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都有的心理

特別是在如今主流的輿論下,要求孩子努力讀書,考上名牌大學。

似乎考上名牌大學之後,以後的路都好走了。

對父母來講,這就像自己當年打遊戲沒通關,號玩兒廢了。孩子就相當於他們小號,能夠重新打裝備升級。

背後的實質其實是,自己當年努力不夠,人生境遇狀況慘淡。

便把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希望,強加到孩子的頭上,希望孩子能夠幫他們圓夢。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如果孩子有了反抗情緒,父母會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話往往是幕後元兇,不知道扼殺了多少孩子的青春,以及創造力。

這些創造力,本該可以讓他們有更好的前程。

東南某省一個小學,毛毛是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年紀本該是享受童年的大好時光。

但是他的臉,卻跟晝夜顛倒的上班族,非常類似,臉色極差,精神極為疲憊。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背後的原因是,他的媽媽為不讓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給他報了很多興趣班。

比如書法,算數,圍棋,鋼琴,繪畫等等。

這樣的後果就是毛毛每天的睡眠,只有短短的6個小時。

當天晚上,毛毛的母親還在催促他寫作業。

毛毛來了一句,媽我好累好想睡覺,我先睡一分鐘,結果倒下。

心跳就停止,當媽的肯定是慌了神,馬上把他送往醫院,但被告知搶救無效。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對於這對父母而言,他們多年的投資打了水漂。

永遠的失去了一個可愛的小孩子,對於家庭的創傷是無法彌補的。

這延伸出來一個新的話題,過勞死。

這原本只在上班族當中蔓延。沒想到這股風氣,也蔓延到了青少年之中。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為過勞死去的人數已經多達60萬,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國。

這意味著每天大約有1600多人,死於勞累引發的疾病。

過勞死字面意思就是過度勞累。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包括體力上的,和腦力上的。這往往會引發腦梗塞、心肌梗塞、心跳停止等等疾病。

上述案例中毛毛,就是心跳突然停止造成的死亡。

現在學生家長中,有一種錯誤的觀念。

以為要讓孩子在先天上取得優勢,最好對同齡人造成碾壓,方便他以後的路。

最好是學習一直滿分,業餘技能一直優秀。這種觀念放在80年代、90年代沒有問題,但放在2020年的今天,已經是極大的錯誤。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現代人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唯分數成績論,而論稀缺性。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學歷肯定是有價值的,但這個價值比不上稀缺性,哪怕他是清華北大,劍橋耶魯。

什麼叫做稀缺性?稀缺性就是指的差異化競爭,這是最稀缺的。

一個行業內的評判標準內,大家都是60分可以及格,這確實可以保證你安穩的活著。

但是有一天你擅長某些方面的技能,被人發現了,你有90分。

你就有了稀缺性,從而就有了核心競爭力。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以娛樂圈為例,在娛樂圈中的許多明星學歷大都不高。假如有一個明星,被曝光出來是清華的或者是北大。還是個高考狀元,那麼他立刻可以紅遍全網持續好幾天。

有人說這種案例太過極端了,那舉個常見的。

在大學裡面培養出來的人,基本上都是進公司打工的。

在一群進入公司的人裡面,大部分都是本科生。這時候怎麼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呢?

有人肯定會想考碩士,考博士,考211,考985。但肯定有人比你更厲害,惡性競爭無限循環下去。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考研之辛苦

做法是打造自己的業務能力,把業績做大做強,這自然就稀缺了。

那如果在你所在的崗位之中,所有人的業績都很好。

這個時候怎麼創造稀缺,難道是要把成績做到第一嗎?不對,成績第一,在公司也只算個螺絲釘。

哪怕月薪百萬,永遠有人比更厲害。

正確做法是業績保持中上游水平,然後跟領導搞好關係,演講溝通協調各方面。

這個就是稀缺能力,也就是核心競爭力。

成功的關鍵是差異化競爭,帶來的稀缺性。而不是瘋狂的逼著一個孩子,學著他不喜歡的所謂的技能,這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可能已經走歪了。

媽,我好累先睡會!躺下一分鐘心跳停止。應試教育下弄死多少孩子

回到重點那怎麼打造學生青少年的稀缺性呢。

一句話:支持他的愛好,但這個愛好要跟賺錢有關。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喜歡電腦編程,那麼就應該把他送去編程類的輔導班,說不定他以後會成長為一個極其優秀的電腦編程高手。技能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明白嗎?

這時候再培育孩子一些商業化的基本知識。孩子基本上前途可以說是非常光明瞭。

絕對不能像毛毛媽,胡亂報一通,只注重應式教育,結果弄死她的孩子。

: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故事持有者。關注我,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