故事了。

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樣是好故事的來源。

但是,單有故事還不夠,故事只是魚餌,還要造出一個勾住讀者注意力的鉤子,把他們拖進故事。

二、無它,唯手熟爾

宋代歐陽修曾寫過一篇《賣油翁》:有人射箭很厲害,很是自負。一天遇到一個賣油翁對他的箭術不以為然。這人很生氣,質問賣油翁,賣油翁表演了一番徒手倒油而沒有弄髒東西,來證明射箭和倒油一樣,沒有什麼奧秘,手法熟練而已。演講、寫作也是一樣,你看起來像是即興發揮,毫不費力的表演,是花費所有精力打磨出來的。

如果你要演講,要怎樣打磨自己的作品?尼希爾在《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中提供了很有效的評估和調試方法:

七條規則,助你成為講話有趣的人


好演員也應該是好寫手,寫得越多越好,講得就越順暢。如果不是天生幽默,磨鍊寫作技術是提升表達能力的另一個方法。作為有史以來連續表演1000天的喜劇演員薩米·奧貝德,就在寫作方面特別嚴格要求自己。他強調說:“寫段子是系統化的工作。想要整句話成立,該在這裡填什麼詞?”

著手寫段子時,通常使用三段式結構,開頭描述主角的身處環境,營造情緒,製造誘發事件,中間強調對峙,製造衝突和轉折,結尾呼應開頭。評估收集到的故事笑點分數,為收集到的故事設置場景、使用有幽默感的詞、像“馬丁·路德·金”強調“我有一個夢想”那樣強調賣點、把觀眾反應熱烈的部分整合成大家心領神會的段子,我們看到的搞笑內容基本上都經過反覆測試。找準段子的笑點後,從結尾往前倒推,添加到演講的主題當中。把笑聲和充滿洞見和啟發性的信息結合在一起,我們獲得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產物。

瑪莎·克勞姆《哈佛溝通術》中談到:“懂得使用幽默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壓力之下仍懂得使用幽默的人,在他人看來都技高一籌。看起來他們好像已經掌控了全局。雖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好運北京”2007國際乒聯年終總決賽後,一位美國記者挑釁男乒名將馬琳:“在美國,人們最熟悉的中國運動員是姚明和劉翔,但你在中國的影響力似乎不比他們差。什麼你對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吸引力有這麼大的反差呢?” 馬琳從容地回答:“姚明和劉翔,一個代表了‘高度’,一個代表了‘速度’,這決定了他們受世界矚目的程度更高、更強。而我受歡迎是因為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中國人喜愛乒乓球就像美國人喜愛NBA一樣。”一句話化解了尷尬,效果棒棒的。

我們必須熟悉故事是最有趣的部分,才有可能快速、有效地講到這個部分。無論是演講、相聲,還是日常溝通中你聽到的幽默段子,都遵循鋪墊、抖包袱、連續笑點三步驟。鋪墊要夠簡潔,打好基礎;抖包袱本質上是拋出笑點,通過反轉帶來驚喜,釋放的是有意堆積的緊張感;如果還能進一步發揮,再來一個反轉,就讓人喜上加喜了。要達到這種程度

,唯有不斷熟悉素材,思考組合,不斷打磨,才有可能在需要的時候妙語連珠。

想要克服表演中的突發事件,最好的辦法就是過度準備。想在陷入尷尬時永遠有睿智的回答,最好的辦法也是過度準備。

三、嘿,鎮定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當你真的站到了演講臺上,或者站在較多人面前講話,緊張是必然的,嚴重的還會雙手顫抖、渾身冒汗。別擔心,這只是身體告訴你它準備好了,你有足夠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足夠的警覺來面對挑戰和麻煩。不用壓抑這種狀態,感覺怯場時,回憶商業中的5P原則(Proper Planning Prevents Poor Performance 恰當的計劃能避免糟糕的表現)調節情緒,或者做做拉伸運動向身體釋放放鬆的信號。

首先,開個好頭,抓住觀眾注意力讓他們安靜聽你講,喜歡聽你講。

其次,微笑並且與觀眾保持眼神接觸,迅速把觀眾逗笑;聲音響亮,掌握節奏與停頓時機,用動作和手勢輔助表達。

突然遇到起鬨或插嘴,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重複。重複可以為思考爭取到時間。有時候,文字遊戲也是一個精彩的反擊。來看看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魅力吧:

建國初期,周總理召開記者招待會,當一個外國記者挑釁地問新中國有多少個廁所時,周總理答:“2個。” 在記者驚異的目光中,總理繼續說道:“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嘛!”頓時笑聲四起,緊張的局面輕鬆下來。外國記者緊追不捨,又問道:“新中國有多少錢? ”周總理笑著答道:“十八元八角八分。”這個記者又是一愣。接著,周總理補充說:“我們新中國現在發行了面值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人民幣,加起來一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七條規則,助你成為講話有趣的人

必要時,可以用自嘲調節氣氛。著名主持人楊瀾在主持一次大型晚會時,剛登上舞臺就不留神摔了一跤,劇場內頓時譁然。眾目睽睽之下,只見楊瀾迅速爬起,不慌不忙地舉起話筒:“今天的觀眾朋友實在太熱情了,以至我不得不為之傾倒啊!”此話一出,掌聲雷動。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想要獲得成功,自我營銷是最快捷的途徑。而對自我營銷來說,有什麼比抓住一切講述的機會更重要呢?幽默的語言能降低觀眾的防備心,讓信息更容易接受,傳播得更遠。如果我們只需要提高公眾演講水平,大衛·尼希爾這本《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絕對能助我們一臂之力。掌握了它,就算吵個架,我們也能贏,對吧。

不過,書再好,還是得實踐。我準備開始了,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