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

“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有人執著於教理教法,說的頭頭是道,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這就是“輕心重教”。本人一再聲明,本人不懂教理,只是從心入手,當下忘心而得無所得。而後,為了將此一“當下忘心”之法 弘傳於世,才反過頭來學習一些教理,皆是為了順應一些人的需要而已。但是,教理學的不好,常常漏洞百出,引來不少纏縛。

學教理之人多爭論。臺灣就有這麼一個人,很有名氣,到處批判,將歷代祖師大德罵了個遍,靠著一個“罵”字紅遍天下。其門下弟子也養成了這個習氣,否定一切,最後大多翻盤把“開山祖師”也否定了,這都是習氣的感召。

有一次,一位寺院主持拿了一本此人的著作,想讓我下個定論。此書文字並不多,一天就看完了。主持問我如何,我說寫的很好,句句在理,只是對此人其它著作就不想再看了,為什麼?皆是因為此人的其它著作都是在罵人,看那麼多罵人的東西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既然學法了,還是一切放下的好,放下就是修行。如果真能時時放下,歇卻一切妄想分別,還要求什麼法?心即是法,離開此心皆是造作。所以“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

我們學法要在心上去悟,悟個什麼?悟個當下無心,得無所得,“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為此,黃檗禪師接著說:“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學道之人常常想離境安心,什麼也不做,在那裡抱著一些教理而遠離世事,豈不知,並不是境界和教理妨礙了你的心,而是你的心粘在事理上不能自拔。

我們知道了心即是法後,要一切時一切處心空而不著境,把一切道理都放下,放下也放下,則與大道有少許相應。要“見相離相”,而在見相離相時心空無住,念念歸真,這就是六祖所說“見相離相即是佛”的道理。所以,黃檗禪師說“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一切境界因心而有,如果無心,心空淨了,一切境界和法見自然空卻。這裡還要加一句:而在“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時,了了覺知而不作了了覺知想,一切都不可得,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如果我們住著在了了覺知上,還是有所住,還是法見未除,不得自在。可見,我們常說的“安住”皆是方便語,引導語,有個安住在,怎麼能夠說是心空無住呢?

所以,直下無心,心境兩忘,佛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方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