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裡坪


【原創】【首發】本網訊(湖北日報通訊員李紹倫、姜富貴報道)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陽春三月,春風駘蕩。

近日來,革命老區紅安縣堅持疫情防控不鬆懈,脫貧攻堅不鬆勁。堅決克服疫情影響,搶抓農時,創新模式,有序推進春耕生產,鄉村呈現勃勃生機。

張石河村:向陽花木早逢春

3月17日,七里坪鎮張石河村張方鑄夫婦正在地裡鬆土施肥,那一朵朵綠絨絨的的野菊煥發著生機。為什麼要種野菊花?野菊花苗哪來的?張方鑄笑著說:種田要換腦筋,不能只靠傳統種植花生或者水稻來增收。這些野菊苗子是去年在山上田地邊"偷"挖來的,今年到以後就可以分科翻生了。

村主任張國祥介紹,野菊花耐旱,藥用性強,去年全村11戶(其中6家脫貧戶)種野菊花18畝,一斤鮮菊花賣20元,販子搶到收購,畝平收入2500——3000元。大家嚐到了"野花"的甜頭,今年農戶就自發擴大種植面積,初步統計有55畝。張方釗是個脫貧戶,去年野菊花單項收入就有4900元,今年種植勁頭更足了。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張石河村位於七里坪鎮西南面,7個村民小組,298戶, 1198 人, 建檔立卡貧困戶 93 戶323人。土地面積6500畝,山林面積3300畝。田地土質好,種東西只要風調雨順,收成比較穩當。傳統種植模式,群眾很難增收。村兩委利用剛出臺的《紅安縣春季農業生產獎補方案》,創新種植方式,發揮土地最大潛能,推進產業更新,帶動農戶家門口就業,以確保脫貧成果鞏固提升。

村級合作社流轉一二三組土地120畝,帶領93戶(其中脫貧戶60家)入股栽種"朝天椒"。七里坪鎮供電所駐村第一書記黃焱坤拿出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的合同,上面清楚寫著: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物資、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鮮椒最低收購價1.4元/斤,幹椒最低收購價7元/斤。畝產按4000斤鮮椒計算,毛收入可達5600元,除去所有投資800元,畝平純收4400元。

紅苕是紅安特產,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縣裡春耕獎補方案規定,種植50畝以上流轉費補助50元/畝,拋荒耕地農機作業費補助80元/畝。

來到村合作社20畝大棚裡,大家戴著口罩,穿著襯衣,正在緊張有序搶育紅苕苗。張國祥介紹:"今年種植規劃150畝。群眾積極性很高,申報的已經超過計劃,估計至少得增加20畝面積。'莊稼不按節,不怕累死血',有的地方紅苕苗都栽種了 ,再不搶抓時間育苗栽種,耽誤農時,紅苕種植就要減產。"看來他是真的著急了。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走進百畝蓮米基地,幾臺機械正在宰田,其中就有村委副主任張子祥 。合作社去年流轉土地100畝,帶領28戶種植蓮米。土地流轉費180元/畝,全年務工費5萬多元,戶平2000多元,去年乾旱,村集體純收入也有2萬元。省駐村工作隊長陳湘介紹:蓮米不愁市場,不愁投入,一次種植4年不再需要種籽,翻耕即可,田裡還可以套養魚蝦。這個產業確實好。"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陳湘是中石化華中銷售公司派駐來的,駐村四年,早已把張石河當做自己故鄉,情況特熟悉。畢竟是中文系畢業生,他一張口就詩意盎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長遠脫貧計,中石化駐村工作隊從進村第一天起就注重產業發展。累計投資蓮米菊花油茶基地建設資金100多萬元。2016年投資20萬元引進華中農科院研發產品"翠冠梨",如今11畝果園裡梨樹已長到一人多高,樹枝正在抽芽。前不久黃焱坤書記所在縣電力公司援助的支架涼棚彷彿在催促梨樹早早掛果。新型水果翠冠梨品質獨特,抗災性強,市場緊俏,不低於20000元/畝價格。這樣一個含金量高的長期脫貧項目為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傳統種植插上了科技翅膀。梨樹下的黃土地一畦畦整理得平平整整,準備套種花生西瓜。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一組組長張方忠也沒閒著,在他的"八閣農業生態園"裡忙活著。30畝的油茶基地已翻耕施肥,30畝的魚塘養雞場周圍金黃的油菜花飄香。去年是個歉收年,他純收入6萬多元,還帶領張方友張尤黨等打工增加了收入。全村裡油茶基地近200畝,去年形成規模,2022年能掛果,畝平可創收3000元以上。

