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土雞放養

(一)生態養雞的放養場地

雞群放養場地的類型很多,不同的地區放養場地的主要類型有差別,不同類型放養場地所放養雞群的類型也有差別,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

1.林地

我國有大量的林地,尤其是近年來,實施了退耕還林政策,許多地方栽種了大片的速生楊樹林等經濟林及杉樹等材用林,這些林地樹下空間大,地面有較多的各類蟲子,是放養雞群的重要場地。在南方,有的地方有大片的竹林、松樹或柏樹林,也可以用於放養雞。一些山區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也種植了大片的雜木林,當樹齡超過5年後(樹根扎得比較深,固土和保墒能力較強),這些林地用於生態養雞也是非常理想的場所。林地內適合各種類型雞群的放牧養殖。

2.果園

我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果園,包括蘋果園、桃園、梨園、杏園、李子園、柿子園、橘子園、楊桃園等水果園,也包括核桃園、板栗園、棗園、山楂園、石榴園、荔枝園、椰果園、山茶園等幹雜果園。果園養雞要注意預防雞隻損壞果實。對於樹幹低矮、果枝下垂類型的果樹,一般放養速生型黃(麻)羽肉雞、絲羽烏骨雞、農大3號矮小型粉殼蛋雞或褐殼蛋雞。這些雞跳躍能力差,很少會上到樹上,不會對果實造成危害。樹幹較高的水果園或幹雜果園,各種類型的雞都可以放養。櫻桃、鮮桃等一些成熟期早的果園,也可以在水果採摘後(6~11月)利用果園場地放養各種類型的雞群。

3.山谷

我國長江、黃河等大小江河流經沖刷出的山谷,由於氣溫適宜、降水較多,許多山谷的自然植被條件很好,各種樹木,包括大量的灌木和雜草叢生,草叢中各類蟲子數量很多,能夠為雞群提供豐富的天然飼料,適合放養各種類型的雞群。

4.綠化用苗木地

近年來不少地方把種植綠化苗木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在成片的苗木地內也可以放養雞群,進行生態養雞生產。

5.灘地

在一些沒有耕種的灘地,每年4月以後會有大量的雜草,雜草中會滋生許多蟲子,灘地也是生態養雞的重要場地。

在上述各種放養場地中可以有計劃地人工種植一些牧草,以增加場地內青綠飼料的數量。要在雞群開始放養前使牧草有一定的生長期,因為剛出土的草芽根系很少,容易被雞連根刨出。通常牧草可以秋播也可以春播,一般的放養場地可以採用秋播方式,尤其是一年生黑麥草。因為,多數地區進入深秋之後停止雞群的野外放養,給牧草一個生長的時期。應在開始養雞之前提早種植多年生牧草,最好提前一年。經過一年生長的牧草其根部已經在地下扎得比較牢,耐踐踏、耐放牧的性能比較好,而且,一年後的牧草其產量也比較高。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土雞放養

(二)雞群放養模式

1.散放飼養

這是雞群放養模式中比較粗放、比較普遍、也是比較落後的一種模式,是把雞群放養到放牧場地內,在場地內的雞群可以自由走動,自主覓食。這種放養模式一般適用於飼養規模較小、放牧場地內野生飼料不豐盛且分佈不均勻的條件下。

2.分區輪流放牧

這是雞群放牧飼養中管理比較規範的一種模式。它是在放牧養雞的區域內將放牧場地劃分為4~7個小區,每個小區之間用尼龍網隔開,先在第一個小區放牧雞群,2天后轉入第二個小區放養,依此類推。這種模式可以讓每個放養小區的植被有一定的恢復期,能夠保證雞群經常有一定數量的野生飼料資源採食。

3.流動放牧

這種放養雞群的方式相對較少,它是在一定的時期內,在一個較大的場地中或不連續的多個場地中放牧雞群就是在某個區域內放牧若干天后,將該區域內的野生飼料採食完後把雞群驅趕到相鄰的區域內,依次進行放牧。這種放養方式沒有固定的雞舍,而是使用帳篷作為雞群休息的場所。每次更換放牧區域都需要把帳篷移動到新的場地並進行固定。

