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洗澡、爸爸直接推門:剝奪情緒,那不叫愛!

女兒洗澡、爸爸直接推門:剝奪情緒,那不叫愛!

01

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我作為女兒洗澡被爸爸撞見,爸爸還覺得無所謂。我要怎麼緩解崩潰情緒?”

該提問的描述是這樣的:

我正在洗澡(女生,已成年)爸爸沒有敲門就直接推門進來了,我很快把門關上了,但身體已經被他看了個遍。

我懷疑他是故意的,他說不知道而且還說那又咋了,一家人怎麼怎麼的。

我心裡很難受感覺自己被觸犯底線,而且最近跟爸爸有矛盾基本他一回家就愛找我的茬。我會躲在房間裡哭。媽媽也不理解我,會在門外大聲問我還想要怎樣?

大聲的讓我爸爸以後不要搭理我,說她也不想看到我。(媽媽性格很強勢,說話很惡毒)爸爸就跟媽媽說我是誰啊?幹嘛生她的氣。

到最後就成了我的錯(父母從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總喜歡把錯誤歸集到我身上)在媽媽的觀念裡我不應該發脾氣,我應該包容他們的所有,不管他們如何對我,我都要逆來順受。我不能有情緒,應該每天快樂,不然就是錯的。


知乎裡所有的高贊都在強調,父母要尊重女兒,或者建議女兒在洗澡時要鎖上門。

其實,這些都不是這位女兒痛苦的關鍵點。

她之所以痛苦,不在於自己的身體被父親看光了。

而在於,她感覺在這個家庭裡,自己的一切都是屬於父母的,包括她的身體。

甚至知乎最高贊還頗有“趣味”地講述了“爸爸早就把女兒看光”的事實。

女兒洗澡、爸爸直接推門:剝奪情緒,那不叫愛!

這樣的回答恰恰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態。

我養育了你,就應該掌控你的一切。

正如女兒描述的那樣,父親在推門看見女兒全身後,第一反應是:“那又咋了,一家人怎麼怎麼的。”

其實,這不僅僅是尊重子女的問題。

而是中國原生家庭有一種很偏激而且差勁的親密關係處理模式。

我把它起名叫“純粹的愛”。

即爸爸愛你,那爸爸就不會計較你的所有事,爸爸對於你,除了愛這種情緒,其他什麼情緒都不會有。

因此,你對爸爸也應該這樣。

這類觀點不止一次在國產家庭倫理劇中出現過。

一個不斷折磨子女的父親,總要在結局時突然轉變,然後一家人大團圓結局。

哪怕原著中的結局根本不是這樣,改編成電視劇後也要替主人公原諒父母。

總之就是“都挺好”。

女兒洗澡、爸爸直接推門:剝奪情緒,那不叫愛!

原諒我直說。

這種“純粹的愛”,對於親密關係,只能是一種傷害和摧毀。

有一件事很奇怪,中國無論是傳統教育和現代思想都極其強調“辯證法”的。

即所有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都是對立和統一的。

陰陽相生,五行輪轉,任何事物都不能只依賴於單一因素存在。

但到了親密關係上,就變成另外一種價值觀:

你必須純粹的愛我,不能摻雜一點點的雜質。

原本孩子對父母的愛,就已經是很純粹的。

但其中也必然包括了鄙視、警惕、恐懼,甚至是憎恨。

說實話,我愛我的父母。

我希望努力賺錢能讓他們多陪我一段時間。

但不可避免,我對父母也是有負能量的,特別在疫情宅在家的這幾天,甚至爆發過爭吵。

有時也覺得他們可笑,明明市長都帶頭下館子了,他們還是怕得不敢出門。

有時真不想告訴他們工作上的事,因為只會得出這麼個結論。

“因為你不會做人,所以你遇到困難。”

偶爾也在內心抱怨父母,要是他們見識、認知都能更高點,今天的路就不會走得這麼艱辛了吧!

當鍵盤敲下這些字時,內心依舊五味雜陳。

可是,正因為我內心對父母有著複雜的情緒反應。

我承認了自己對父母的愛中,有著恨的一面。

我對他們的感情才更長遠。

因為看到他們的不足,才能體諒他們的言行。

因為討厭他們過去對待我的方式,才能提醒自己轉變說話方式。

意識到原生家庭過去的創傷,才更期望他們以現在的方式,多陪我一段時間。

準確點來說,親密關係中,我們產生愛,是為了維護別人。

而我們產生了恨,是為了維護自我。

愛和恨少了其中一個,親密關係的雙方:自我和他人,就會缺失一個,這段關係就鐵定不能持久。


02

而中國式純粹的愛,只會迎來偏激和極端。

由於“他是你的父母啊,你怎麼能恨他呢?”這類主流觀點的存在。

孩子對父母的抱怨表面上是停止了。

可是停止了,就表示消失了嗎?