王文秀村:遍插茱萸靠能人

七里坪鎮王文秀村,地理偏僻,資源稟賦單一,田地拋荒嚴重。

"聯發種養專業合作社"主陳勝利,50來歲,是個搞農業的老把式。他流轉土地近1000畝,瞄準市場,種植藥材,其中元胡60畝,吳茱萸300畝,射干100畝,貝母60畝。去年帶動脫貧戶陳善生一年打工收入6300元。像這樣的10來家農戶長年在地裡忙碌。我們走進藥材基地,元胡長勢良好,丹參半人來高。陳勝利說:今年油菜種了256畝,水稻套種養魚90畝,賺錢多少不說,起碼10多不能出遠門的勞力可以在家裡務工創收。至於藥材種植,需要的務工人員更多,我一年至少請人務工費不下10萬元。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種植大戶鄒永清,今年60歲,2016年創辦"聯山路口家庭農場"。流轉土地400多畝,代管代種400多畝。主要種植元胡、吳茱萸等藥材。去年帶動60多人在家門口務工。低保戶鄒新貴常年在他打工,包吃包喝,一天還要給一包煙,喝一餐小酒,另外付工錢20000多元。鄒永清是軍人出身,兩個兒子一個叫鄒賢良一個叫鄒賢文,參加了雷神山火神山援建。他說:"土地拋荒是罪過,死腦筋種呆板田肯定吃虧。要瞄準市場,轉換方式,讓黃土生金,讓鄉親們有事做,能見到票子。今年我還想再流轉幾十畝,也種朝天椒、種紅苕,這個肯定虧不了。"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駐村工作隊長簡華斌,是武漢捲菸廠紅安分廠老職工。他介紹:"我們去年投資幾十萬,種油茶400畝,由於百年未遇的天旱,茶苗大部乾死了。今年再投資48萬元,解決灌溉設備,15日前已經栽種油茶3萬株,近兩天再補種1萬株。一定要把這個油茶產業搞成功。"我們在油茶基地看到,噴灌龍頭一打開,清水絲絲噴出來,滿地油茶苗長勢喜人。老簡說"今年這基地要套種打西瓜,變幾個現錢。要把項目長短效益結合起來。"

柳林河村:三大產業穩脫貧

七里坪鎮柳林河村積極向田地要效益,創新生產方式,立足脫貧與鄉村振興,統籌安排,積極部署春耕項目。

3月18日,筆者在柳林河村看到,村民戴著口罩,或者在坡地給蘄艾除草,或者在旱田整地育苗,緊張有序忙春耕。

特別報道|種田換腦筋,黃土能生金——春風吹綠七里坪

黃岡市委辦駐村工作隊長黃海棠介紹:"我們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奪回來,讓不能出門的脫貧戶有事做有收入。從13日開始村級合作社加強三大塊基地管理,第一塊種蘄艾,去年種了120畝,乾旱只收了一季,收入三萬元,今年再擴大50畝,豐收了,可創收七八萬元;第二塊擴大紅薯種植,今年種植200畝,從專業合作社定購的苗子,正在組織農戶搶栽;第三塊種朝天椒,計劃種植50畝,與社員簽訂了合同,土地已經整好,一週內栽種完。"

柳林河村土地貧瘠,過去無產業,以打工經濟為主。今年,能出去的,積極組織"點對點"對接,本人憑健康綠碼,按照規定要求的程序流程,由縣裡統一組織輸送外出人員務工。不能務工的人員和有勞力的脫貧戶,村委要謀發展之路,做到防疫、生產兩不誤。

目前這三個種植產業就是為鞏固脫貧成果量身定製。500畝基地可提供固定就業60多人,戶平收入最低在5000元以上。

村民張克文,2014年成立紅苕種植合作社,與武漢親家開辦的農貿批發市場聯營,採取"合作社+農戶"方式種植去年紅苕9萬斤,收購7萬斤,創收23.5萬元。今年復產以來,收入已經有10萬元。張克文高興地介紹:"今年開春生意好,政府獎勵紅苕種植,我光賣種苕10多萬斤,賺了一筆。我與本村及周邊徐家河村、高徐家村好多脫貧戶和農戶簽訂了種植合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