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學習成就感需要怎麼做,家長必看!

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往往會在網絡中尋求成就感。南京市第十二中學生德育處的心理教育教師張福新和他的同事們為了完成一項有關學生心理信息的分析報告,花費了不少時間從全市十餘所中學裡隨機抽取了4000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讓他們感到吃驚:中學生“網絡成癮”現象十分嚴重,過度地使用網絡可能會形成類似酒癮、藥癮、毒癮、病態性賭博等不能自拔的上癮行為。

中學生“網絡成癮”給本人、家庭和學校都帶來了無盡的煩惱,越來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學生上網本無可非議。但讓人擔憂的是,有6.39%的學生每週上網都在10個小時以上,更有3.62%的學生在15個小時以上。

“孩子們為什麼會上網成癮?”因為他感受不到現實生活的精彩,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更容易沉溺於網絡。迷戀網絡的孩子坦陳“遊戲中我可以統帥千軍萬馬,攻城拔寨”、“網上我有很多朋友,有人關心我、欣賞我”……上網成癮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牴觸父母。

許多父母不學不懂育兒規律,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導致孩子與他們越來越疏遠;得不到關懷、理解、賞識,孩子只有到網絡裡去尋找親情、友情甚至愛情。

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身心的投入度是很高的,常常是樂此不疲。尤其是在過關遊戲中,每過一關都能體驗到一種成就感,而最後的優勝者更是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感覺,這正滿足了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需要。造成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是不容懷疑的,那就是虛擬空間滿足了孩子的成就感。

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過多的困難和挫折感,又沒人幫其排解時,他們便在虛擬的世界裡宣洩情緒,通過遊戲中的打打殺來殺獲得滿足和成就感。


培養孩子的學習成就感需要怎麼做,家長必看!

一個人,要是有了成就感,再微小的生命也有價值,再瑣碎的夢想也會尊貴,再慘淡的人生也會變得美妙。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學習成就感呢?

1. 讓孩子當老師,主動學習

在一列開往北京方向的火車上,我的鄰座是兩個大學生的父親,這位父親驕傲地告訴我,他的女兒三年前上的清華,兒子今年上了北大。

我問這位農民父親,“您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大學,請問有沒有什麼絕招啊?”農民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麼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原來,這位農民父親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自然也就沒什麼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於是就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他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孩子做作業,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這樣一來,孩子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

哪怕是別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熱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為所動,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

很多父母聽到這裡可能會說:每天下班回來家裡還有一堆事要忙呢,我哪有時間聽孩子再講一遍啊!再說了,有那個時間,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做作業呢。其實就是這樣的想法,才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沒寫完趕緊去寫!”殊不知,這句話帶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可能是:“難道你們只關心我的作業嗎?”而一旦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了,不關心他了,他便會通過寫作業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來和父母對抗,以達到吸引父母注意的目的。

這樣做的後果,既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也影響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而優秀父母,就會像上面故事中提到的農民父親一樣,認真傾聽孩子講述他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讓孩子來當老師。孩子在當老師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把當天學到的內容重新在腦海中過一遍,既加深了印象,也能很好地梳理下知識點,為一會兒做作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重點是,孩子通過“當老師”,可以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終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當孩子開始懂得主動學習時,他的比較對象就不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每當他進步一點點時,都會獲得足夠的成就感,然後再由成就感產生更大的動力去學習,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孩子能夠不斷進步,越來越好。


2. 要為孩子能力的表現提供充分的展示機會

軒軒和不少5歲左右的孩子一樣,也被媽媽送去學彈鋼琴。開始的兩年,每次到了練習彈琴的時間,軒軒總是要媽媽不斷督促,最後才不太情願地坐到琴邊。兩年後的一天,當地社區計劃舉辦一次大型的聯歡晚會。在媽媽和鋼琴老師的極力推薦下,軒軒被邀請在晚會上演奏一首曲目。

當晚,7歲的軒軒為大家獻上一曲“月亮河”(moon river),雖然還彈得不夠流暢,但同樣贏得了臺下熱烈的掌聲,也贏得了媽媽的親吻。不僅如此,晚會結束後,還有許多的小男孩、小女孩圍過來,要求和他一起照相。

軒軒似乎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明星禮遇。在回家的路上,軒軒就迫不及待地問媽媽:“下次的晚會是什麼時候啊?”從那天開始,軒軒總是自覺地完成老師佈置的練習任務。軒軒之所以對練習鋼琴的態度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和他在晚會演出所體驗到的成就感有密切關係。

成就感是個體對自我能力的一種積極感受,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自我評價。因此,成就感是構建兒童自信心的基礎。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時,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地努力。作為父母,要充分賞識孩子的優點和進步。

每個人的自我評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在評價的影響。雖然在媽媽心裡,軒軒當晚的彈奏一般,但平時較為靦腆的兒子,至少在當晚敢於上臺,能面對近百人的場景完成演奏,這已經是很大的挑戰和進步。觀眾熱烈的掌聲、同伴羨慕的眼神,尤其是媽媽深情的一吻,都讓軒軒感受到自己被大家所認可並讚許。這種外在的積極評價,逐漸內化為自我積極評價時,就成為了孩子的成就感。

3、鼓勵孩子進行社交,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曾有一家長抱怨說:“我的女兒平常在家時行為舉止正常,只是一見陌生人就膽怯退縮,不敢說話,躲在角落裡。在學校裡,她從來不主動與同學說話,也不與同學玩。上課不敢舉手發言,老師叫她回答問題時,說話聲音像蚊子一樣,下課從不出教室,一個人縮在角落裡不敢動。近來,女兒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很不情願到校上學,學習成績也在不斷下降。我真不知該如何才好。”

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如下適應困難狀況: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如果孩子在學校明顯表現出人際交往的問題,家長要反思自己了。為了促進孩子的同伴交往,家長應該怎麼做?


(1)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一些孩子不願意主動結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處,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歡結伴,喜歡和一大堆朋友玩。無論他選擇什麼方式,只要孩子願意、喜歡就可以了,家長只要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指導,過多的介入會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礙他們更好地增進彼此間的瞭解。


(2)教孩子學會推銷自己。家長要有教孩子推銷自我的意識。如在旅途中遇到了陌生的小朋友,可以主動打招呼:你好,我叫xxx。很高興認識你。也可以簡單的做一下自我介紹。如果孩子害羞,只需要鼓勵孩子說出姓名、年齡就好,這既能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

(3)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學會與別的小朋友分享,使他明白受歡迎的孩子總是願意與他人一起分享。家長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把孩子最珍愛的物品暫時收拾起來,留一些孩子不是很在意的東西與小夥伴分享,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喜悅後,就會慢慢變得大方。

良好的同伴關係能使孩子在班級群體裡形成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孩子的社會化。當孩子受到同伴的肯定時,他會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從而願意參與群體的活動。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學習的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