沒有,只是看不到了而已。

但在它隱藏的這段時間,這種恨越發的扭曲,越發的強烈,逐漸積累到一個爆發的時候,能量就很驚人。

所謂光越亮的地方,影子也就越黑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心理與傳播學理論中,這叫“沉默的螺旋”。

比如,飯圈就是一個極度強調“純粹的愛”,不允許對偶像使用中性詞進行評價。

一旦發現對偶像有不滿,就會被群起攻之。

粉絲們,覺得他們這樣做是維護了偶像。

其實,他們是真正害了偶像。

原本,發表負面評價的人,可能是對偶像不瞭解。

這時,如果不能那麼急於展現攻擊性,雙方進行一定溝通,對方是可能改變態度的。

但如果讓對方強行閉嘴了。

那隻會把這份“惡感”給積累下來。

最後在某一個時候就爆發了,這時就必須用更強烈的手段鎮壓。

繼而這種鎮壓又會迎來更強烈的反噬。

在我本人諮詢的很多案例裡,飯圈孩子之所以出現這鐘“純粹而偏激式的愛”,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環境有關。

他們被一種扭曲的愛對待,他們自身不被正視和看到,所以他們逃離了那段傷害性關係。

可惜,他們無意識裡,卻把“純粹的愛”這種不良親密關係模式潛意識學了過去。

比如,上文中當女兒被父親推門看光時。

父親應該詢問女兒:這樣的行為,為什麼讓你感到不適?

說實話,這個父親當時說句:“我當時沒意識到”。

也比“一家人就是看見了又怎麼樣”來得好。

前者至少有改變的空間。

後者就直接否定了,子女有發出抗議的權利。

其實我理解家長可能在這個時候不懂得如何處理尷尬。

但這個時候,媽媽為了維護家長權威,堅定和爸爸站在一起,要求女兒消除一切情緒理解家長。

這就變成了“中國式認錯”,標準的“對人不對事”。

矛盾就大大升級了!

“無心看見洗澡”原本是個幾句解釋就可以消除的誤會。

而媽媽的“不允許有情緒”,立刻把關係轉變成了“東風壓倒西風”。

在官場上,這種“逼你低頭”的服從性測試,本身就是對一個人的摧毀和控制。

難道,我們要把這種關係搬到家庭裡來嗎?

所以,這種“純粹的愛”遠比“純粹的恨”要可怕的多。

女兒洗澡、爸爸直接推門:剝奪情緒,那不叫愛!

03

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經常小吵的情侶,可能關係還更牢固。

一直遷就對方,把對方看得比什麼都重的戀人。

很可能某天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

而殺害舍友的大學生,往往都是沉默寡言的。

開學經常爆發爭執的寢室,畢業了反倒關係最鐵。

為什麼呢?

因為當正面情緒極端化後,是可以輕鬆倒向負面情緒的。

“純粹的愛”在某個瞬間,可以輕易變成“純粹的惡意”。

“純粹”本身就是要屏蔽思考能力,屏蔽其他選項的。

當人走上這條路時,他便成了一個認知力低下的傻子。

一旦認知力低下,被人牽著鼻子走就很正常了。

就好比一個人從小被灌輸“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的,你不需要思考和情緒,你只要服從就行的人”。

可能某一天,他遇到一個視父母如禍害的人,這個人又恰好煽動力強,口才棒。

那孩子可能就立馬倒戈了。

《烏合之眾》一書這麼寫道:

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的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所以,允許你的孩子、戀人、配偶有負面情緒。

這是保證關係能夠長遠的措施。

從親密關係對象的負面情緒中,你能看到他的真實存在。

引導和尊重對方的真實存在,才能為親密關係留下充足的空間。

如果一段感情,只允許有愛,不允許有其他任何一種情緒。

那這種愛的能量無疑是太過充足了。

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太充足到遲早有一天,愛變為洪水猛獸,在恨的帶領下,淹沒你心靈的任何一個空間。

----------------------

作者簡介:劍聖喵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500萬粉絲個人帳號意見領袖,省高校心理協會常務理事,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情緒管理達人,陪同讀者成就強大,願得我心如明月,獨映寒夜迷途人。

著有《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給情緒》《掌控情緒,從來不靠忍》《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正在熱銷中,微信公眾號:劍聖喵大師(ID:swordpa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