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本 期 看 點

在美國華人理財圈,貝版(Bayfamily)的名聲一直很響亮。

靠著普通工薪族的收入,他提出了通過投資理財10年賺取1000萬美元的目標,年年實況直播,並最終通過11年的時間,做到了。


他的經歷包裹著普通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財富故事,值得所有人一聽。


——三橙推薦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本期主人公 Bayfamily 貝版


貝版的理財故事,可以概括為:

三部曲、三個零。

第一:從0到10萬美元的原始積累

上世紀90年代末,懷揣著200美元的貝版踏上了美國求學之旅。剛落地,一位華人大哥就傳授了五條讓他受益至今的“理財真經”——提高信用分數、避免超前消費、開二手車、親自修理、不打官司多運動。 這五條經驗,讓貝版積累了第一筆財富。

第二部:從10萬到100萬美元的房/股市投資

在這個階段,貝版理解了股市和房市的聯動關係,解決了自己在美國一線城市的自住房問題。

第三:通過“會走路的錢”,讓資產實現100萬至1000萬美元的翻倍

他避開傳統富豪資本家(Old money)的鋒芒,瞭解新興財富(New money)的去向,並比它們早走一步且不斷從錯誤中學習總結。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topic


如今,僅靠普通工資投資理財、就實現了超過1000萬美元身家的貝版,把他的經歷用實錄的方式寫成一本書——《會走路的錢》。該書一經推出,就一躍成為美國亞馬遜中文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Amazon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20世紀70年代,貝版出生於南方的一個相對富裕的幹部家庭。儘管童年時沒吃過太多苦,但在這個剛剛經歷了貧困歲月的國家,極度勤儉、對物質極度重視的觀念,仍然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人的記憶裡。

在他的回憶中,這輩子見過的最節儉的人,是奶奶。“她一生大產小產生育八次,每次坐月子的時候,給自己最好的待遇也就是在喝的稀飯上撒一點幹蝦皮。”

在長輩的影響下,年幼的貝版很早就開始存錢,他四處收集散落在家裡的硬幣,期待有朝一日去商店換回喜歡的小人書。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Pexels

但當他終於把存錢罐塞得滿滿當當的時候,這筆存款卻被媽媽以“換整錢”為由收走了。當然,和所有被媽媽收走壓歲錢的孩子一樣,貝版最終沒有拿到這筆錢。媽媽的理由是:小孩子哪有什麼錢,你平時撿的鋼鏰不也是我落在家裡的嗎?

這個深刻的教訓,給年幼的貝版上了人生理財第一課——“錢不能交給任何人。連最愛你的媽媽都不行。除了你,沒人比你更在意你的錢。”

二十多年後,在美國讀博的貝版積攢了一點積蓄之後,按照一本理財書的建議,懵懵懂懂地走進了一家基金公司的大廳。

看著讓人眼花繚亂的基金經理手冊,貝版隱隱地意識到不靠譜。兒時的記憶令他記憶猶新,嚴格的監管只能讓人在形式和流程上守法,但當利益取向不一致的時候,人很難監管住一個基金經理的人心。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US News Money

但捱不住女友(也是現在妻子)的勸說,他最終還是拿出辛苦存下的4000美元購買了一支基金。事實最終證明,在經歷了一連串的下跌之後,這筆基金在十多年之後才最終回本。又過了十年,才從4000美元變成了6000美元。


2016年,貝版終於痛下決心,把這筆基金轉出來自己管理,三年之後,這筆錢迅速變成了5萬美元。

兒時的記憶和雞肋般的基金投資經歷,讓貝版加倍確定了自己的觀點:沒有人比你更在意你的錢。只有自己管理、而不是盲目相信主流或權威,才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Pexels


在接下來的投資生涯裡,憑藉著這個樸素的信念,他繞過了無數保險、中介和資金經理精心搭建的“陷阱”。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如何打理自己的財富?貝版的訣竅,既複雜又簡單:每月存下至少三分之一的收入,然後把股市作為投資的晴雨表。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MoneyWise


初中時,父親的意外去世,讓貝版的家庭從小康之家迅速倒退至低收入家庭。母親一人以不多的工資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孩子,艱難可想而知。

貝版的青春期,經常伴隨著難捱的飢餓,但即使填不飽肚子,倔強的他也從未主動開口向母親要過一分錢。

大學時,雖然家庭生活稍稍好轉,但貝版給自己制定的伙食標準,每月仍然只有30元,而當時有些離譜的同學一個月的花銷能達到300元。

大一學期結束的時候,他收到了一筆學校發放的15元冬裝補助。拿著這筆錢,他為母親在百貨大樓裡買了一件燈芯絨棉襖,而母親則將這件棉襖保存至今。

少年時期的經歷讓貝版深深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快樂和絕對的金錢數量沒有絕對關係。而貧窮時期養成的的堅忍個性和樸素生活習慣,為他今後的人生帶來了數不盡的智慧和養分。


