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的“潛規則”

政治正確。奧斯卡與政治發生最密切關係正是美國50年代麥卡錫主義氾濫的時候。卓別林1947年創作了喜劇影片《凡爾杜先生》,該片從現代美國社會取材,把法國“藍鬍子”殺老婆的故事搬上銀幕,深刻抨擊了資本主義和戰爭販子,因此遭到當時美國政府“北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指控,很多影院拒絕放映《凡爾杜先生》,甚至連《大獨裁者》都受到牽連,由於政府迫害,卓別林最後不得不離開美國。

中產階級審美趣味。奧斯卡的主旨是懷舊,母題則在於強調傳統的家庭價值觀,符合中產階級審美趣味,而對於涉及敏感話題或大膽試驗性質的影片者均不予考慮。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包括人道主義、英雄主義,為自由、理想、科學、真理奮鬥終身的信念具有普世的價值。

既“藝術”又“商業”。影片要在兩者之間達到最佳結合點,如果出現極端“藝術”卻也是極端“票房毒藥”的影片,評委往往選擇放棄。20世紀全美經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凱恩》就是一例。專家們折服於《公民凱恩》高超的電影技巧,給予了9項提名,但影片平庸的票房成績和在公眾中冷清的反應,讓評委們在最終評定時把大獎給予了它的對手《青山翠谷》,《公民凱恩》僅獲一項最佳編劇獎。

名利之戰。據估計,一部影片如果獲得奧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 000萬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獲獎,票房收入還將增加2 000萬美元。每次評獎總是在私下裡進行各種緊張激烈的“競選”活動,早期製片廠通常是大擺酒池肉林,80年代後這種方式悄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廣告戰”。從50年代早期開始至今,好萊塢的兩份定期刊物《聯合演出日報》和《好萊塢報道》成為了各大製片公司爭奪的主要陣地。在1984年的奧斯卡評選前夕,米高梅和聯美公司買下了《聯合演出日報》的31頁版面,而派拉蒙則為年度參評影片《母女情深》買下了28頁版面,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和AB影片公司也不甘示弱,為《希爾克伍德》一口氣買下了50頁廣告。當時該雜誌廣告價格每頁3 500美元。此外,各大製片公司在電視臺黃金時間插播的電視廣告上也是揮金如土。時至今日,互聯網也成為了宣傳競爭的主要陣地。

順應社會心理。奧斯卡的選擇永遠是安全、主流、非爭議性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還要擁有被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尤其在特殊年代,這一傾向就尤為明顯。

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社會相對穩定。這個時期正是美國電影的黃金時期,影片的題材、風格豐富多樣,藝術水準較高,例如褒揚為國捐軀的《翼》,稱頌開拓西部的《壯志千秋》,揭露列強交戰的《西線無戰事》,陶醉歌舞昇平的《百老匯旋律》,呼籲公正的《左拉傳》,都相繼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當美國出現經濟蕭條時,描寫富女不嫌貧男的《一夜風流》,幸運地奪得5項主要獎項。

1939年和1940年,兩部根據名著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蝴蝶夢》標誌著美國電影藝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好萊塢進入戰時體制,《忠勇之家》《卡薩布蘭卡》等十分應時,對鼓舞當時的軍心和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戰後,大批軍人復原成了突出的社會問題,《黃金時代》重視這個問題,結果囊括了7項大獎。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和非美活動猖撅,好萊塢不少導演迴避現實,熱衷拍攝歌舞片,如《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另有一些有正義感的導演則拍攝《君子協定》《當代奸雄》等,借猶太人問題和政客飛揚跋扈來影射、抨擊當時的政治逆流,對美國民眾在社會秩序重建時產生的各種適應不良的現實問題進行思考。

20世紀50年代中期,電視問世促成了美國電影的良性轉向,從專門製造神話轉變為描寫小人物,揭露社會陰暗面。《碼頭風雲》和《馬蒂》均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它們給美國銀幕帶來了寫實風格,也促進了非好萊塢體制電影的發展。

美國經濟復甦後,社會出現虛假的繁榮,這又刺激了好萊塢大拍繁華巨片。從1959年起,場面壯觀、服飾華美的《琪琪》《賓虛》《窈窕淑女》《西區故事》等相繼奪魁,其中《賓虛》首創11項獲獎記錄。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美國社會矛盾加劇,以暴露黑暗現象為主的“新好萊塢電影”大行其道,其代表作《午夜牛郎》《法國販毒網》《教父》《騙中騙》《飛越瘋人院》等社會片、警匪片均登上了奧斯卡授獎臺。這標誌著美國電影的總體風格從浪漫主義演變成為現實主義。

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越戰爭的開火,國內反戰情緒日漸增高,第51屆(1978年)奧斯卡把五項大獎授予了反越戰題材片《獵鹿人》,引起了國內評論界的爭議,也引發了國際輿論界的軒然大波。同年3月,在柏林電影節上,蘇聯代表團為了抵制《獵鹿人》的放映,率領古巴、東歐等國代表團退出電影節。20世紀70年代初期,幫派犯罪和吸毒問題成為美國社會日趨氾濫的社會議題,《教父》等犯罪片獲奧斯卡獎。

20世紀80年代,美國家庭危機日趨嚴重,《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等片因切中時弊而捧得金像獎。此後美國經濟持續景氣,電影業日益繁榮,影片題材、類型、風格更加多樣化。傳記片《莫扎特》、懷舊片《走出非洲》、越戰片《野戰排》、勵志片《雨人》、西部片《與狼共舞》、驚悚片《沉默的羔羊》、第二次世界大戰片《辛德勒的名單》、歷史片《末代皇帝》等相繼奪魁。

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問題錯綜複雜,反戰情緒高漲,恐怖主義造成社會恐慌,電腦特技使電影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91年的《與狼共舞》表現了強烈的藝術家反戰心理,獲12項提名,7項奪獎。《阿甘正傳》褒揚美國傳統價值觀,順應美國社會長期瀰漫的強烈的反智情緒和撫平越戰傷痛呼聲,橫掃第67屆(1994年)奧斯卡,獲13項提名(最後獲6項大獎),以致《獅子王》《肖申克的救贖》《真實的謊言》等優秀影片敗北。藉助電腦的合成和複製功能,《泰坦尼克號》逼真地再現了20世紀初那場滅頂之災,獲9項奧斯卡獎;《角鬥士》也讓現代觀眾置身於古羅馬的競技場,成了贏家。然而好景不長,美國國內槍殺、亂倫、吸毒等肆虐,大製作讓位給寫實的小製作,《美國美人》《毒品交易》等獲奧斯卡青睞。

“9·11”事件發生後,民眾恐懼與逃避現實的心理在魔幻電影裡找到了慰藉,《指環王》第一部獲得13項奧斯卡提名,第二部又獲得兩座金像,第三部更是贏得大滿貫,11項提名全部中彀。後“9·11”時期,順應了當今美國民眾反思和反伊戰的心理,接下來的三個年度,同樣是社會寫實的《撞車》《無間道風雲》和《老無所依》獲獎。

奧斯卡金像獎的“潛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