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通過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文化。

作家梁曉聲曾經下過定義,“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但是透過作家梁曉聲的文化定義,結合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是——求生存,圖發展,而這一文化本質滋生出來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文人上凸顯了出來,他們肩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使命,推動著中華文明向前發展。


先說一下我最喜歡的蘇軾,在《文化苦旅》中,有一章節是《黃州突圍》,和蘇軾有關。

通過讀《黃州突圍》,我認為文化與歷史有時候的評價標準相互矛盾,但在深處,文化更宏觀,歷史更細微。

我喜歡蘇軾這種自帶光環的張揚,他明媚而光亮,因為他的內心深處秉持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但是從他多災多難的身上,體現出來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事件,讓我除了敬佩和心疼外,剩餘的就是感慨了。因為蘇軾身上這種光環太過於耀眼,掩蓋了所有人,小人難道不嫉妒嗎?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縱觀中國文化歷史,從屈原開始,似乎文化名人與小人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歇過。但所幸的是,蘇軾憑藉自身強大的文化修養和內心世界,在這苦難中堅持了下來。因為在他身上,凸顯的是文化基因,他以一己之力,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無論是西湖蘇堤、密州改革、海南進士,還是與王安石政見不一,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因為變革會產生毀損,異族侵略會產生毀損,所以,他力求從民生出發。

文人如何傳承文化基因?

那就是出仕,只有這樣,才能造福百姓!同時,出仕,也是最好的文化傳承,只有堅守內心良知,心懷大愛,才能傳承文化;只有虛懷若谷,兼容幷蓄,才能把握華夏文明的核心,可以說,在蘇軾身上實現了最完美的呈現。


《山莊背影》章節讀書筆記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這種優越性,是盛世和文化雙向保障的,是外在的安全,是內在的自由,是物質的保障,是靈魂的歸宿。而鴉片戰爭帶來的毀滅,對文化自信來說是一種災難,從而產生了一種文化奴性——崇洋媚外。

我們文化的本質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體現在文化上,就是文化自信,就是文化包容,如同春風沐浴,滋養著文人的靈魂。因為只有物質豐富、精神自由、外在安全、內在安定,才能實現文化自信。

其實通過作家梁曉聲的文化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來,文化是一種規則,是一種秩序,她調節自身與自身、自身與他人、自身與社會,其理想狀態就是“和”,而推動其發展的動機就是“求生存”“圖發展”。

外來異族蠻夷,利用船艦利炮,毀壞了的就是這種文化“秩序”和“規則”,從而打破了“和”這一狀態,使其成為“亂”這一狀態,當時的人們才會彷徨無助、焦慮不安,自信缺失,以一種自卑的態度看待世界。因為無法實現外來的安全感和內在的歸屬感,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崇洋媚外這種奴性。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但是幸運的是,我們通過發展,實現了物質豐富、精神自由、外在安全、內在安定,正在以更加自信和明媚而張揚的態度站立起來,尤其是現在的90後和00後,漢服穿在身上,凸顯的更是傳統文化自信的魅力。


《風雨天一閣》章節讀書筆記

傳承是發展,她帶著使命,讓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而文化的基點,則是“人”,只有人的內心與文化真正達到了共鳴,才會不遺餘力、不計得失地去傳承,把文化基因融入文化血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天一閣”其實更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人與文化的聯繫,而“天一閣”也是文化的縮影,她竟是如此多災多難,但幸運的是,歷經滄桑,她傳承了下來,如今煥發出新的面容來。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魚尾山屋》章節讀書筆記

文明衝突,其實是意識形態的衝突,而涉及到最根本的,卻是利益分配,而利益的本質就是求生存圖發展,獲得更好的生存的權利。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每一種文明,其實都是可塑造的,但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就會造成文明衝突,或者是侵略,從而出現幾種結果:一傷一滅,或者兩者融合;或者一方被另一方同化;或者兩敗俱傷,徹底消失,歸根結底,這都是利益引起的。

無論古代對土地、人口、城邦的佔有,還是現代的資源搶奪,本質都是相同的——為獲取更好的生存。


《北極寒夜》章節讀書筆記

海洋文明自身就具有破壞性、侵略性、不穩定性,並且是在野蠻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這三性。她不像中華文明那樣追求秩序和規則,所以,海洋文明型的國家,個人主義盛行。而這種文化基因體現在文化上,就是征伐,就是破壞,從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再到後來的工業革命,無不體現出海洋文明其實是一種野蠻文明。因為他們沒有“良知”這一概念,剩下的,從基因到毛孔,無一不彰顯著赤裸裸的貪婪和侵略。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對於羨慕海洋文明,其實我覺得有點過於妄自菲薄,因為我們的華夏文明,應該重視孔夫子提倡的君子佩劍文化,只有文化“尚武”,才能強身健體,造就健康的體格,讓自身不那麼羸弱。


《謝家門孔》章節讀書筆記

我認為,文化是一種信仰,讓個體、集體不再迷失。而且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正在強調文化自信,我認為文化自信就是身心一致的安全感、獲得感、歸宿感、幸福感。

因為只有強大的文化信仰,才能塑造強大的靈魂,在是非面前、災難面前、生死麵前還能淡然處之,而這一點身上最明顯的就是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豁達,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

文化自信,我認為必須要根植於內心的優越性

而文化的強大,在於她能給靈魂提供歸宿,使之不漂泊、不流浪,有枝可依!


文化若要健康發展,作為載體的文人也要有健康的人格,但重要的還是構建健康的文化環境。通過讀《文化苦旅》,對文化健康發展的幾點思考:

1. 與法律法規相通的規則體系。

2. 健康的輿論傳播環境。

3. 創建文化名人誠信檔案。

4. 規範文化制度與政治制度大是大非界限。

5. 政策引導與支持。

6. 無嫉妒、無仇恨、無棍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