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丟了天職,學校失去中心,形式主義正在折騰中小學教師

教師丟了天職,學校失去中心,形式主義正在折騰中小學教師

誰都知道,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學。

可是,如今的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之外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學中心工作地位逐漸被取代,很多學校已不知道什麼才是工作中心,什麼才是工作重點了。

所以有人這樣說:教師時刻都在忙,但忙的不是教學;校長什麼都在管,就是沒有管教學。


01

教師

非教學任務成為難以承受之重,

教學變成了副業

去年,有一個縣為了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縣和“雙高雙普”驗收,迎驗就成了全縣所有學校的中心工作。各級各類學校幾乎整整一個學期沒有放節假日,包括“中秋節”和“國慶節”。

許多學校抽出部分教師不再承擔教學任務,專門進行建檔案,補各類活動資料,搞校園文化建設。被抽出教師的教學任務全壓在其他老師身上,老師們不堪重負,只能疲於應付。有的老師為了完成補活動資料、補記錄等任務只得把這些工作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自習,只要把學生看管好,不出安全事故就行。

由於長時期加班加點,很多老師疲憊不堪,上課期間無精打采,甚至出現老師“實在困了就趴在講臺上眯一會”現象。

教師丟了天職,學校失去中心,形式主義正在折騰中小學教師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參與扶貧又讓農村老師揹負了不應有的負擔

本來,教師盡職履責,做好“控輟保學”工作,把學生教好,讓農村多出人才,落實好對學生的教育優惠政策,就是最好的扶貧。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每個老師都要與貧困家庭學生“結對幫扶”,每月至少兩次的家訪,為了家訪隨意調課層出不窮,嚴重干擾了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無休無止的扶貧政策宣傳,不僅要學生知道政策,還要家長隨時能回答得一清二楚,一個簡單的“兩免一補”,翻過來覆過去,越解讀越複雜,最後連教師自己也不知怎麼回答了。讓貧困家庭殘疾兒童正常入學接受教育,這本無可厚非,但入不了學的,教師得送教到家,以前要求每月一次,現在又有領導發話了,每月得四次。

一些殘疾兒童家庭,相隔學校幾十裡,有的還不通公路,老師一個往返,必須得兩頭顧。

有些嚴重智障殘疾兒童,送教到家毫無用處,但老師不可不去,因為要有家長簽字證明,還得有影像資料佐證。現在,又一項工作即將落在老師頭上,就是要教會貧困戶說普通話,說是因為扶貧檢查考核時,外地來的領導聽不懂貧困戶回答問題。

除了上述扶貧具體工作而外,教師還要建大量的扶貧工作檔案,每一所學校,一年下來,扶貧檔案都是滿滿的幾十盒。更嚴重的,有的鄉鎮還給學校分配了貧困戶包扶任務,有一所鄉鎮初中,全校就二十幾名教師,鎮政府就給學校分配了三十八戶貧困戶包扶任務。教師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不知怎麼去扶貧?但學校卻不敢不接受,因為這是政治任務。

除了上面所說的所謂重點工作、政治任務,教師還有寫不完的各種應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種表冊,迎不完的各種檢查驗收,應接不暇的各種各樣培訓……這一切都是工作重點,因為它們關係著學校和教師的督導考核評估!很多老師說:“上課、輔導、教學活動都不怕,就怕迎驗搞檢查。”



02

校長

成了“迎檢專業戶”,教學管理無暇顧及

現在,學校要面對“婆婆”很多:教育、衛生、食藥、環保、消防、公安、共青團、文明辦……。

要完成的創建工作任務也很多:雙高雙普、平安校園、法治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食品安全放心校園、智慧校園、健康學校、教育裝備示範學校、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跟學校關係不大的事情攤到了學校身上,例如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森林城市……。這些創建活動,上級部門要求一天一報進度,一天一報信息,一天一報好做法,一天一報典型,不報漏報就要影響考核。每一項活動都要有方案、有總結、有階段工作安排,還需要有過程印證材料做支撐,一項檢查評估下來,一所學校都是滿滿十幾盒甚至幾十盒檔案。

上級領導來檢查考核,主要就是就是檔案資料,只要檔案齊全規範,檢查才能過得了關。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如此多的創建活動的督導檢查,校長就成了“迎檢專業戶”,對上,要準備好彙報材料,對下,要時刻督戰,要召開學校領導班子會、中層幹部會、班主任工作會、全體教師會,成立相應的迎檢小組,層層佈置任務。有些檢查,還要提前搞模擬演練。

校長的精力就這樣花在了準備和迎接檢查上,那還顧得上管理教學?



03

學校

丟了教學主陣地,都是形式主義惹的禍

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以外,很多部門都將學校納入各自業務管轄的範圍,要求開展各種活動、進行檢查評比、報送相關材料。

因為學校是工作最好貫徹的地方,你有什麼工作,要開展什麼活動,別的單位不一定貫徹執行,但學校不敢不執行,再加上老師幹事一般都很認真,還有能力做材料,而且很多任務還可以通過學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長去完成。

老師無休無止的被折騰,學校被迫“紮紮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幹虛活”,究其根源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眾多,都把學校當成了聽話的“小媳婦”,把學校視作搞形式主義、撈取政績的工具。層層施壓下,學校、教師便喪失了教育的主體性和話語權,而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似乎都可以不管不顧。


04

教育部部長

給教師“減負”

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呼籲,要把時間還給老師,給教師“減負”。

陳寶生呼籲的無疑道出了一線教師的心聲,但怎麼給學校和老師“減負”,小磊哥認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只要形式主義不根除,給學校和老師“減負”就是一句空話。

不過,有專家的建議值得采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必須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力清單,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評、比賽、評估;應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與學校關係,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自主權,推進學校進行教育家辦學。

教師丟了天職,學校失去中心,形式主義正在折騰中小學教師

近年來,許多有識之士都在不停疾呼:還學校一片寧靜教育的空間,給老師鬆綁,讓老師做純粹的教育,讓學生有一間安放安靜課桌的教室。

然而,這些聲音很快就被淹沒在喧囂的滾滾大潮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需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事業。教育最怕被打擾、折騰。古人云,人能常清靜,天地皆悉歸。心靜則智生,智生則事成。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寧靜、守恆,如果天天心浮氣躁,天天被與教育無關的雜事、煩事纏身,很難做到靜心教書、潛心育人。但願給教師“減負”的呼籲能切實得到有效解決,開啟新時代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新風貌。


寫在最後:

小編真心期盼:讓學校工作迴歸教學主陣地,讓校長靜心辦學,讓教師安靜育人,讓教育少一些折騰,多一份專注,還學校一個寧靜的教育空間﹗

如果你覺得本文道出了你的心聲,請在文末點個“在看”好麼,你點的每一個“在看”,都幻化成了我堅持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