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錄音室裡動了什麼手腳?- EQ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能讓音痴也能出唱片的音高校正(作弊)軟件,並且用「Google翻譯歌」示範了這種軟件是如何把一般的對話錄音,變成唱得音很準的旋律。(為什麼唱片裡的歌手音都那麼準?)

其實除了校正音高之外,我們在錄音室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其中一件事就是使用一個叫做「EQ」的基本工具,來把聲音修飾成你需要的音色。

不是你知道的那種 EQ

說到「EQ」這個字,你直接想到的可能是形容一個人情緒管理能力好不好的「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但對於音樂家來說,我們最熟悉的「EQ」指的是「均衡器」(Equalizer)。

「均衡器」這個名詞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難以親近,但是它其實是個很單純的工具。均衡器的功能是「調整錄音中特定頻率的音量大小」,我們通常用它來改變錄音的明、暗、厚、薄度,以及解決樂器與樂器之間頻率互相干擾的問題。

下圖就是一個一般均衡器的長相。左側顯示屏裡面的紅色橫線,從左到右代表聲音從低頻率到高頻率的音量大小。現在這條紅線是平的,代表著均衡器還沒有對聲音做任何的修改。我們利用右邊那一大堆轉鈕來設定紅線的起伏,雕塑出想要的音色。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某個頻率,造成某種感覺

如果你對小時候上的生物課還有一點點印象的話,你可能會記得,課本上寫人類可以聽見的聲音頻率範圍,大約低至 20 赫茲*,高至 20,000 赫茲。

(不過因為現代人的耳朵受噪音摧殘太嚴重了,加上隨著年齡增長,對於高頻率聲音的感覺會逐漸衰退,所以實際上的聽覺範圍還會比課本上寫的更窄一些。)

如果我們去加強或減弱一段聲音的某個頻率範圍,就會讓人的大腦有某種感覺,調整的頻率範圍不同,聽者的感覺也會不同。我接下來要拿一小段鋼琴獨奏的錄音當作例子,來示範均衡器可以給你什麼不同的「感覺」。

要亮、要悶、要尖銳、要厚重、要幹扁、要便宜⋯⋯都行

它聽起來已經很不錯了,其實我們不需要再去調整它也沒有關係。但如果你今天想要讓這臺鋼琴變得更纖細、有「亮晶晶」的聲音的話,我們也許可以考慮把 5000 赫茲以上的高頻率開更大聲一點。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覺得原始的錄音已經太亮了,想讓它變得「悶」一點,那我們就把高頻率的音量降低。在這個例子我把 3000 赫茲以上的聲音漸漸減弱:

如果你想要讓它更「清楚」,也許我們可以加強 2000 赫茲左右的頻率,但如果加強太多的話,也可能會變得太「尖銳、刺耳」: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如果你想要它很「厚重」,那麼我們就要增加 150 赫茲左右的低頻率了: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如果想要很「幹扁」,那我們可以嘗試把 400 赫茲附近的中頻率拿掉: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你也可以用均衡器做特殊效果,例如把最低和最高頻率都拿掉,聽起來就會像是很便宜的喇叭,或是電話話筒裡的聲音: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還可以動什麼手腳?

想知道我們在錄音室裡還動了什麼手腳嗎?我們下篇文章繼續喔!

*:「赫茲」(Hertz)是頻率單位,意思是「每一秒鐘有幾個週期」。

我们在录音室里动了什么手脚?- E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