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被授予光榮稱號的那些人民解放軍陸軍的雄師勁旅

在炮火紛飛的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能戰之師不計其數,但能獲得光榮稱號的卻屈指可數,因此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在所有光榮稱號中,以如下9個被授予團以上部隊者最為著名。

■力克魯中堡壘,“濰縣團”首獲殊榮■

“濰縣團”: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7師79團。

濰縣位於膠濟線中段,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在山東腹地的重點設防城市,號稱“魯中堡壘”。濰縣分東西兩城,城防極其堅固,擁有以3道防線為主的大縱深工事;城牆高達10米,從上到下火力點密佈;城牆之外,土城寨、護城河、佈雷區、子母堡群、鹿寨、拒馬、鐵絲網等不計其數。由於工事堅固,濰縣城防號稱“固若金湯”。

1948年4月,在內線反攻的大形勢下,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譚震林)把目光投向了濰縣。鑑於濰縣城防堅固,山東兵團對濰縣攻堅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總計動員部隊多達54個團,投入數量空前的893門火炮,明確由擅長攻堅的第9縱隊擔負主攻任務。

4月8日,山東兵團包圍了濰縣。之後,山東兵團陸續清除濰縣外圍據點,並大量挖掘隱蔽工事,僅第9縱隊就挖掘構築交通溝7.2萬米,隱蔽洞2.3萬個,地堡400餘個。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山東兵團於4月23日黃昏,集中200餘門火炮對濰縣西城展開猛烈炮擊。在一陣地動山搖中,第9縱隊從北部發起猛烈攻擊。第9縱隊27師79團用連續爆破的手段,突破北門城牆,79團5連首先突入城內。濰縣國民黨軍迅速展開瘋狂反撲。為掩護後續部隊入城,79團組織精銳力量,在城牆突破口與守軍連續激戰長達20個小時,其間雙方使出全部手段,反覆爭奪每一寸城牆、每一尺陣地。在79團的頑強堅持下,解放軍攻城部隊陸續入城,於24日20時解放了濰縣西城,之後又一鼓作氣,解放了濰縣東城。

濰縣攻堅戰標誌著山東兵團的攻堅能力躍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在山東戰場的反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表彰第9縱隊27師79團的赫赫戰功,華東野戰軍授予該團“濰縣團”光榮稱號。這是解放戰爭中首次授予團級單位光榮稱號。

■強攻“臥牛城”,“臨汾旅”爆破建功■

“臨汾旅”: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23旅。

就在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發起反攻的同一時期,執行內線作戰的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把反攻利劍指向了晉南重鎮臨汾。臨汾為晉南第一大城市,且是同蒲鐵路南段的重要樞紐。

臨汾城建在一個內高外低的大土丘上,狀似臥牛,有“臥牛城”之稱,地形特殊,工事堅固。據當地人傳言,臨汾城歷史上從來沒有被攻破過,連李自成也曾望城卻步。臨汾守軍為閻錫山部2.5萬餘人,擁有各類火炮590餘門,統歸閻錫山的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晉南武裝總指揮梁培璜指揮。

1948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專門成立了前方指揮所,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擔任司令員。在此之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已隨劉鄧和陳謝兩路大軍出擊中原,因此能夠用於進攻臨汾的野戰部隊嚴重不足,僅有第8縱隊、第13縱隊等部共5.3萬餘人,各種火炮127門。

3月7日,徐向前指揮部隊發起進攻,但由於火力不夠、攻堅經驗不足等原因,攻城作戰屢屢受挫。為攻克臨汾,徐向前兩次調整攻城部署,並大規模採取坑道作業。

4月10日,雙方以東關為中心展開激烈交鋒。第8縱隊23旅同時爆破3條坑道,炸開2個大缺口,乘煙霧登上城頭,向縱深勇猛突擊,11日上午攻佔東關,取得了臨汾攻堅戰的一大突破。

在此之後,臨汾守軍繼續拼死抵抗,並採取挖掘防禦坑道,設置聽音缸等手段破壞攻城部隊的坑道作業。臨汾攻堅戰被迫進入坑道對坑道的極端艱苦階段。臨汾久攻不下,一些領導幹部逐漸產生了放棄的想法。關鍵時刻,朱德對臨汾攻堅戰給予大力支持。他明確提出:“打臨汾決不可自動放棄,更不可由後方下命令叫他放棄。”徐向前回憶說:“朱總司令的果決、信任和支持,給我們很大鼓舞。”

