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網上說,80年代的孩子愛聽收音機、90年代的孩子愛看電視、00年代的孩子愛上網,10年代的孩子愛上了手機和iPad。

放眼望去,果不其然,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成了“手機控”、“愛派迷”,這些讓人又愛又恨的新科技,甚至成了一些幾歲小寶寶們愛不釋手的玩具。

面對這般新奇玩意兒,他們似乎忘了“生活不止眼前的手機、iPad,還有玩具和爸爸媽媽的愛”。

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前段時間跟爸爸視頻,聊了沒幾分鐘,兩歲的侄子就有些急躁,小手伸著要手機,嘴裡還一直吵著要掛掉。爸爸說侄子是“手機癮”又犯了,家裡玩具也不少,偏偏對手機“情有獨鍾”。每次鬧脾氣或不肯好好吃飯的時候,手機一開,治癒效果總是出奇地好。

拿著手機,一本正經地劃劃點點的小模樣甚至可愛,時不時還會跟著視頻裡的音樂舞動起來,搞得旁人都不忍打斷……但畢竟太小,爸爸擔心看壞眼睛,結果每次強行拿掉,都免不了一場“爺孫”大戰。

這種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不止爺爺奶奶,很多新手爸媽面對“魔音穿耳”的寶寶手足無措時,多半也會隨手抓一個“哄娃神器”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而離我們最近的手機往往很容易被充當這個角色。

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儘管知道這種習慣不好,很多家長都會盡量避免,甚至對手機、iPad 這種電子產品“避之唯恐不及”,但孩子畢竟不能在家長所掌控的“真空”環境中一輩子,強行制止是一種最傷神也最無效的方法。

暫且不論時代產物的無法抗拒性,這個時候,習慣已然,很容易陷入家長越壓迫孩子越抗拒的噁心循環。因此家長們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手機、iPad對孩子的影響也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美國權威教育專家埃德溫·凱斯特說過,如果你知道如何利用它,它會成為一種無價的教育手段。

認清這點,擺正心態,適當“放縱”會有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穫。

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特別是在家長無暇顧及孩子的時候,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提前選擇好適齡的節目,這樣既能適當地解放家長的帶娃時間,還能讓孩子學會獨立相處,並有可能從節目中學到新的東西。

比如我身邊很多家長會經常炫耀,自家孩子認識的很多東西、學到的一些兒歌、才藝表演等等都是跟著手機學的。

但,放縱並不意味著真正地放任不管。

對於這些小小“手機控”、“愛派迷”們,家長還是應該多加關注,及時引導。首先是找到養成這種習慣的根源:

是僅僅處於好奇,一種探索欲的天性使然(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不妨適當滿足一下寶寶的好奇心);

還是“耳濡目染”家長的日常的行為,模仿使然(如果是這一種,家長是時候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因為,畢竟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是人盡皆知的,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寶寶。

第一、謹防寶寶視力問題

人在集中注意力盯著一塊屏幕時,往往眼球不移動,且眨眼次數明顯降低,久而久之眼球溼潤度不夠,疲勞程度大大增加。除了遺傳之外,這也是現在近視群體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低齡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謹防聲光對孩子注意力的破壞

屏幕中的聲光刺激對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是一種很大的干擾,長期下去就是對人深度思考的破壞。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就發現,經常處在多任務狀態下的人在處理工作時的注意力顯著下降,這大大削減了我們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難以深入到複雜的層面。

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第三、謹防親子關係危機

一些家長認為給孩子一部手機就能讓他老老實實玩上好一陣子,簡直是省心省力的最佳哄娃神器。但他們也因此會跟孩子之間少了很多互動,當孩子跟手機建立了親密關係後,就更會“無視”家長的存在,導致家長很多時候會面臨孩子“不理不睬”的尷尬。

第四、謹防行為問題風險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曾對2702個家庭的孩子進行研究後發現,如果孩子在5歲前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2小時,他們長大後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將會增加1倍多。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寶寶看電視時間過長,會影響他們參加社交活動的時間。久而久之,寶寶便會缺乏與他人打交道的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降低,由此會造成一些行為問題,如性格孤僻、言行粗魯、侵犯他人、難與他人合作等。

為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放縱”孩子的這一行為呢?

和孩子“約法三章”

既然完全杜絕電子產品幾乎不可能,那就偶爾“放放水”,滿足寶寶的好奇心,讓他“鑽研”一會兒,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關鍵在於時間的控制,記得跟孩子“約法三章”。

對於尚處於看熱鬧階段的寶寶,定好“放水”的時間後,要陪著寶寶一起探索,儘量滿足寶寶的探索欲,到點後如果寶寶抗拒,可以利用別的玩具或換個場景,幫助轉移注意力。

而對於已經看懂劇情的寶寶,跟他們約定具體的時間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時候可以用“一集或兩集”來提前約定好,防止寶寶在看到關鍵劇情,因突然被打斷,心有不甘反而更容易哭鬧。

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通過有效訓練,很多事情也就順其自然了。因為很多時候,讓小孩子主動放下手機,並不是自控力,而是習慣。

美國兒科協會的相關建議推薦兒童觀看電視節目的時間壓縮到每天1-2小時,這個時間還包括了看電視、電影和玩網絡遊戲等面對屏幕的活動時間,並且特別指出禁止兩週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


隨著年輕一代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大大提前,美國兒科學會近年已把寶寶能夠開始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從2歲降到了1.5歲。

當然,想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光靠專家建議和口頭禁止是不行的,打罵孩子也只能導致極必反的後果,家長必須首先對手機、電視說“不”!

面對“手機控”寶寶  家長這樣“放縱”比制止更有奇效!

前段時間在一本口碑很好的暢銷育兒書中看到,作者為了讓寶寶遠離電電視,從寶寶出生到三歲,家裡的電視從不在寶寶醒來時打開。聽起來稍顯苛刻,這在很多家庭都很難執行的,很佩服這一家人的齊心和堅持。儘管做不到這麼嚴格,但還是要儘量爭取給孩子一個“清靜”的氛圍。

除此之外,最好的辦法,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有空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陪他們一起感受戶外生活的豐富多彩;閒暇在家也大可放下手機,跟孩子來段溫馨有趣的親子互動,這些都能很好地幫助孩子們忘掉曾經錯愛的手機和iPad,感受到爸爸媽媽用心陪伴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