規模化生態養雞主要強調以下幾點:

(1)開展生態養雞的農戶,選擇適宜的放牧場地,建立相互間隔200米左右的雞棚(舍)多個,每個棚舍面積40~50平方米,每棚可飼養土雞400~500只。實行小群分散,合理間隔,輪牧飼養。

(2)一棚雞群規模不大於500只。根據雞的生物學特性,一般放牧情況下,雞群的活動半徑圍繞雞舍不大於200米,如果群體過大,則雞舍周邊寸草不生,造成水土流失、生態惡化,而離雞舍較遠處雞不去採食,造成資源浪費。生態養雞根據牧場條件,一棚雞群規模以不大於500只為宜,這樣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降低養雞對環境的汙染。

(3)畝均養殖密度不大於50只。在非人工草地情況下,天然飼料資源是有限的,從維護生態環境出發,並保障讓雞群能夠吃到一定數量的牧草和昆蟲,以此達到節約飼料、改善肉蛋產品風味和品質的目的。養殖密度是從放牧養雞的牧場承載能力設定的,這也與歐洲生態養雞所要求的飼養密度接近。在放牧場地植被較差的情況下,推薦每畝地放牧30只以內。

(4)雞群飼養日齡300天左右更新。開展生態養雞的品種主要為地方土雞或改良土雞,產蛋率相對低,飼養300天左右,雞的產蛋高峰期已過,再延長飼養時間則產蛋率下降。從放牧雞的特點看,300日齡左右時,雞還未換羽,毛色光亮,此時雞的售價較高,而300日齡後,隨著飼養時間延長,雞群將脫毛換羽,出現這種情況則雞的售價降低。此外,從雞肉品質看,300日齡左右其肌內脂肪、肌間脂肪、肌苷酸、穀氨酸鈉、牛磺酸等風味物質含量豐富,肌纖維細嫩,味道鮮美。如果飼養時間過長,則肌纖維和結締組織老化,肉質口感變差。生態養雞以生產鮮蛋和活雞相結合,其雞群飼養300日齡左右是獲取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土雞放養

(三)生態雞放養期

在完成保溫育雛階段後,雞群對自然環境溫度有了較強的適應能力,自此,生態養雞進入放養階段,這個階段是在雞生長到一定周齡,體重達到一定標準,體質增強、活動能力強、野外覓食能力和消化能力強的基礎上,讓雞群有大量的時間在室外活動、採食和休息。

此階段要求有寬闊的活動場地、相對安靜的環境、清潔無汙染的水源、一定數量和多種類型的天然飼料,以保證雞群能夠舒適地生活、健康地生產,提供符合無公害或綠色食品標準的雞肉和雞蛋。

生態雞放養時間長短對雞肉品質和風味影響很大,通常要求作為優質肉雞上市前在室外放養的時間不少於45天,這樣才有利於雞體內風味物質的積累。放養時間短,風味物質積累少,缺乏土雞風味,影響肉的口感。土雞出欄前在室外放養的目的主要是讓其生活在一個空氣質量良好、陽光充足、相互不擁擠的環境中,讓雞群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減少或停止藥物的使用以保證肉中沒有藥物殘留;同時土雞能獲得一定數量可以利用的野生飼料,能夠有較大的活動範圍和運動量,也有助於提高肉的品質。

土雞在產蛋期內應該在室外放養,除非是在雨雪、大風、冰雹、嚴寒等嚴重的惡劣氣候條件下才讓雞群在室內活動。在放養區域內,室外的空氣質量好、雞隻運動多、接觸陽光多、活動範圍內有害微生物濃度低、雞隻之間相互不擁擠、其生物學習性能夠最大限度得到滿足,其生理狀態和健康狀況都會表現良好。土雞在室外活動範圍大、時間長、運動量大,覓食的天然飼料多,與土壤接觸多,產下的雞蛋才更符合綠色或無公害雞蛋的要求,才能有更好的口感。

