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湯溪鎮青竹徑村:竹徑通幽處 梅花引蝶來

曾有先人寫道:“青竹悠悠,四水交流,村前結穴,岀噀如球。”故此處取名為青竹徑。通過一段幽靜的竹林佈滿兩旁的村道,來到一個柳暗花明的村莊,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村道小徑,隨處可見翠綠的竹子,山村與竹不離不棄。富有詩情畫意的青竹徑村也不虛其名,後有大尖山下,前有萬頃碧波的湯溪水庫。近年以來,去“青竹徑賞梅”,已成外地客人冬遊的共識。

該村位於鎮區東北部,距鎮區8公里,東與東山雙羅村接壤,北毗鄰建饒赤嶺村,南與居豪村為鄰,西與大門坑村交接。移民前,居豪和大門坑“二合一”稱為青竹徑,屬東四鄉青竹徑保。現青竹徑村包括新橋、果豐、東徑、草塘北四個自然村。湯溪鎮青竹徑村是一個水庫移民農村,2014現有1100人左右,耕地161畝(其中水田60畝,旱園101畝),山地6293畝,種植水果205畝(其中青梅112畝,橄欖、荔枝、龍眼等93畝),種植花竹118畝。世居村民為高、江、呂、徐、魏、黃六姓,明朝中後期分別從外地遷入這裡創村。

該村1958年移民,1960年回遷,在後頭嶺重建家園,周圍綠竹成林,自古是竹林主產區。村民勤勞,民風淳樸,村貌如畫。

村裡流傳有一個悽美故事,話說清乾隆年間,新豐下寨巫村有一位普通的農家少女,姓巫名桓娘,年方十五,岀落得亭亭玉立,經媒妁攝合,嫁與湯溪青竹徑村黃宗秀為妻,新婚燕爾不滿一月,其夫宗秀無故身亡,桓娘痛哭萬分,嘆蒼天不公,連連絕食二天,便聲聲悲淚願以身相殉,後在親戚鄰里的相勸之下,桓娘轉念七旬家翁年邁在堂,需侍養晚年,於是苦心孀守,早岀晚歸,耕作田園,以餬口生活。桓孃的賢惠和勤勞,得到厝邊頭尾鄉親的稱讚。

饒平湯溪鎮青竹徑村:竹徑通幽處 梅花引蝶來


饒平湯溪鎮青竹徑村:竹徑通幽處 梅花引蝶來


有一天早晨,東邊剛泛白,天色尚朦朧,桓娘起床得早,時因早炊岀門取柴,在離家幾十米的草棚下,她正準備彎下腰撿拾柴枝時,忽然間,一雙毛茸茸的粗大雙手從背後緊緊抱住著桓娘,桓娘一時驚得三魂七魄飛上天,一時全身發抖,“嘻、嘻”那緊抱著她的狂徒競奸笑著,“來,跟我親熱親熱一下。”狂徒邊說邊用碩大的雙手襲擊她。此刻,山村一片寧靜,桓娘從驚恐中稍一鎮定,猛一轉身,並抓住狂徒左手一咬,隨即大喊:“來人啊,掠賊呀!”周邊鄉親聞聲開門趕來,但那狂徒早己逃之夭夭,人們只看到桓娘用手正在梳理散亂的一頭毛髮。桓娘生性剛強貞烈,自己認為被狂徒騷擾而損玉體臉面,自慚形穢,回家後跪在家翁面前,聲聲哭泣,自責自己不孝,有失教養,有損婦德。家翁及鄰里再三勸解她無須掛懷,寬容且大量。但是,桓娘乘著家翁和鄰里聊談之時,競然靜靜登上木棚頂,懸樑自盡,烈女桓娘身亡,鄉親聞訊,老小嘆惜而痛哭。

大清乾隆1791年夏月,時有饒平孫樹新知縣,往錫坑辦理一宗山地爭執案,返縣城天色己晚,便在官道半途的青竹徑村借宿一宵。說來也巧,孫知縣當夜住宿的房屋,正是桓娘之宅。是夜三更,星疏月明。孫知縣臨鄉辦案勞累早早入睡,睡夢中突有一女子哭泣喊冤。孫知縣夢醒後始知案情,按女子託言,始知狂徒姓名,乃是村中一單身懶漢,隔天緝拿上公堂正法。為仰敬桓娘節烈貞情,饒平縣令向上奏陳,朝庭旨準旌表,建“天褒節烈”牌坊於三饒嶺門宮右側,另於本縣節孝祠內祀以牌位。

歲月蒼桑,一座婦女貞節孝義的牌坊,書寫著古代婦女辛酸的血淚史,那座曾經的牌坊早己被歲月煙沒了,如今的婦女己擺脫了封建的枷鎖,積極擔當家庭重任,女子頂起半邊天,發展農村經濟。

青竹徑人像青竹一樣剛直不阿,寧折不屈的精神值得一提,清未至民國以來,常有福建烏山賊寇流竄到這一帶抄鄉搶劫,青竹徑鄉勇不畏強暴,奮力抵擊有功,當時縣政府得以免捐稅賦為褒揚,現石碑《赦十釐》仍然保存在盛德廟旁。

正如陸游詩《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臘月寒冬,青竹徑藍天白雲,梅花怒放,競相盛開,含芳吐豔,俏立枝頭,漫山遍野,遠遠望去,好一幅萬花齊放、白似瑞雪的美麗畫卷,吸引不少潮州、汕頭等地遊客來這裡賞梅,拍照。梅林看花成了青竹徑又一個自然文化景觀。來年竹梅成熟,又是一番景象。

如今,在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下,青竹徑村面貌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邁著新農村建設堅強的步伐,宜居、宜遊的美麗藍圖已經開始描繪。

來源:饒平縣“村裡的故事”編撰辦公室

主編:陸應波

編撰:張競潮、陸利平、鄭嬋美、張耿裕、陸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