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思之 欲之,不思則不見(xian)欲;

善之 念之,一念善行 一念惡果。

萬物附於地,日月附於天。

人存天地中,修行在紅塵。

大愛至善念,佈施撒人間。

功成果自得,吾心應向善。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曾經在閉關時所寫到:

如若練功心先定,萬法皆空神自寧。

普渡一切眾生怨,萬法歸一身自圓。


紅塵囂囂夢幾世來投人,

萬千大世界慾望蠱凡心,

貪嗔痴沖天災難遍萬千,

世間災難至夢醒時不晚,

吾心齊向善共築法無邊,

遇渡有緣人今世把法傳,

五氣來朝元大小運周天,

三花來聚頂得道往昇天,

人間離苦難還需渡人還,

如何得離苦吾心齊向善,

法遍三界中虔心來修行,

除惡揚善行積德無量功,

我即宇宙

宇宙即我

我即是你

你即是我

無相無我

生無相者

道則無形

吾心即道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做事先做人

做人先修心

修心要斷欲

斷欲先斷根

那麼佛家講的六根是哪六根呢?

眼、耳、鼻、舌、身、意;

對於修行人我們更要斷其欲、靜其心…

目不貪色,耳不聽惡聲,鼻不嗅香,口不貪味,身不貪細滑,意不念惡,手不偷盜,口不出惡言,不貢高綺語,待人謙虛,懂得佈施,信仰佛、法、僧三寶,這才是世間上真正的美。外表的好不能稱為好,身體的好也不是好,衣服漂亮也不是好,心念端正才是真正的好。

六根之:目根

修行要求:眼不貪色

佛家所說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世俗中的“色”即是顏色,後又引申為女色,而佛家之“色”卻無這種含義。佛家把物質存在的總和稱之為“色”,但凡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物質皆為“色”;物質是變化的,也是空的,所以佛家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不貪色的意思就是,不要去看那些花花綠綠的世俗世界,因為那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來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玄奘譯著的《心經》,全句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法無二乘,人有愚頓。萬法一如,隨人以為高下。上乘人不見有法,中乘人見中乘法,下乘人見下乘法。法非有無,法因人有,無人,法不生。

上乘人的意思是:空色不異,色即是空。空也無,無也無。入於清靜,清靜也無,得真清靜,空色一如。

上乘人一切無住,無分別心,亦無無分別心,至於言語道斷,清靜光明。

中乘人的意思是:色是指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空,是指色、聲、香、味、觸、法的本質。

中乘人分別心重,遣色而趨空。去除一切有為,追求事物的本來。

下乘人的意思是:色是有,空是無。色空相反,色因空有,空因色成。相輔相成。

下乘人以相對為根本。自心中萬事萬物對立。水火不能交融。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六根之:耳根

修行要求:耳不貪聲

佛家所說的“聲”並不是指所有的聲音,很明顯,比如誦經之聲、木魚之聲、鐘鼓之聲等等,佛家自然是不反對的,佛家反對的是頹廢的柔弱的樂曲,即靡靡之聲,這種聲音會使人萎靡不振、精神恍惚,難成成果。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六根之:嗅根

修行要求:鼻不貪香

佛家所說的“香”指的就是香氣、香味,這與世俗中的概念並無太大區別,喜歡香氣是人的本性,但佛家卻不能貪圖這個,因為香氣也能迷亂心性從而擾亂修行。當然,這裡的“香”,可不是“燒香拜佛”的“香”哦。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六根之:味根

修行要求:舌不貪味

“味”與“香”不同,“香”指的是“香味”,而“味根”中的“味”卻不是指某種氣味,而是專指“美味”,即美味佳餚,說白了,就是入口的好吃的東西。眾所周知,佛家不殺生、不食肉,其實,非但不食肉,一切珍饈佳餚都是佛家所不食用的,因為口欲無底,貪圖一時口欲的滿足,勢必會無形中產生很多業力。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六根之:觸根

修行要求:身不貪潤

“潤”者,細膩、華麗也,佛教的戒律中就有這麼一條,即“戒香華”,意思是說不裝扮華麗,不在身上塗抹香水香油等,也就是身不貪潤。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六根之:念根

修行要求:意不貪樂

佛家所反對的“樂”是世俗之“樂”,不是“極樂世界”的“樂”。世俗之“樂”,即是奢華安逸、聲色犬馬的生活,而“極樂世界”中的“樂”才是“真樂”,那裡眾生平等,人人向善,其樂融融。這輩子不要有貪圖世俗之樂的慾念,下輩子轉世才有機會去獲得“極樂世界”中的“真樂”,守住內心的那一塊淨土。

修行人所講“修行”修的是什麼呢?身在紅塵又如何修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如有不同意見,可私信交流,歡迎各位修行者多交流溝通。

禪宗易筋經@慧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