雙方的較量持續到5月16日時,攻城部隊全線構築的24條坑道中有22條遭到破壞,只有第8縱隊23旅的2條坑道成功避開深20米的防禦外壕,挖到了城牆底部。兩條坑道均長110米,分別裝有黑色炸藥6200公斤和黃色炸藥3000公斤。5月17日19時30分,徐向前親自向23旅下達爆破命令。伴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城牆被炸開了兩個寬分別為37米和39米的大口子。爆炸的硝煙尚未散去,23旅即登上城垣,沿著城牆向北奮勇突擊,迅速佔領城池東北角。當日24時,臨汾獲得解放,梁培璜逃出城後被俘。

臨汾攻堅戰是解放戰爭中最艱難的攻堅戰之一,前後長達72天,解放軍總計投入約7萬部隊,傷亡1.5萬餘人,斃傷國民黨軍0.5萬人,俘敵1.8萬餘人。單就傷亡數據而言,解放軍竟然高達國民黨軍3倍,戰役之慘烈可見一斑。坑道推進和炸藥爆破是臨汾攻堅戰的兩個重要特點,也是攻堅成功的重要原因,整個攻堅戰總計消耗炸藥5萬餘公斤,是遼瀋戰役消耗炸藥量的2.6倍。

此次作戰,第8縱隊23旅多次在關鍵時刻決定戰局走向,經報中央軍委批准,由晉冀魯豫軍區前方指揮所授予“臨汾旅”光榮稱號。第8縱隊23旅是解放戰爭中唯一獲得光榮稱號的旅級部隊。

■揮師漢水,“襄陽特功團”人梯登城樓■

“襄陽特功團”: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17旅49團。

襄陽和樊城分立漢水南北兩側,合稱襄樊,自古即為兵家要地。羅貫中寫的120回《三國演義》中,有多達32回的故事發生在襄樊,李自成、張獻忠也都曾攻打過襄樊。襄、樊二城中,襄陽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尤其易守難攻。東漢末期的名將孫堅曾攻克樊城,但最後卻戰死襄陽峴山。國民黨軍在襄陽設立第15綏靖區司令部,由蔣介石心腹康澤任司令官。

1948年7月7日,中原軍區籌劃已久的襄樊戰役打響,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為總指揮,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王近山直接指揮襄陽作戰。王近山是中原野戰軍中的著名悍將,綽號“王瘋子”,也是電視劇《亮劍》主角李雲龍的原型之一。

從7月7日至10日,解放軍對襄陽發動猛烈攻擊,第6縱隊17旅49團連續攻佔琵琶山、真武山兩處要點,但國民黨軍依靠堅固工事頑抗,解放軍遭受很大傷亡,始終未能拿下虎頭山和羊祜山兩個主陣地。歷史上,攻襄陽者必先攻山,解放軍進攻南山失利,標誌著襄陽攻堅戰遭受重大挫折。在此期間,根據國民黨軍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的命令,樊城守軍棄城向襄陽靠攏,解放軍面臨的形勢因而更加嚴峻。

7月11日,王宏坤向劉伯承和鄧小平報告攻打襄陽的情況,並提議重新考慮進攻作戰。後經與王近山等人商議,王宏坤改變主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襄陽。王近山決心打破歷代兵家慣例,改變主攻方向,撇山攻城,直取西門:“城南高地與漢水之間,有一條狹長的走廊直通西門,虎頭山、羊祜山主峰敵火力不能直接對它造成封鎖。由於中隔琵琶山、真武山,敵人也不會傾巢下山反撲。若將攻城重點置於西門,利用已攻佔的琵琶、真武二山,切斷主峰守敵下山的通路,打通城西走廊,可一舉直達襄陽西關。”

根據新的部署,7月13日,第6縱隊控制了攻擊西門的唯一通道——西關大石橋,繼而採用近迫作業辦法向前推進。15日20時30分,解放軍對襄陽實施30分鐘的炮火準備,21時整發起總攻。第6縱隊17旅49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採用連續爆破方式將城牆炸開一個缺口,衝至城下架梯登城。

國民黨軍全力反撲,打斷了登城梯,並以密集火力對解放軍實施殺傷。排長李發科用肩膀架起人梯,在戰友的拼死掩護下,將2名戰士送上城樓。後續部隊奮勇跟進,控制了突破口,並連續打退國民黨軍10餘次反撲,主力部隊趁機入城。雙方激戰至16日19時,解放軍獲勝,活捉康澤。

襄陽攻堅戰是中原軍區獲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王近山在解放戰爭中的得意之作,朱德贊其為“小的模範戰役”。第6縱隊17旅49團是役戰功卓著,戰後被中原軍區授予“襄陽特功團”光榮稱號。為了這一榮譽,第6縱隊17旅49團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團長苟在合在琵琶山戰鬥中踩響地雷犧牲,年僅34歲。

