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一部20萬字的小說,涵蓋了極其深廣的思想內容,同時又採用詩化的語言,營造出童話般的意境。遲子建的寫作,從來不以情節取勝。《額爾古納河右岸》也不例外,但她卻有著比跌宕起伏的情節、波瀾壯闊的劇情更吸引人的東西。她教人讀後陷入沉思、不自覺地回味,甚至掩卷嘆息。大的方面,這部小說具有史詩性質;於細節上,她又呈現出女性視角下獨特的生命體驗。

全書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構。因此,我想在本文中試著從小說內容涉及的人物、自然、歷史、文化及寫作語言等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希望可以為沒讀過的朋友提供參考,也歡迎讀過的朋友交流探討。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人物:與大自然最親近的一群人

小說以倒敘的手法結構全篇。第一人稱敘述者“我”,是鄂溫克民族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在“我”90歲高齡時,通過回憶的方式,用一整天時間,向讀者講述了“我”所見證的這個民族一個世紀以來的風雲變幻。

書中描寫了眾多善良、淳樸的鄂溫克人,也有少數與其有過交集的外族人。他們沿襲著祖先的傳統,在廣袤的大興安嶺森林腹地,過著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我時常想,若是沒有遲子建傾注深情的寫作,這樣可愛的一群人,這個弱小的民族,可能直至消亡,還依舊鮮為人知。

在大山裡,他們享受自然恩賜的同時,也飽受著一切自然條件下不利因素的影響,甚至災難,甚至死亡。而死亡,也是這本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事件之一。除此外,書寫最多的,是他們為生存而付出的艱辛,以及和大山之外的青年男女間們一樣的情感糾葛。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形象飽滿,各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共同之處在於,他們全都善良、淳樸、敬畏自然、熱愛森林中的生活。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為保護馴鹿,老達西徒手與狼決鬥,為此而失去了一條腿;伊萬那強壯的體魄和有力的雙手,是鄂溫克人力量的化身;還有森林中長大的孩子們,他們夏天與花草、蝴蝶為伴;冬天踏著白雪、騎著馴鹿,跟大人們一起狩獵遷徙。就這樣快樂而順其自然地成長,然後有了自己的愛情、自己的後代。也有的孩子,因出生在寒冷的冬天而夭折,於是就像凋零的花朵,被裝進白色布袋,安置在向陽的山坡上……

在一次訪談中,遲子建自述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時,進入一種難以言傳的美好狀態,達到令人著迷的奇妙境界。所以她說不忍心將小說寫完,寫完後便有一種特別的失落感。覺得是跟自己最想相處的一群人告別了,並且那樣的一種環境,也是她不忍心離開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引用尼采的話:“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我閱讀《額爾古納河右岸》,便深感遲子建的作品,就是她傾其心血的真情表達。所以讀至最後一頁,我便能體會到作家所說的那種不忍與書中人物告別的失落感。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自然:再見,馴鹿!再見,森林!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

讀完全書,回頭再看小說開頭的這句話,便可體會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迷人境界。小說中描述的自然環境,是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森林中交織著大大小小的河流,它們都是額爾古納河的支流。而這樣的環境,也與我童年生活過的小興安嶺地區十分相似。

和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不同,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山上各種樹木、花草的名字;還認識不同的蘑菇、野菜、野果子等,懂得它們之中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所以,鄂溫克人就是在這樣的自然母親的哺育和教誨下成長,並學會了獨立生活。

除去長期與他們相伴的馴鹿外,森林裡還有大量野生動物。有體型巨大的堪達罕(駝鹿),有黑熊和狼,以及溫順的小鹿、狡猾的山貓、可愛的水狗、野兔、山雞、會採集蘑菇的小灰鼠等。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才使得鄂溫克這個有著“最後的狩獵部落”之稱的遊獵民族,長久地得以生存繁衍。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最重要的是,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鄂溫克人比誰都懂得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每次搬遷營地,他們都會將生活垃圾深埋;建造“希楞柱”也從不砍伐大樹,儘量不破壞植被。每次出獵,哪怕是冬天,夠一個星期的食物儲備後,便絕不貪多濫殺。他們的精神世界因自足而富足,並滿足於“活在當下”的生活。

可就是這樣一群人,最終卻要被迫告別山林,結束他們世代沿襲的生活方式。他們沒有犯錯觸怒上帝,卻要像亞當和夏娃那樣被逐出伊甸園。不唯人類,他們最忠誠的朋友馴鹿,也被帶到山下圈養。後來鄂溫克人不忍心看著他們的朋友死去,馴鹿才被善良的人們放歸山林。可是,沒有了馴鹿相伴,住在所謂文明人的房子裡,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書中的“我”這樣說道:

我不願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裡,我這輩子是伴著星星度過黑夜的。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馴鹿沒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們蹲進“監獄”。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歷史:掌握在外民族手中的命運

