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每個時代的人也有那個時代特有的思想觀念等等。然而是社會更迭日新月異,舊的理念不一定就適用於新的社會,教孩子也是一樣的,老一輩的觀念不一定適合現在孩子的成長髮展。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我小的時候老人們總是教導我們:“吃虧是福。”可是真的如此嗎?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我們公司之前有一個女孩兒,是個在校大學生,過來這邊實習。小姑娘為人勤懇,特別老實,做起事來也踏實認真。公司一般都會讓老員工帶帶這些實習生,所以員工們索性也會把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丟給他們做。和她一起進來的人有好幾個,其他人對老員工的要求總是會酌情拒絕,可這個小姑娘很少說不,慢慢的,大家知道這個姑娘好說話,手頭有什麼歲活都喜歡拜託她幫忙。

有一天小姑娘被主管叫去說了幾句,我去安慰她,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情? 她說沒有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所以被責罵了。我問她為什麼沒完成呢?是時間太緊了嗎?她說:“別人叫他做一些其他事情,時間有點趕就沒完成。”我說:“既然手頭有事情,那你就拒絕他們呀,為什麼還要幫忙呢?”

她說:“都是同事,我不好意思拒絕,而且他們都是老員工,我媽媽說到公司裡就勤快一點,吃點小虧也沒關係,給別人留點好印象。”

也許小姑娘給員工們留下了好印象,但是在主管心中她卻成了一個沒有時間觀念,辦事不利的人。她正是被她媽媽這種“吃虧是福”的觀念影響了,所以才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總是覺得吃點虧也沒問事兒。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用吃虧是福來撫慰自己所遇到的不利,可是吃虧真的是福嗎?這句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教導真的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嗎?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人們對“吃虧是福”的誤解

“吃虧是福”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題過幾副著名的匾額中最膾炙人口之一的一個。關於這四個字有這樣兩個故事:

鄭板橋的弟弟鄭墨一直在老家,兄弟兩人常有書信來往。有一天鄭板橋收到弟弟的一封來信,原來弟弟和鄰居家由於兩家合用的一堵牆起了爭執,明明契約上寫的明明白白這是鄭家的牆,後來借給鄰居蓋房用了,現在鄭家想改修一下房屋,可鄰居偏說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死活都不肯讓,寄信來想請哥哥幫忙打官司。鄭板橋知道情況後,給弟弟回一字幅寫著“吃虧是福”。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鄭煊以經營木材生意為生,後來有一次他到外地做生意,不料木材價格狂跌,即將血本無歸。鄭板橋得知他的情況後又送給鄭煊一幅題詞“吃虧是福”,這次在後面附上小字: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在即是矣。鄭煊帶著題詞回洪江,沒想到在回來的路上,木材價格突然升高,他意外發了財。後來他將鄭的題詞作為家訓,刻在屋子的牆壁上以示後人。

所以這才是吃虧是福的真正含義,並不是要讓我們事事禮讓他人,甚至犧牲自己成全他人。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灌輸錯誤的“吃虧是福”的觀念對孩子有何不利影響

第一、 使孩子變得沒有個性

案例裡我提到的那個小姑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吃虧是福”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她,使得她不懂得去拒絕別人,不敢得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內心總是陷入自己與他人的衝突之中,一點個性也沒有。明明自己要事纏身,卻還要一併應下別人碎碎雜雜的瑣事,自己的事情做不好不說,盲目的包攬甚至還有可能耽誤別人的工作。

第二、 使孩子在他人眼中“透明化”

在我看來,“吃虧是福”是集體生活中最大的坑,如果孩子總是不表達自己的意見,事事都遷就別人,過分的通情達理,善解人意,那麼他人在行在做事時將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在他們看來孩子感受不重要,怎樣都可以,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透明人,被大家忽視。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第三、 容易被騙

信奉“吃虧是福”這一理念的人,往往為人忠厚,老實誠懇。這類人常常替別人考慮,甚至很多時候會因此犧牲自己的利益,他們也很容易相信別人,因此更容易上當受騙。當今社會愈加複雜,充滿了形形色色的誘惑,如果孩子沒有一點防備心,是十分堪憂的。

正確理解“吃虧是福”後怎樣教育孩子?

一、 教孩子掌握好“吃虧”的度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適當的時機做出適當的妥協是一種智慧,既是利人也是利己。所以“吃虧”也有底線,家長應該教育孩子把握好這個度,不要一味的吃虧,否則就是真吃虧了。本該大家共同出力完成的事情,一個人代勞,本該別人承擔的責任,一個人全扛……長此以往換來的恐怕不是福氣吧!所謂的“吃虧是福”是告訴孩子不要太過注重眼前的得失,要考慮長遠的利益,而不是一味的犧牲自己的利益。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二、 告訴孩子量力而為

能力有大小,要教導孩子量力而行,學會拒絕也是一種教養。即使是幫助別人,也要考慮自己的能力範圍,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一定要拒絕,這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地方,於自己,於他人都好。不懂得拒絕他人,甚至出於熱心把他人的事情變成自己的事情,比如說別人找你幫忙你解決不了,再去找其他人解決,無形中為自己增加煩惱不說,有時候還會吃力不討好。尤其是當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更為複雜,可能會吃大虧。

孩子吃了“啞巴虧”,還說吃虧是福?教娃掌握“吃虧”的度是關鍵

三、 “友好”有底線

對人友好是一種美德,但友好也是有原則和底線的。“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做人要知恩圖報,別人對我們好,我們以友好回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我們不能盲目的對人友好,見什麼人都掏心掏肺。孩子們年齡還小,這樣的人際相處需要大於相處需要大人們引導,因此家長們需要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教孩子如何去打造自己的朋友圈。

“難得糊塗,吃虧是福。”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不拘泥於眼前的利益,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味的忍讓別人,學會拒絕也是一種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