■決戰泉城,“兄弟團”對攻破城垣■

“濟南第一團”: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5師73團;

“濟南第二團”: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7師109團。

解放戰爭中被授予光榮稱號的那些人民解放軍陸軍的雄師勁旅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時,解放軍已先後解放石家莊、四平、洛陽、濰縣、臨汾、兗州、襄樊等有影響力的城市,卻從來沒有攻克一座10萬人以上部隊堅固設防的大城市。隨著戰爭進程加快,如何攻克國民黨軍重兵設防的大城市,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闖過“兩關”,其中之一就是攻克國民黨軍10萬人以上部隊守備的大城市。濟南攻堅戰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濟南是國民黨軍長期經營的一個戰略支撐點,僅外圍防禦地帶主陣地就擁有160餘座永久性、半永久性碉堡,縱深達10餘公里。濟南國民黨守軍11萬人,由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統率。王耀武是國民黨軍中一流的名將,擅長防守作戰,抗戰時曾堅守上高,令強大的日軍鎩羽而歸。

為攻克濟南,解放軍周密籌劃,以華東野戰軍14萬兵力組成攻城集團。其中以第3、10縱隊等部組成西兵團,以第9縱隊等部組成東兵團,以第13縱隊為預備隊。華東野戰軍代理司令員兼代理政治委員粟裕為濟南戰役總指揮,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直接指揮攻城作戰。

9月16日,濟南攻堅戰打響,華東野戰軍從東西兩個方向展開猛烈攻擊,突破外圍陣地,22日黃昏逼近濟南外城。其間,預備隊第13縱隊投入西兵團作戰。王耀武判斷,華東野戰軍經過連續作戰,勢必要休整三五天才能進攻濟南城。但就在當晚6時30分,解放軍突然集中炮兵實施抵近射擊,繼而發動猛烈突擊,23日下午佔領外城,逼近內城陣地。

內城是濟南防禦體系核心中的核心,城垣高14米、厚10~12米,前有地堡、鹿寨、梅花樁等障礙,堪稱堅不可摧。此時解放軍連日突擊,各部均十分疲憊,但為了乘勝殲敵,仍然決定立即進攻內城,不惜代價爭取勝利。9月23日18時左右,解放軍的火炮再一次發出雷鳴般的怒吼,攻擊內城的行動正式開始了。

第13縱隊37師109團為西面主攻。突擊期間,突擊隊2個營與團指揮部的聯繫被國民黨軍炮火切斷,但營、連指揮員果斷決策,組織連續爆破,經連續4次衝擊後,艱難登上內城城牆。第9縱隊25師73團擔任東面主攻,經連續爆破後突入城中2個連,不料護城河浮橋突然被國民黨軍炮火打斷,後續部隊無法迅速跟進。王耀武趁機指揮反擊,兩軍在城內展開激烈肉搏,最終王耀武憑藉絕對優勢兵力,封閉了突破口,解放軍第9縱隊入城的2個連全部犧牲,第13縱隊入城官兵僅有部分倖存人員仍在艱難支撐。

第一次突擊失敗後,解放軍並沒有氣餒,經過緊張周密的準備後,於24日2時再次發起強大突擊。在一輪又一輪持續激烈的交鋒之後,國民黨軍終於撐不住了。2時25分,東兵團首先突擊成功,第9縱隊25師73團3營7連班長李永江第一個登上城牆。拂曉時分,第13縱隊37師109團也從西南角再次打開突破口。9月24日黃昏,濟南攻堅戰以解放軍的完勝而宣告結束,10餘萬國民黨軍遭到殲滅,王耀武化裝出逃,不久後被俘虜。

濟南攻堅戰的勝利,首創攻克國民黨軍10萬人以上部隊堅固設防大城市的紀錄,以此為標誌,解放軍實現了勝利之路上一次艱難而偉大的跨越。美國人連連驚呼:“共軍已變得強大到足可攻擊並可能攻克長江以北任何城市。”美聯社甚至把攻克濟南稱作是一個“動搖蔣介石政權根基”的軍事勝利。重大勝利的背後是無數勇士的默默獻身。此戰解放軍一共付出了2.6萬人的重大傷亡,其中第3縱隊8師師長王吉文、第13縱隊37師政治委員徐海珊等2930名官兵永遠地離開了。

濟南攻堅戰中,第9縱隊25師73團和第13縱隊37師109團連續作戰,勇猛突擊,分別從東、西兩面打開了入城的突破口,成為關鍵時刻的關鍵力量。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分別授予這兩個團“濟南第一團”和“濟南第二團”光榮稱號。

■浴血塔山,一舉打出4個英雄團■

“塔山英雄團”: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2師34團;