放養階段的持續期受雞的類型和飼養季節的影響。肉用土雞的室外放養時間相對較短,為了保證土雞的肉質鮮美、風味濃郁、野味十足,至少需要放養45天以上;蛋用土雞的室外生活時間則較長,可以有250天左右的時間。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土雞放養

(四)放養管理

1.青年雞的放養管理

青年雞是指育雛結束後(6周齡之後)到開始產蛋(大約21周齡)前這個階段。青年雞的放養管理要注意以下事項。

(1)放養雞群適應性調教。從育雛舍內飼養到室外放養,由於環境條件、飼料、飼養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雞群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以下介紹如何培養雞群的適應性。

第一,放養雞適應期。雞群至少要有1周的適應期。育雛舍內的飼養方式會影響適應期的長短,如果是籠養育雛,適應期需要10天左右,因為在籠養條件下雞的活動範圍和運動量小,沒有與地面接觸過;如果是平養則適應期可縮減到7天左右。育雛結束時雞的日齡大小也直接影響適應期,總體看日齡大的適應期短,日齡小的適應期長。

第二,不同育雛方式的調教方法。籠養育雛方式:首先是將育雛結束的雞群轉到平養雞舍內,在平養雞舍外面用尼龍網圍一定的面積,面積大小主要看放養場地的類型和大小。一般要求圍起來的面積要達到每平方米不超過3只雞的密度。

平養育雛方式:在育雛舍外用尼龍網圍住一定面積的場地,大小與上述要求一樣,白天把雞群放到室外場地活動並對育雛舍進行清理和消毒,晚上雞群繼續回原來育雛捨生活。

第三,室外放養活動範圍控制。室外活動範圍應該是逐步擴大,最初幾天讓雞在雞舍附近活動,熟悉周邊環境,隨著對外界條件的逐步適應,逐漸擴大其活動範圍。在活動範圍擴大後,雞群能夠熟悉雞舍,傍晚的時候就會自動回到雞舍,減少丟失。

第四,關注天氣。天氣變化對放養青年雞的影響很大,必須給予密切關注。由於大多數青年雞是在春季從育雛舍中移出,開始到室外放養,在剛開始放養的一段時期內青年雞需要對放養環境有一個適應過程,而且春季(尤其是早春)外界溫度波動較大,常常在溫度逐漸升高的過程中出現寒潮,使得本來比較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變得非常寒冷。這樣的天氣變化非常容易造成青年雞的感冒,而感冒發生後很容易繼發其他傳染病(也包括禽流感)。因此,關注天氣變化非常重要,如果有寒潮來襲必須提早採取措施,如推遲雞群白天到室外活動的時間、提早回舍時間,必要的時候讓雞群在舍內活動,提前關閉(尤其是夜間)門窗,防止冷風吹進雞舍等。關注天氣情況還包括有雨雪、大風的時候減少雞群在室外活動時間或停止室外活動。

(2)環境條件控制。

第一,光照管理。青年雞在12周齡以前注意早晚要補充照明,早晨6時開燈、晚上8時關燈,白天採用自然光照,每天光照時間14小時;13周齡後採用自然光照,可以不補充照明。夏季傍晚時在雞舍前面懸掛燈泡可以誘蟲,讓雞採食。

第二,保持舍內乾燥。青年雞採食多,飲水多,糞便排洩量大,飲水過程中容易把飲水器內的水灑到水盤外,採食青綠飼料多的時候糞便含水量高,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雞舍內潮溼,影響雞群的健康。保持雞舍內乾燥的措施有:合理放置飲水器並減少其漏水,儘量使用乳頭式飲水器,當雞群到室外運動場活動的時候加強雞舍的通風換氣,墊高雞舍內地面使其比舍外高出30釐米以上,保持雞群合適的飼養密度等。

第三,合適的飼養密度。飼養密度不僅會影響到雞舍內的環境質量,也會對雞群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密度偏高時會造成雞舍內空氣溼度大、空氣汙濁(粉塵、有害氣體和微生物含量高)、雞群煩躁(容易出現驚群、啄癖)、生長速度緩慢、健康狀況不良等問題。

