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i am Pianist” 我是鋼琴家,這是《鋼琴家》中,主角席皮爾曼說過最堅定的一句。

《鋼琴家》曾在75屆奧斯卡上連奪三大重量獎項,豆瓣電影TOP250榜單裡,位列64位,34萬人打出了9.1分。很多人說,它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著作。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我在一刷這部影片時,是疑惑的,不知道席皮爾曼這樣屈辱地活著,是否有意義。二刷,到故事結束之後,才在細想中瞭解了電影的深意。

原來在某些特定時刻,好好活著遠比光榮赴死,來得更有價值。一條普普通通的生命背後,承載的是鋼琴家的使命,更是一個國家勝利的見證。

接下來,侃侃將從三個方面,具體闡述鋼琴家席皮爾曼存活的必要性。

兩種不同人生觀:尊嚴的死去,苟且的活著

尊嚴的死去還是苟且的活著,這個問題,在影片中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席皮爾曼同亨裡克的對話裡。

亨裡克是席皮爾曼的弟弟,席皮爾曼成名後,就將他和其他家人接到了波蘭。

同哥哥的沉穩不同,亨裡克是個徹底的激進青年。在目睹德軍侵略,猶太人遭受內外壓迫時,他走上了抗爭之路。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一次行動裡,他被當地警察抓獲。席皮爾曼趕來營救,為了他向通敵的警長求情。警長很快釋放了亨裡克。亨裡克並沒有感激,只是憤怒的說:“我寧願餓死,也不用你向那個走狗求情。”他看不起席皮爾曼,更對哥哥去滿是猶太寄生蟲的餐廳彈琴賺錢嗤之以鼻。

問題第二次拋出,出現在他獨自求生的路上。

席皮爾曼投靠了盟軍地下組織成員,在避難的小屋裡,看到盟軍在任務中受傷死去。席皮爾曼淡淡的說:“這有什麼用呢?”曾經愛慕他的多蘿塔,以同樣憤怒的聲音反駁“這是尊嚴的死去。”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無論是弟弟亨裡克,還是地下黨成員多蘿塔,都選擇以犧牲來回敬德軍的侵略。

比起他們,席皮爾曼是隱忍的。德軍攻陷波蘭,在不允許猶太人進入的餐廳門外,他索性同多蘿塔站著交談;猶太人被趕進了貧民窟,他又向做著黑暗生意的朋友求助,拜託他們給父親開工作證明;目睹猶太同胞被侵略者殘害,不吭一聲;為德軍打工時,遭到毒打,他只會拉住對方的腳求饒。

身為波蘭有名的鋼琴家,席皮爾曼從不把尊嚴榮譽看在眼裡,能不能活下去,才是他最關心的事實。

這部電影有個細節,同樣很值得注意。在席皮爾曼躲避德軍追捕的過程中,幫助他的人,是漢奸,是詐騙的商人,是德國納粹,就連地下黨成員裡也有為了自己利益偷內部資源的人,都算不上好人。這些人為了活下去,做著很多違心的壞事。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都是以活著為目的,席皮爾曼做的事,又有很大不同。

一開始,他選擇隱忍,是為了保全家人;哪怕到最後,成為僅有的倖存者,求饒是為了懷著希望地生存,卻並不意味著懦弱的投降。

他是個為音樂而生的鋼琴家。在必須保持安靜的房間,指尖懸空在琴鍵之上,想象著肖邦的波蘭舞曲。肖邦的音樂,於他既是藝術的享受,更是支撐他走完逃亡之路的信仰。

非傳統式的英雄:熬到德軍潰敗的最後一刻

很多人將這部電影與故事背景相似的《辛德勒的名單》比較,認為《鋼琴家》是個人的故事,主角只是個在廢墟里苟且偷生的鋼琴家;《辛德勒的名單》卻決定著1100人的存亡,後者的偉大顯而易見,更值得被歌頌。

的確,如果就戰爭的英雄主義而言,《鋼琴家》中的席皮爾曼,根本算不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革命英烈,甚至為了生存,拋棄尊嚴,踐踏藝術。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裡,導演以個人化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對這場戰爭的感悟。

《鋼琴家》裡,導演波蘭斯基採取了相反的方式,他的鏡頭裡,沒有對戰爭的批判,沒有對弱者的憐憫,對德軍的討伐,只是以客觀的視角呈現那場戰爭。

於是,我們看到了街上趴地食米的老頭,尋找丈夫的婦女,無意間捂死孩子的母親,賣貨為生的小孩...在這部改編于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自傳的電影裡,瞥見了真正的歷史。

事實上,裡面的每個角色,都是大多數普通人身處戰火折磨中的真實鏡像。

影片的結尾,席皮爾曼穿著德國軍官給的軍大衣跑出廢墟,擁抱渡河的同盟,他被誤認成了德國士兵,險遭槍擊,只好高舉雙手,用幾近沙啞的嗓子叫著“我是波蘭人”。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這個鏡頭說來有些滑稽,觀者們卻無法暢懷大笑。因為在他的眼睛裡,看到了生的渴望。舉起的雙手,有了比求饒更深刻的意義,象徵著他熬過法西斯的炮火,見證了勝利。

意外的結局:德國軍官為什麼必須死

德國軍官在廢墟中遇見席皮爾曼的橋段,是整部電影中最常被提及的。

人們在查證那段過去時,發現軍官名叫威廉·霍森菲爾德,除了資助席皮爾曼糧食衣物,還曾拯救過近50名猶太人,對波蘭人施以可能的援助。


豆瓣9.1分,《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在他被捕後,席皮爾曼曾向波蘭共產黨當局提出營救霍森菲爾德的想法,波蘭當時的領導人給出的回覆是“如果他在波蘭,我們可以給他自由,可惜他在蘇聯,我們的蘇聯同志不願意釋放他。”

幾年後,霍森菲爾德死於蘇聯監獄。

很多人暗自為霍森菲爾德叫屈,認為儘管霍森菲爾德在1935年加入了納粹黨,可在那之後,他的思想逐漸與納粹黨的理念相離,幫助了這麼多落難的人,不應該換來這樣的結局。

導演的鏡頭,並沒有對這個問題做出解答。某種程度來說,霍森菲爾德的離世,更像是他對同胞暴行的駁斥,也是身為德軍一員對飽受戰爭之苦人們的懺悔。

是啊,沒有一種罪行,可以被掩蓋;哪怕期待抵消它的,是善良本身。

總結:

作家餘華在他的著作《活著》裡寫道: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於別人經歷的看法。”

對於席皮爾曼來說,活著的意義,遠不止倖存二字,而是在他身上承擔的民族復興的使命,肖邦的鋼琴曲,帶給他的是一種生的希望。每當他彈奏這些歌曲時,總能想到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鋼琴家》客觀冷靜的視角,帶我們回到了那段真實的歷史。

觀影的過程裡,你我皆是戲中角,感同身受這苦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