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小閨女必學跆拳道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揍人和捱揍咋辦?

前段時間,某遊樂場因為孩子之間的推搡導致的母親咆哮事件中,引發的廣泛討論裡,有一條是這樣的:

想讓小閨女必學跆拳道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揍人和捱揍咋辦?

咦?寶寶怎麼忽然就學會了打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寶寶開始打人了!


約了和妹妹一起玩,沒想到一見面,寶寶就打了妹妹一下;

在遊樂場,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搶不過就打人;

跟奶奶要零食,奶奶表示“不能再吃了”,寶寶氣得直捶奶奶……


有的家長擔心:寶寶的“暴力傾向”再發展下去,會變成一個欺負人、愛打架的小霸王嗎?另外,一個總愛打人的寶寶,別的家長會讓小朋友疏遠他,會不會對寶寶以後的社交產生不良影響呢?

其實,寶寶打人,有時未必意味著暴力或攻擊。

小編借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發佈過的兩張“寶寶打人”的圖片,大家能看出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嗎?哪個是真正的攻擊行為?

想讓小閨女必學跆拳道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揍人和捱揍咋辦?

要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寶寶在不同年齡段打人的原因和目的:


0-1歲:出現早期衝突

雖然嬰兒偶爾會打人,但是很難把這種行為看成故意攻擊。西爾斯《親密育兒全書》認為,“嬰兒的拍打,儘管看起來令人不快,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最不濟也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攻擊、無禮的行為。

也就是說,嬰兒之間的拍打,很可能意味著,“嗨,你好,我很喜歡你!”


1-2歲:攻擊行為萌芽

1歲的寶寶,就已經會用“武力”對待拿著他想玩的玩具的同伴了。這種“武力”行為目的在於釋放被壓抑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在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


2歲以後:為爭奪玩具的攻擊行為下降

研究表明,到了2歲半,寶寶與同伴之間的衝突行為只有最初的20%。因為隨著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學會了通過協商和分享的方式和平解決衝突,而非打鬥。

如果此時寶寶打人的行為仍然沒有減少,可能是家庭成員中有人在有意無意地通過“打”來表達某種訴求,寶寶只是有樣學樣;也可能是寶寶正在通過這種舉動,孤注一擲地尋求父母對他的關注……


想讓小閨女必學跆拳道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揍人和捱揍咋辦?


總之,寶寶尚且缺乏體會他人感受、控制衝動、預見後果的能力,也缺少社交技巧和經驗。打人,是寶寶在特定年齡裡,因為各種客觀侷限導致的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表達方式。

不過!鑑於打人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惡果,家長們絕對不能一味坐視不理!


家長該以暴制暴還是順其自然?

其實,小編把“以暴制暴”這個做法一寫出來,很多家長會意識到:這樣肯定不對!但現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這樣做:

寶寶打了鄰居家的妹妹,家長覺得很尷尬,象徵性地在寶寶屁股上打幾下,“叫你打妹妹!”也有的家長不由分說地就斥責寶寶,“你這孩子怎麼打人啊?”


那順其自然呢?不是說寶寶2歲半以後,對同伴的攻擊行為就減少了嗎?

拜託!這種減少是建立在寶寶學會了協商和分享的前提下才發生的啊!跟誰學?當然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不要忽視你的行為對寶寶的影響!

研究表明,攻擊型兒童的父母往往是這樣的:

  • 專制:對寶寶冷漠、嚴厲,要求很高,經常對寶寶體罰或責罵。
  • 縱容、溺愛:對寶寶缺少管教,甚至認為“打人”很勇猛。
  • 忽視:對寶寶缺少關心,當寶寶出現錯誤時才給予關注。

此外,父母之間的衝突(家暴)、不當處理與他人的矛盾都會導致寶寶產生更多的攻擊行為,因為訴諸暴力、惡語相向給寶寶提供了一系列不好的人際交往模板。

小編想起了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為了一個停車位,父親當著孩子的面,抱摔他人,造成他人胸椎骨折。儘管這位父親已被刑拘,但他的行為卻引發了廣泛的批評。

想讓小閨女必學跆拳道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揍人和捱揍咋辦?

眾所周知,每個照顧寶寶的人天然會成為寶寶的榜樣!因此,家庭任何成員(包括保姆)都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對寶寶造成的影響:

  • 寶寶通過打人搶奪了別人的玩具,家長不能因為一時氣急,就把玩具從寶寶手裡搶奪過來,這會無意中給寶寶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
  • 不要向寶寶灌輸不良教育。家長可以回憶一下,平時寶寶如果摔了一跤,磕到桌子,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打地板、打桌子?這樣的做法,也會使寶寶把“打”當成理所應當的事;
  • 如果家長平時打過寶寶,那麼寶寶自然會認為這樣的動作是可以做的。在特定情況下,比如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為了釋放被壓抑的憤怒,寶寶也會學著“打人”……

因此,正如《美國兒科學會》所言,“預防攻擊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寶寶幼兒期和學前期,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儘早為寶寶建立社交原則。

崔玉濤醫生髮現,“有些家長和寶寶親近,會拍拍他的小屁股、胡擼胡擼腦袋,而寶寶學著做的時候,卻被當成‘打’。”

也就是說,寶寶從家長的行為中,無形地學習到:“哦!原來拍打是一種親近和示好的方式啊!”而當寶寶用同樣的行為對待別人,家長卻在驚呼,“寶寶,你怎麼能打人呢?”

天吶!寶寶心裡苦,寶寶說不出啊!

如果寶寶認為“打人”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家長需要儘早教會寶寶一些簡單的問候方式來替代“打人”,比如“飛吻”、“抱抱”、“拉手”……


想讓小閨女必學跆拳道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揍人和捱揍咋辦?


針對寶寶一些並不友好的、帶有明顯攻擊性的打人,家長必須要堅定而平靜地告訴寶寶,“不可以打人”。

家長可以首先通過共情的方式,幫助寶寶把不良情緒表達和發洩出來,然後告訴寶寶怎麼做,為他提供一種另外的做法,比如:

“你很想玩小妹妹手裡的玩具,對嗎?”

“可是我們要排隊啊!”

“你願意先去玩小汽車嗎?”

“等小妹妹玩完了我們再過來,好嗎?”

“你願意和小妹妹交換玩具嗎?”

……


這種社交規則的建立,需要家長保持十足的耐心,因為寶寶必須積累足夠的經驗才能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他們也需要到達一定的年齡段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

儘量營造非暴力的環境。

有時,儘管家長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避免地,寶寶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減少寶寶的攻擊行為,你可以:

  • 避免寶寶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
  • 避免寶寶玩暴力型遊戲;
  • 提供足夠多的玩具,避免孩子們為了有限的資源而競爭……

但是!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還可能會遇到另外一種狀況: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在一些家長的眼裡:

寶寶打人?哎呀,小朋友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

寶寶被打?絕對不行!受不了!


喂喂喂,這是什麼雙重標準啊!

各位家長在寶寶打人時是怎麼處理的?

自家寶寶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您又是怎麼做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