一般情況下,蛋用青年雞在平養條件下,舍內飼養密度要求為每平方米10只以下。

(3)飼料與飼餵。

第一,飼料。青年雞飼餵所使用的飼料類型包括配合飼料、原糧、青綠飼料、昆蟲及其他動物性飼料等。野生的飼料資源是放養青年雞的重要食物,但是由於其營養不全面,容易造成某些營養素的缺乏或不足而影響正常的生長髮育和健康,因此必須使用一定量的配合飼料來滿足雞群對這些營養素的需求。

在放養場地面積大、野生飼料資源豐富的條件下,雞群可以大量利用野生飼料資源,如青草、草籽、昆蟲等,每天傍晚可以少量補充配合飼料,用量控制在30~50克/(只·天);如果野生飼料資源不足則需要加大配合飼料的用量,用量控制在50~100克/(只·天),並使用部分原糧。每隻雞每日所喂的飼料量既要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滿足生長髮育(或產蛋)的需要,也不致造成因雞過食而過肥。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不同生長期、不同產蛋量及氣溫高低不同,土雞的覓食量也各不相同,雞的補飼量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為了保證青年雞在放養階段有足夠的青綠飼料,建議每年秋季在放養場地上播種一些人工牧草,如黑麥草、小青菜、紫花苜蓿、三葉草等牧草和麥類作物,待春天外界氣溫較高,適合雞群在室外放養的時候,這些青綠飼料已經生長茂盛,能夠使雞群獲得比較充足的青綠飼料。

第二,飼餵。不同類型的飼料飼餵要求有差異。

青綠飼料的飼餵:在場地圈養的情況下,放養場地面積相對較小,場地內的青綠飼料很快就會被雞群吃淨而且再生也很困難。青綠飼料主要靠從其他地方收割後撒在放養場地內讓雞群採食。當青綠飼料充足的時候,白天可以讓雞群充分採食青綠飼料並搭配少量的原糧;當青綠飼料數量不足的時候,每天上午、下午在場地內撒一些青綠飼料,適當多用些原糧。在大場地放養的時候,青綠飼料是雞群自主覓食的,不要人工干預。

原糧的飼餵:放養雞群要飼餵部分原糧,減少人工合成添加劑的使用。原糧的使用最好是多種搭配,因為單一的原糧沒有哪一種是營養全面的,將多種原糧搭配做成混合飼料可以發揮其營養互補作用。一些從事生態養雞的養殖戶不注意原糧的搭配使用,而是長期使用單一的原糧,很容易造成雞的生長髮育不良、羽毛不齊、發生啄癖、個別雞呈現病態等問題。

配合飼料的飼餵:配合飼料一般在傍晚雞群進入雞舍後飼餵,這樣有助於讓雞群形成傍晚自動歸宿的習慣,同時配合飼料夜間也能夠在雞消化道停留較長時間,有利於其消化和吸收。

飼料的過渡:當青年雞從育雛舍轉入放養方式的時候,需要注意飼料的逐漸過渡,最初1周還需要以配合飼料為主,適量搭配一些青綠飼料,以後逐漸減少配合飼料的用量,以青綠飼料為主。如果變換過快,雞的胃腸道可能無法很快適應,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甚至出現拉稀、嗉囊堵塞等問題。

(4)放養信號訓練。目的在於方便雞群的管理,減少雞隻的丟失。信號訓練是青年雞群從育雛舍轉入青年雞舍的開始,經過2~3周的訓練,雞群就能夠產生條件反射。為了讓雞群形成穩定的條件反射,這種信號必須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和補飼的時候進行,不能在其他時間使用。

在樹林、灘地、山溝等放養雞群,由於雞群的活動範圍大,使用的信號必須讓較遠處的雞群能夠聽到。通常早上雞群到放養場地活動可以自主走動,訓練信號主要是用於飼餵和收攏雞群。這種信號一般在傍晚時必須使用,讓雞群回雞舍附近進行補飼,補飼之後回雞舍內休息。這種方式所需要的信號通常是用哨子,其發出的聲音尖,傳得比較遠。