額爾古納河,現在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界河。可歷史上,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前,它還是中國的內河。書中說,鄂溫克人的祖先,其實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左岸,在美麗的拉穆湖(貝加爾湖)邊上。後來是那些藍眼睛大鼻子的俄軍逼迫他們來到右岸的。

儘管他們生活在大山深處,追逐獵物或馴鹿食物資源而行走遷徙,仿若與世隔絕。可實際上,當時代的一切動盪、變革、及風雲變幻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無一不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我看來,《額爾古納河右岸》不愧為一部史詩性質的作品,因為透過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消亡史,便可以反觀從故事開頭到本世紀初,近百年的歷史變遷。

小說中的歷史,最濃墨重彩描寫的是日本侵華、東北淪陷時期。從尼都薩滿為吉田跳神後死去開始,所有的年輕人被要求下山接受軍事管制和訓練。這種影響直至抗戰結束,日本人離開中國。而後的各種運動,以及那場眾所周知的浩劫,本應遠離紛擾的鄂溫克人都未能倖免。直至最後,數以萬計的伐木工人進入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被無情砍伐。而鄂溫克遊獵部落,卻被以保護生態為名,安排下山定居。所以在小說接近尾聲時“我”說:

我們和我們的馴鹿,從來都是親吻著森林的。我們與數以萬計的伐木人相比,就是輕輕掠過水麵的幾隻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汙染,怎麼可能是因為幾隻蜻蜓掠過的緣故呢?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對於森林被亂砍濫伐的記憶,我本人是感同身受的。我曾經生活的地方,有個巨大的貯木場,森林中伐下山的原木,就是由此處進行檢尺、分類,或深加工,或直接運往各地。幾十年來,眼見著先前那望不到邊、堆積成山的木材,一根根的直徑甚至兩個人難以環抱,到後來僅成人大腿粗細的小樹,他們竟也砍倒運下山來。最後,山空了,場地廢了,野生動物消失殆盡。這樣的歷史,怎能不讓人痛心呢?

而縱觀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歷史,俄國人令他們遷徙,日本人使他們遭到迫害,文明世界又讓他們最終消亡!他們的命運似乎從未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不禁令我思忖,到底什麼才算文明?文明就是遠離自然,住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嗎?以及文化是該多元共生,還是由處於優勢的一方強行主導?

文化:神秘的薩滿教,萬物有靈

薩滿教是源自漁獵時代的原始宗教,它的理論根基就是“萬物有靈論”。所以在鄂溫克人看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神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大樹有樹神,太陽、月亮、風雨、雷電都有神。也因而他們的生活隨遇而安、從不抱怨,知足、簡單。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好比我們電視上看過的“荒野求生”類節目,自然狀態下生存,並非想象中那般詩意、美好,實則充滿艱辛。但面對艱苦的環境,鄂溫克人卻能快樂而知足地生活。他們圍著篝火跳舞,隨口就能唱出動聽的歌謠,歌聲低沉而蒼涼。分享食物時,他們臉上總會洋溢出發自內心最真摯的笑容。

蕭紅的《呼蘭河傳》中,直接導致小團圓媳婦死亡的,是那場代表著愚昧無知的“跳大神”活動。而在遲子建筆下,氏族中薩滿的跳神行為,卻被賦予無比神奇的力量。尼都薩滿的“神力”可以讓一隻馴鹿幼崽代替人死去;妮浩成為薩滿後,每次通過跳神救活一個人,就要失去一個自己的孩子……

顯然,二者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蕭紅揭示底層民眾的愚昧無知;遲子建則歌頌人心的虔誠,表達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時這些又都是萬物有靈思想的形象體現。

全方位多角度,深層解構《額爾古納河右岸》,助您10分鐘讀懂經典

但不同於《百年孤獨》中現實與虛幻雜糅、怪誕中突顯真實的手法,《額尓古納河右岸》的時空是合乎理性的,其神秘力量的顯現,是完全基於現實的,為此給小說增添了一層引人入勝的浪漫色彩。

語言:哀而不傷,詩一般的空靈之美

其實遲子建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獨特的、充滿空靈之美的小說語言。尤其是在描寫森林、大地、河流,以及馴鹿和野生動物的時候,即便不去刻意抒情,卻彷彿在文字中寄予了無限的深情。鮮明的色彩、形象化的聲音和充滿想象力的比喻,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人與自然萬物,在精神層面上高度融合。而描寫死亡及苦難時,又能始終保持著哀而不傷的整體基調,這點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強調的。

《額尓古納河右岸》的思想內容、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鮮為人知的古老民族、多彩的動物世界,以及和這一切息息相關的,那厚重的歷史、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等,都是作家通過這種極具個性化的語言,彷彿不經意間娓娓道來,便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意趣盎然而又溫婉細膩的藝術世界。

結語

以上幾點,是我對這部茅盾文學獎力薦、豆瓣9.0高評分小說的思想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簡單概括和不完全總結。全文不到4000字,閱讀預計10分鐘左右,希望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