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10倍917億,天津銀行現金貸“上天”神話

兩年10倍917億,天津銀行現金貸“上天”神話

近日,天津銀行發佈了2019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天津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70.5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40.5%;實現撥備前利潤130.6億元人民幣,比2018年增長50%;淨利潤46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8.9%。

互金商業評論發現,天津銀行之所以能實現撥備前利潤同比50%的高增長,得益於其現金貸業務的狂飆突進。截至2019年末,天津銀行個人消費貸款達916.6億元,和2017年末的87.93億元相比,暴增了10倍。

現金貸業務規模逼近千億

2016年,天津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餘額為102.2億元,2017年,這一數字略有下滑,降低至87.93億元。但到了2018年,天津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突飛猛進,一年內飆升至778.96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786%。

2019年末,天津銀行個人消費貸同比增長了大約18%,雖然增速大大下降,但在前一年較高基數的影響下,其消費貸餘額已經逼近1000億元大關。天津銀行的個人消費貸存量規模甚至已經超過了個別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

從佔比看,2017年末,天津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僅佔個人貸款總額的25.6%;到2018年末,個人消費貸款餘額佔個人貸款總額的比例升至73.6%;截至2019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佔個人貸款總額的72.1%

兩年10倍,這樣驚人的增速,對於一家地方城商行來說,堪稱驚豔。那麼,天津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業務“上天”的秘密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現金貸。

互金商業評論注意到,天津銀行用了幾個關鍵詞總結其2019年的工作,一個是“超常規”,另一個是“上天入地”。具體到零售貸款,天津銀行2018年開始與多家互聯網背景的持牌機構合作,大力發展無抵押的線上貸款業務。

雖然天津銀行也嘗試自建場景,並推出了“希望e貸”等自營互聯網貸款產品,但對其消費貸貢獻最大的,仍然是互聯網機構的快速引流。

公開信息顯示,天津銀行2018年先後和新網銀行、螞蟻金服、蘇寧金服、百信銀行、度小滿金融等簽署合作協議,開展助貸業務。天津銀行在與上述互聯網機構聯合放貸時,採用串聯風控模式,利用大數據和評分模型,由互聯網公司和天津銀行分別進行審批,平均單筆借款在千元左右。

助貸業務的大躍進促成了天津銀行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長。

2017年,天津銀行客戶貸款及墊款的利息收入為108.81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增長至140.38億元,同比增長29%;2019年末,這一數字為203.11億元,同比增長44.7%;

2017年,客戶貸款及墊款的平均收益率為4.83%,2018年底增至5.55%,2019年底,客戶貸款及墊款的平均收益率再度增長至6.76%,同比增長21.8%。

從淨息差的變化看,2017年,天津銀行的淨息差僅為1.25%,2018年末上升到1.59%,同比上升27%;2019年末,淨息差進一步增至2.21%,同比上升39%。在負債成本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貸款平均收益率增長如此之快,自然應歸功於助貸業務良好的收益。

失真的不良率

互金商業評論注意到,天津銀行高速增長的現金貸助貸業務雖然短期內推升了業務規模和公司利潤,但其背後的信貸風險亦不容忽視。

2015年-2019年,天津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34%、1.48%、1.50%、1.65%、1.98%,撥備覆蓋率分別為202.84%、193.56%、193.81%、250.37%、220.58%。這也顯示出,過去兩年裡,天津銀行的不良率增長較快,撥備覆蓋率波動較大。

如果只看個人消費貸款的話,其不良率變化可能更加明顯。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天津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的不良貸款規模分別為0.76億元、1.34億元、8.85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87%、0.17%、0.98%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天津銀行消費貸的絕對規模增長,2018年曾一度拉低了不良貸款率,但2019年貸款規模增長相對放緩之後,不良率立刻暴增。

換一個角度看,2018年和2019年,天津銀行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分別為5.86%和1.72%。眾所周知,信用卡用戶群的信用普遍高於現金貸人群,天津銀行通過互聯網渠道發放的現金貸不良率卻遠遠低於信用卡的不良率,除了規模這個因素外,也應當看到,這僅僅是天津銀行開展助貸業務的第二年,其現金貸資產質量風險尚未完全暴露,在某種程度上,

過去兩年的不良率水平是失真的,並不能如實反映其背後的風險。

兩年10倍917億,天津銀行現金貸“上天”神話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天津銀行近兩年都加大了資產減值損失的力度。2017年-2019年,天津銀行的撥備前利潤分別為70.2億元、86.9億元、130.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9.4億元、42.3億元、46.1億元,過去三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21.3億元、34.8億元、74.3億元。

鉅額計提真的能夠避免潛在的信用風險嗎?目前的現金貸助貸業務中有一條潛規則,助貸方通常會承諾為銀行等出資方兜底,銀行拿著3%左右的儲蓄存款,轉手就以8%左右的成本“出借給”互聯網助貸機構,賺取近乎無風險的收益。這一模式即便短期內可以掩蓋業務背後真正的信用風險,但中長期看,風險必然會累積至助貸機構所不能承受之重,最終只要一個導火索,便會火燒連營。

更大的風險在於,銀行在發展助貸的過程中,非但沒有發展起與業務規模相匹配的風控能力,反而因為短期的利潤暴漲沾沾自喜,誤以為自身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盲目擴張自營消費信貸業務。

不少城商行近幾年都已經表現出這樣“急功近利”的趨勢,天津銀行現金貸規模的膨脹僅是持牌機構的一個縮影。天津銀行在其2019年年報中自信滿滿的表示,“2019年年度,本行以‘超常規發展大零售’戰略為統領,堅決貫徹落實‘上天入地’戰略,打一場‘上天入地、天地對接’攻堅戰”。

哦,這家銀行可能忘了,曾幾何時,它的個人信用卡不良率還高於5%,採礦業公司貸款不良率更是高達12.5%,轉眼間就能在零售金融業務上“上天入地”了?

過去十年,互聯網金融曾被賦予無限的可能性和機會,但最終,風險還是埋葬了99%的互聯網機構。現在,持牌機構會重蹈覆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