“白台山英雄團”: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2師36團;

“守備英雄團”: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0師28團;

“威震敵膽”: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炮兵團。

1948年9月,以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為標誌,遼瀋戰役正式拉開帷幕。遼瀋戰役第一階段以進攻錦州為中心,同時在塔山地區進行了以保障為目的的阻擊作戰。戰場之上,形勢往往變幻莫測。遼瀋戰役之前,誰也不曾想到,本屬次要作戰的塔山阻擊戰,會以空前的激烈悲壯在歷史上留下永恆的印跡,並催生出一大批英雄團體。

東北野戰軍進攻錦州的作戰,徹底引爆了國共之間的大決戰。蔣介石親自出馬,緊急協調“華北王”傅作義,集中共計11個師的強大兵力,組成東進兵團,向東增援錦州。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還從瀋陽抽調精銳組成西進兵團,意在東西對進,聯合錦州守軍,夾擊東北野戰軍於錦州城下。林彪對華北國民黨軍的迅速反應,一度產生了很大顧慮:“準備的是一桌菜,上來了兩桌客,怎麼辦?”經過慎重考慮,林彪緊急調整部署,以第4、11縱隊和熱河3個獨立師,在塔山地區進行陣地防禦作戰,堅決阻擊國民黨軍東進兵團。

10月10日至11日,錦西的國民黨軍在54軍軍長闕漢騫指揮下,對塔山發起猛烈攻擊。國民黨軍第8師在強大炮火掩護下,猛攻第4縱隊12師34團陣地,30分鐘內發射炮彈3000餘發,組織了四五次整營整團的衝鋒,但都被34團擊退。

10月11日下午,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總司令侯鏡如抵達葫蘆島,連夜召開會議策劃進攻,並決定10月12日準備一天,13日拂曉發動全線進攻。利用國民黨軍準備進攻的機會,解放軍緊急調整部署,用第4縱隊10師28團接替12師34團防禦陣地。

10月13日拂曉,國民黨軍在數十門重炮、“重慶號”巡洋艦和空軍炮火的立體支援下,以鉗形攻勢向塔山發起進攻,擔任主攻的是獨立95師。該師是華北國民黨軍中的主力部隊,戰力強悍,有“趙子龍師”之稱。獨立95師組織“敢死隊”打頭陣,連續發動9次波浪式衝鋒。極端慘烈的戰鬥過後,第28團1連僅剩下30餘人,但仍然守住了陣地。第4縱隊政治委員莫文驊認為,10月13日“是對塔山存亡有決定意義的驚天動地的一天”。

接下來兩天,國民黨軍強攻和偷襲等諸般手段並用,先後9次突進塔山陣地,但都被頑強的解放軍擊退,始終難越塔山一步。15日黃昏,國民黨錦州守軍遭到全殲,東進兵團依舊寸步難進,最後只能絕望地發出“撼泰山易,撼解放軍難”的哀嘆。

塔山戰鬥之慘烈,完全超出了交戰雙方的想象,甚至超出了錦州攻堅戰本身,以至於有了後來的“配角變主角”之說。戰後,第4縱隊同時授予4個團級部隊光榮稱號,這在解放軍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4個光榮稱號分別是:授予第4縱隊12師34團“塔山英雄團”稱號;授予第4縱隊12師36團“白台山英雄團”稱號;授予第4縱隊10師28團“守備英雄團”稱號;授予第4縱隊炮兵團“威震敵膽”稱號。

■歷史的印記,現實的動力■

1949年2月至4月,解放軍進行全軍大整編。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整編為12軍;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整編為27軍,第13縱隊整編為31軍;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整編為41軍;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整編為60軍,下屬各英雄部隊亦隨之整編,成為新中國國防的中堅力量。

除以上9個光榮稱號外,還有一些部隊獲得過殊榮。如洛陽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23團1營在突破東門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被授予“洛陽營”光榮稱號;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28團2營5連,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戰鬥,被授予“洛陽英雄連”光榮稱號;等等。由於篇幅原因,本文在此不予詳述。

以上所有光榮稱號,都是解放軍輝煌成就的凝結,是戰爭史上永恆的印記。近年來,我軍正在進行深度空前的調整和重塑,無論上述各英雄部隊如何轉隸、重組、縮編甚至裁撤,廣大官兵用鮮血和生命博取的榮譽,都將繼續成為引領強軍征程的動力源泉。“史上最牛軍改”初見成效後,新成立的陸軍領導機構依託500個歷史榮譽營連,創建幹部見習鍛鍊基地。2018年2月8日,“陸軍幹部見習鍛鍊基地”揭牌儀式在某特戰旅成功舉行,以此為標誌,我軍的榮譽之旅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