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說到“原生態家庭”這個詞語,很多父母都聽過,但是具體什麼含義可能有不少人都不是十分清楚。原生態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原生態家庭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作為子女,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組成的家庭;另外一個是我們長大成人和自己的子女組成的家庭。我們稱第一個為自己的原生態 家庭。在原生態家庭裡我們會有很多記憶,但也有很多是記不住的。哪種會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呢?

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我們記不住的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是的,你沒有看錯,是我們記不住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我看過一個很恰當的了例子,就好比我們在使用電腦的時候,電腦上有很多我們看得到的界面,當然也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允許頁面。到底是哪個在起作用呢?很顯然是我們看不到的在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實我們自己的很多行為也是這個道理,很多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怎麼形成的行為就是我們受到原生態家庭的影響。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

不同的家庭給不同的孩子形成了不同的習慣,對事情的要求程度也是不同的,這也是夫妻雙方相處的時候需要磨合的地方。

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比如一對剛剛結婚的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妻子擠牙膏的時候習慣從底部王上擠。而丈夫習慣從中間開始擠牙膏。妻子和丈夫說牙膏本來就應該從地部往上擠啊。但是妻子所說的“本來”其實在丈夫這裡就是牙膏應該從中間擠。

所以,當你覺著別人本來應該這樣對你,但是卻那樣對你了。也許不是你理解的那樣,可能只是對事情的習慣不一樣。多瞭解他的原生態家庭。

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同時,童年中一些強烈的、痛苦的經驗感受也會潛移默化的給這個人的行為作出影響,這種影響通常是不知不覺的。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電視劇裡,總會有這樣的情節:一個品學兼優、美麗大方的姑娘,找對象的時候,通常會找那個比自己條件差很多的男生。這種孩子通常情況下,在原生態家庭裡曾經遭受過拋棄,生活的環境處處充滿了不安全感,很怕被遺棄。所以他們在找對象的時候更願意找那些不會拋棄他們的人,相比和自己一樣條件的男生,條件差一點的男生更不容易離開自己。

每一個人都要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最好的?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對孩子最深層次的愛一半是來自父親,一般是來自母親。兩者少了其中的一個,無疑是剝奪了孩子一般的愛。如果孩子缺失其中一方的愛,必然會造成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孩子會想盡辦法去連接到另一方的感情,此事孩子能做的就是潛移默化地模仿另一方的行為。

例如:一個媽媽長期對孩子說爸爸不好,不認同孩子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的感情得到連接,可能表面上很聽媽媽的話,但是背地裡可能會做出和爸爸很像的行為,甚至孩子的命運也就註定了和爸爸一樣。所以你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半的時候,是不是也在向孩子傳遞神麼信息呢?

中國式教育?原生態家庭的通病,要記得,自家孩子不一定比別人差

“你爸爸是個懶惰,不負責任的人,你長大了千萬別像你爸爸。”

“你媽媽是個見錢眼開的人,一天到晚只看錢。”

“你爸爸太不顧家了,整天看不見人,你長大了千萬別變成他這樣的人。”

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長大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父母可以考慮下。

父母該如何做呢?其實父母要做的不只是稱讚孩子,更要把稱讚孩子和父母連接到一起。

“你和你媽媽一樣是個細心的人。”

“你像爸爸一樣勇敢。”

“你想媽媽一樣,是個愛學習的人。”

通過這樣的方式,把父母好的方面和孩子做好連接,讓孩子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當孩子和父母連接的慾望得到了滿足,那些壞的、陰暗的慾望就會被打消。

另外,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另一方的舉動,而否認他們是孩子父母的事實。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這樣只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被否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