“我一直有一個信條,你永遠可以存三分之一的收入。因為很多比你收入低三分之一的人,他們一樣活得好好的,生活質量並不比你差多少。”

即使多年之後,當貝版在美國有了體面的收入和越來越多的資產,他仍然對美式的消費主義保持著充分警惕。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Datafloq


勤勞、節儉、對金錢有意識,這些沉澱在中國文化骨子中的觀念,讓華人在全世界民族大熔爐的異國他鄉,始終保持著經濟相對成功的地位。這些經過多年檢驗的經驗,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口耳相傳,看似簡單,卻彌足珍貴。

無論何時,他購買東西的原則始終是:進來一樣東西,就要出去一樣。

“如果你要買一件衣服,那就必須得扔掉一件衣服。如果你現在沒有衣服需要扔掉,就說明你不需要買衣服。”

“這個原則可以很好地制約你,讓你反覆想一下,這個東西我到底是需要它,還是隻是喜歡買東西的感覺。大部分時候人們買新東西只是為了一瞬間的快感。擁有一件東西的滿足感,促使人去消費。”

同時,對於商家五花八門的營銷策略,他同樣不買賬: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Upwork


“攢錢肯定也不是靠優惠券,我百分之百保證。要想存三分之一的錢,跟怎麼用優惠券沒有關係,

對於個人來說,花時間在算優惠券上是最不值得的。你都花錢了怎麼可能省錢。最省錢的辦法是不花錢。”

同時,節儉的習慣非但沒有讓他變成“守財奴”,反而讓他的生活一直保持著一種質樸而簡潔的美。在貝版的回憶中,那些為了省錢而身體力行的歲月,在愛情和親情的滋養下,是鍍上了一層金色的:


“年輕的夫妻最充滿歡樂的時候,就是一起動手營造自己的家。當時我的太太已經懷孕好幾個月了,她不能幫我抬東西,只能在邊上遞給我工具和幫我出主意。我滿頭大汗地把半噸重的木板一點點地搬進家門,一塊塊親手鋪在地面上。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Pinterest


太陽從日出到日落,房間從昏暗到明朗再到昏暗,地面上的窗影在一點點地延伸……我累得幾乎直不起腰來,但是內心充滿了歡樂。我花了兩個週末,把一樓的地毯全部改造為地板。然後再花了一個週末把廚房的櫃子油漆成我們喜歡的顏色。”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貝版位於加州的住所之一/圖片來自作者提供

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憑藉中產水平的工資,他們不但擁有了自己的小家,而後還投資了中美兩國的多處房產。正是這一套套房產,讓他們開始搭上了時代紅利的高速列車。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貝版曾投資過的某度假型社區概貌/圖片來自作者提供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從很早開始,貝版就開啟了自己的投資生涯。


作為中國第一批股民,他在研究生時期就進入了股市。但是辛苦攢下的1000元人民幣,很快就消失在了市場反覆無常的波動中。

痛定思痛的貝版逐漸意識到,股市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很多聰明人在天涯海角收集各種信息,然後在股市上進行博弈,所以,股市肯定比個人聰明,普通人很難通過直接炒股撈到便宜。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Pexels

但是,

正因為股市、尤其是美國股市的前瞻性,使得人們能夠通過股市提前六個月預測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因此,把美國股市當作實體投資的晴雨表,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住房,往往要比實體經濟還要晚上半年左右,非常適合用來抄底。

“比如,你想開中餐館,要盤一家店,這個時候股市就可以做晴雨表。當股市已經觸底開始反彈的時候,市面上的錢還非常緊張,老百姓還沒有辦法正常去餐館吃飯,餐館不盈利,你就可以用最好的價格買到一家店鋪。”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cn.investing.com

貝版仍然記得,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他認識的一位尼日利亞人以很低的價格拍下了一家破產的美甲店,獲得了起步的本錢,並經營至今。

同時 ,很多商業地產,比如辦公樓、商場、電影院,同樣適用於這類抄底,除了2008年,類似的機會也在2010、2011年的經濟蕭條時期出現過。

那麼,普通人如何判斷美國股市是否已經跌到了谷底呢?


