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後學,先會後學。

老師叫孩子們回家預習,讀生字詞,寫生字,練習冊可以提前做。有些家長就不樂意了:“生字都沒學就要寫,寫錯了怎麼辦?課文也沒講,練習冊也不會做啊!這不是難為我們家長嗎?我們家長都教了,還要老師幹什麼?”

老師叫孩子回家預習,並不是要給家長出難題,也不是老師要偷懶。

先做後學是由學生的認知規律決定的。

美國教育家克萊恩認為:“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後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如果一個移居到另一個國家的孩子,讓他每天與新的小夥伴們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進行語言教學,那麼他在幾個月內就會掌握一種新的語言。這要比老師教,學得快。”

我們給兒童創造一個他們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們做什麼的規範,就能使兒童得到充分的發揮。

比如,孩子掌握了拼音和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後,我們讓孩子自己去拼讀生字,甚至是寫生字,這就是“做”。而在課堂上,同學之間互相檢查讀音、課前寫的生字,甚至是互相報聽寫,這就是“學”。學習做小老師,指出別人的錯誤,學習別人的識字方法、記憶方法,學習交流與傾聽。這是老師創設學習情景讓孩子自由發揮的學。

“先做後學”與“先會後學”是伴生的。孩子為了在課堂上能做個小老師,自己要少犯錯,甚至不出錯,課前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做”中。做得多了,如拼讀生字、寫生字,就可以意會、領悟。再去教別人時,又會發現別人或自己不會的地方,再去進一步學習。

教師讓孩子們回家預習,是想讓孩子們“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希望各位家長能理解、支持,少一些怨言,多一些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