(5)放養場地圍網。為了防止雞隻逃到場地外,造成丟失,對於放養雞群的場地應加圍網,尤其是離道路、村莊、學校等比較近的地方下更需要有外圍護。沒有圍牆的地方可以用尼龍網沿場地的周圍將雞群活動的場所圍起來。外圍護設施的高度為1.8~2米,如果低於這個高度,雞隻有可能飛躍到外面。對於在山溝養雞,則可以直接利用溝崖作為屏障,在個別平緩處設置圍網即可。

(6)飲水管理。放養青年雞要提供足夠、清潔的飲水,如果在放養場地內有天然的溪水(如在一些山溝),可以間隔一段距離用石頭砌成小攔水壩,使水流變得緩慢,方便雞群自主飲用。如果沒有這種條件,多數情況下使用真空飲水器。飲水器的容量為5~10升,每50只雞用一個飲水器。飲水器要放置在比較顯眼的地方,一般都放在放養場地內來往的小路旁邊,便於飼養員檢查和換水,也便於雞群飲水。飲水器之間的距離為30米左右,雞群活動的地方都要有飲水器。放養場地內比較邊遠的地方可以少放置幾個,在活動集中的地方多放置幾個。

(7)防止獸害。放養雞群要注意採取措施防止野生動物危害,尤其是育雛剛結束進入放養階段,雞的個體較小,體質弱,跑動能力差,容易受到野生動物的危害。防止獸害的做法有:提前瞭解放養區域及附近常見的野生動物類型和數量並採取針對性措施;飼養1~2條溫馴的狗,每天圍繞放養場地走動幾次,能夠有效防止野生動物靠近;在高樹上懸掛一些彩布條能夠減少飛禽靠近。

(8)衛生防疫管理。放養青年雞的衛生防疫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放養場地的消毒。如果是場院圈養,雞群放養前,對場院內地面進行消毒;如果採用林地或果園、山地放養,則主要是對雞舍前面的場地(雞群活動較多的場地)定期進行消毒,以有效減少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第二,保持雞舍內良好的空氣質量。白天當雞群到舍外放養場地活動時,要把雞舍的窗戶、門或風機打開進行充分的通風換氣,使雞舍內的有害氣體、空氣中的粉塵和微生物、空氣中的水汽儘可能被排出。這樣能夠保證雞群夜間休息時,舍內空氣質量良好,使雞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

第三,免疫。按照免疫程序和當地雞病流行情況,及時對雞群進行免疫接種。如果是進行個體免疫接種(注射、滴鼻點眼、滴口等)應該安排在晚上進行,噴霧接種也是夜間進行。如果是採用飲水免疫,則在早晨放雞前把疫苗水配好,讓雞群飲用。

第四,驅蟲。放養雞群容易感染腸道寄生蟲,生產中要經常在雞群活動較多的地方觀察雞的糞便,發現有寄生蟲應及時使用驅蟲藥。

第五,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許多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具有季節性和年齡特點,要注意預防性地使用藥物。如果條件許可儘量使用一些中草藥,以減少藥物殘留和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第六,做好糞便和病死雞的管理。糞便和病死雞是重要的疾病傳播源。糞便必須及時清理後堆積發酵,病死雞需要消毒後深埋(雞屍體距地表不少於50釐米)。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土雞放養

2.產蛋雞的放養管理

產蛋雞的放養管理與青年雞的放養管理要點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雞舍整理。一般情況下青年雞和產蛋雞共用同一個雞舍,在雞群開產前3周需要對雞舍進行整理。首先是利用雞群白天到舍外活動的時候對雞舍進行清掃,把糞便、墊草全部清理出去,運送到指定的地點進行堆積發酵。清理結束後在雞群到舍外活動期間對雞舍進行消毒,當天可以用百毒殺或絡合碘、次氯酸鈉等進行噴灑消毒,次日早上可以用過氧乙酸溶液噴灑。

