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斬獲4項廣東科技獎

信息時報訊(記者 孫小鵬 通訊員 廣大宣)3月25日,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廣州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摘得4項科技進步獎。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教授周福霖團隊完成的《港珠澳大橋隔減震(振)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基於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綠色低碳混凝土關鍵技術與應用》《節能環保高性能強夯裝備及複雜地基處理關鍵技術》《高性能纖維混凝土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三個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成果應用於港珠澳大橋

抗震性能從抗7度提高到抗9度

獲獎項目中,《港珠澳大橋隔減震(振)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廣州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歷時10年聯合攻關,創建了超長複雜跨海橋樑隔減震新體系,成功應用於世界最長(55公里)、最複雜的跨海橋樑,抗震性能從抗7度提高到抗9度。

該項目同時實現世界首次系統研究隔減震裝置在複雜海洋環境下的耐久性,創建了120年隔減震裝置全壽命控制保證技術體系;成功研製國內最大尺寸、最大噸位的隔震支座及支座安裝預糾偏技術;發展了複雜超長隔震橋樑體系關鍵試驗技術,首次完成三維多點輸入隔震橋樑的振動臺試驗,實現了超長複雜橋樑抗震試驗方法的跨越;研發了長挑翼、大跨橋樑鋼箱梁渦激振動調諧減震(TMD)控制技術體系,提升了渦激振動控制技術水平。

“這個項目經濟效益顯著, 港珠澳大橋僅樁基數量就減少1/3,直接節省投資5億元。”周福霖院士表示,該項目同時培育了我國隔減震裝置產業鏈,形成了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市場潛能巨大,已在10多個工程中推廣應用。

實現固體廢棄物

高附加值和多路徑的規模化應用

獲獎項目中,《基於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綠色低碳混凝土關鍵技術與應用》由廣州大學、中都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歷時8年聯合攻關共同完成。該項目針對固體廢棄物難控制、難利用、低值化等瓶頸問題,根據其物理化學特性,研發出基於鋼渣、鋼屑、鐵渣工業廢棄物的電熱混凝土及施工工藝;基於粉煤灰、礦渣工業廢棄物的鹼激發膠凝材料關鍵技術;廢棄混凝土再生骨料成套核心裝備及再生混凝土二次振搗關鍵技術等系列新技術,製備出電熱混凝土路面板、電熱混凝土超薄樓板、鹼激發早強混凝土材料和鹼激發泡沫混凝土材料等系列新產品,實現了固體廢棄物高附加值和多路徑的規模化應用。

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工程

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4 年以來,《節能環保高性能強夯裝備及複雜地基處理關鍵技術》課題組在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張季超教授的帶領下,結合飽和軟土地基處理等多項重點工程項目,先後與珠海天力重工有限公司、中化岩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合作,進行了 700 多項工程實踐,地基處理面積達8244.8萬平方米。通過跨地區、多部門的“產學研”協同攻關,突破了處理複雜地基時遇到的工期、投資、節能、環保等技術瓶頸,解決了工程建設中“四節一環保”的技術難題,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項目組參與了國家“一帶一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已在非洲吉布提、索馬里蘭等國家,中海油珠海高欄港島儲備庫、惠州大亞灣填海造地等多項重大工程中應用。業內專家評價該項目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性能化設計理論與方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1年校企合作

聚焦高性能纖維混凝土(HPFRC)研發

《高性能纖維混凝土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是在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焦楚傑教授的帶領下,由廣州大學、中山市東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珠海春禾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第一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航天萬源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歷時11年校企合作的科技攻關成果。該項目研究聚焦高性能纖維混凝土(HPFRC)研發工作,對其配合比優化設計、靜態和動態力學性能、耐久性能、高質量生產與施工技術等關鍵共性難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科技攻關,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成果已在工程中推廣應用,推動了我國HPFRC基礎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的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