貝版的觀察是,一些大公司開始紛紛破產,是股市觸底的標誌之一,這些不良資產將會被時代的新陳代謝所淘汰。這個時候,可以跟隨一些專業機構,研究他們的投資方向。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Business News Daily

“當年,美國的一個大商超Kmart破產了。很多主流媒體的報道,全都是Kmart破產了、解僱了多少人、全國關了多少店,看得人心惶惶。但是當時一本關於私募交易的雜誌報道,一些人去買了Kmart的債券,因為已經破產了,所以它的股票、債券都不值錢。而有一些信息,在正常的財務表上反映不出來。


Kmart經營了這麼多年,它的商場佔用的土地價格已經變得很高了,比如說,一個商場,當時買進的價格是1萬美元,在它的會計賬目上就一直是1萬美元,雖然現在那塊地可能已經值100萬美元。而在破產清算時,這些土地資產往往算不清楚,憑著這些債券,你就可以擁有了大量的Kmart的土地,也會賺很多錢。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Chicago Tribune

多年以來,理工科出身的貝版,一直保持著這種獨立、理性的閱讀思考習慣,而不是聽從主流傳媒的“一家之言”:“大眾媒體是人們喜歡聽什麼,它就說什麼。等到大眾媒體都告訴你一些事的時候,肯定已經晚了。”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Pexels

在專業、小眾的金融資料的字裡行間,往往埋藏著草蛇灰線般的財富信息。金錢永不眠,但是隻有充分熟悉遊戲規則、並獨立思考的獵手,才能與之相遇,而這正是貝版的理財訣竅之一。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很小的時候,貝版讀過一本小說,其中的一段話讓他記憶猶新:錢,是會走路的。即使你把錢壓在箱子裡,換成金銀首飾放在保險櫃裡,都擋不住錢會像長腳一樣走來走去。一個人的財富會走到另外一個人的口袋裡。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Accounting and Tax Solutions

錢走路的方向,是從舊貴族(Old money)到新貴(New money)。作為普通投資者,無法跟有錢人拼肌肉,

那更好的策略就是“欺負”一下那些未來會有錢、但是現在還沒錢的年輕人。

因此,投資的竅門,是要特別關注那些很聰明、未來會大展宏圖的年輕人的剛性需求、以及這群精英年輕人群體將來會達成的共識(比如住房問題)。

幾乎沒有什麼不動腦筋的模式,可以保證你保值。這個世界就是在永遠動盪和變化中的,沒有什麼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股票、黃金、比特幣、藝術品、債券,沒有一樣是能夠做到不動腦筋100%保值的。錢就是這樣,你一個不小心,它就從你家門縫溜走了。”

就像他在《會走路的錢》中所總結的那樣,“投資不要成為守財奴一樣地守著現金,要勇敢地把存下來的錢投資出去。學習“會走路的錢”基本原理。找到合適你的投資機會。

而他也相信,即使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未來的中國,仍然是一片投資的熱土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Just Money Advisors

“我覺得中國的前途非常好。因為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非常強大,而且人民對財富的渴望亦非常強烈……實際上沒有多少民族像我們這樣對金錢充滿興趣與渴望。中國人如此勤勞,國家規模又如此龐大,所以我堅信,我們很快就會強勁反彈,大家也會拼命地投入到掙錢當中來。”

除了高速發展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貝版判斷,中國杭州和川渝地區,仍然有許多發光的新亮點。而投資就是要在看清楚宏觀局勢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時間發掘出適當的地點全力投入。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ABC7.com

多年來往兩國的經驗,也讓貝版對中美理財的差異有較深入的認知和思考。在房地產、股市、稅務等諸多方面,很多事物的名稱在中美兩國雖然相同,但具體實質卻往往存在很大不同。

“中國的規章制度一直在發展變化,而美國的規章制度是幾百年沉澱下來的,相對穩定。所以(在中國投資)不但要考察個人能力,還要看你頭腦是不是僵化、有沒有運氣。……但運氣也是一時好、一時壞的。所以,要想理財成功,一個人做事情是不是有恆心有毅力,是不是一直在學習,這些在我看來是佔絕大部分因素的。

每一代人的理財經歷,都是不可複製的。因此,貝版並不是想讓其他人去複製他的故事,也不想被當作一個財富神話、或“點石成金”的預言家。 他將《會走路的錢》出版最重要的意義,是讓讀者能夠從他11年從無到有再到財務自由這整個過程不斷積累的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並最終制定出屬於自己的最適合的投資方案。


三十年一夢,在他的眼中,投資彷彿是一場現實版的“大富翁”遊戲。如今的他,已經邁向一億美元的新旅程,同時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無論起點如何,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開始。


從200到1000萬美元,一個“普通”美國華人的工資理財實錄

©Pexels


畢竟,在這場遊戲中,

不參與,必定是最終的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