為了滿足雞的棲高特性,減少雞體與糞便的接觸,建議在雞舍內放置棲架。每個棲架長度約2米,高度約1.2米,呈梯子狀,橫撐的間距約40釐米。在開產前10天左右在雞舍內靠牆的位置安置產蛋窩(產蛋箱),訓練雞隻在窩內產蛋。

(2)光照管理。當放養雞群達到130日齡以後,雞體肥瘦適中,有15%左右的個體雞冠變大、面部發紅,可以逐漸增加每天的光照時間。光照增加的幅度按照每週遞增20~30分鐘進行,直到每天光照時間達16個小時後保持穩定。

增加光照主要是在早晚補充人工照明,早晨開燈的時間可以確定在6時前後,天亮後關燈;傍晚雞群回到雞舍而自然光照弱的時候開燈,晚上關燈時間在10時前後。雞舍內補充照明主要是用普通的白熾燈、節能燈,燈泡的功率為8~40瓦;每10平方米安裝一個燈泡。開燈後飼養員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墊草、飼料、飲水的情況和雞的精神狀態即可。

(3)蛋的收集。

第一,產蛋箱。在雞舍內、雞群活動場地內需要設置和安放產蛋箱,讓雞群在產蛋箱內產蛋,減少蛋的丟失和保持蛋殼表面乾淨。

雞舍內的產蛋箱應該貼牆放置,減少陽光的直接照射。放養場地內產蛋箱應該放置在光線不太強的地方,因為雞喜歡在光線弱、安靜的環境內產蛋。而且,放養場地內的產蛋箱還要採取防雨雪和大風的措施。

第二,蛋的收集。放養雞群的產蛋主要集中在上午,上午9~12時的產蛋量大約佔當天產蛋總數的85%,中午12時以後產蛋數量很少。收集雞蛋可以在10時、12時、14時和17時分4次進行,減少雞蛋在產蛋窩內的停留時間。撿蛋的時候要注意觀察產蛋窩內是否有抱窩的母雞,如果有則要把它放到專門設置的籠內,進行醒抱處理。

第三,減少蛋的丟失。放養的蛋用雞在比較大的範圍內活動,丟蛋的現象很難避免。但是,如果採取合理的措施,能夠有效減少丟蛋現象的發生。吸引雞到產蛋窩內產蛋,能減少窩外蛋和丟蛋,這方面的管理措施有:要有足夠數量的產蛋窩,至少保證10只雞有一個產蛋窩;產蛋窩設置的位置要合理,活動集中的地方多設置幾個,活動較少的地方少設置幾個;產蛋窩內要有柔軟、乾燥、乾淨的墊草。在產蛋窩的地方設立醒目標示,便於飼養員能夠認準產蛋窩的位置,不至於漏收雞蛋。

第四,保持蛋殼的乾淨。蛋殼是否乾淨直接關係到雞蛋的存放時間,也影響雞蛋的外觀。保持蛋殼乾淨的主要措施:一是減少窩外蛋;二是保持窩內墊草的乾淨和乾燥;三是防止雞拉稀並保持雞體的乾淨;四是減少雨後雞隻腳帶泥濘進入產蛋窩。

(4)減少雞的抱窩。大多地方品種雞由於選育程度低,還保留有不同程度的抱窩性,正是抱窩性的存在才使這類雞的產蛋性能明顯變差。雞的抱窩行為是雞自然繁衍後代所形成的生理現象。一些外界因素,如成堆的雞蛋或是厚實而柔軟產蛋窩等都會誘使雞抱窩。因此,及時撿蛋、不讓母雞總待在產蛋窩可以減少雞抱窩。如果發現抱窩雞,醒抱方法是:把抱窩雞在涼水中浸洗一會兒,使其胸腹部羽毛溼透並放到籠子內而不能臥下,可起到催醒作用。放抱窩雞的籠子附近拴一隻貓,使雞感到緊張而不能臥下,也有助於促進醒抱。或採用丙酸睪酮、氯丙嗪等藥物進行醒抱,但不提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