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變“網紅地”,興寧這個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寶!

掌上梅州訊 “以前看到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覺得很普通,真沒有想到,我們還能依靠種植蒲公英,帶領大家實現脫貧致富。”看著種植基地裡隨著春風起舞的蒲公英,興寧市永和鎮夜明村黨支部書記吳新文感慨不已。

該村近年來充分發掘千年古村落的優美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歷史和紅色資源,以“一村一品”為主抓手,大力發展蒲公英特色種植,帶動全村精準扶貧戶如期實現穩定脫貧、村民增收致富,夜明村這個昔日的“桃花源”如山中明珠再現光芒。

鄉村旅遊顯“桃花源”魅力

走進夜明村,映入眼簾的場景,猶如《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畫面一般優美。村支書吳新文介紹道,因該地曾有銀礦,夜裡會發出光芒,故而得名夜明村。作為千年古村落,該村人文底蘊深厚,如今還有三段共1000多米保存較完整的古驛道,是宋朝時期通往寶山、程鄉、梅縣及潮州的交通要道。

“桃花源”變“網紅地”,興寧這個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寶!

夜明村仍保存著三段共1000多米較完整的古驛道(鍾思婷攝)

沿著古驛道在山間行走,可看到著名的響水寨瀑布、宋朝時期的銀礦洞口、保存三百多年的古民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灌溉而修建的縮小版“紅旗渠”。據史料記載,宋代丞相李綱、著名詩人楊萬里途徑夜明村,在觀賞飛瀑時均留下詩篇,同時該村還是解放軍游擊戰爭的重要根據地。

“為了對深厚的歷史文化進行提升打造,我們先後投入建設資金近100多萬元,藉助原有李果產業的基礎,以千年古驛道的修復為中心,引導發展農家院、農家飯店等具有農村風味的餐飲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吳新文說。如今沿著村裡的水泥綠道前行,但見村道兩旁各類灌木大面積種植,村頭村尾乾淨整潔,村民廣場人氣鼎沸,殘牆和古驛道都得到了保護性修復……

去年,“綠色梅州·活力興寧”自行車騎行活動路線途徑夜明村,經過修整的村莊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給選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藉助各類活動的舉辦,該村的李果也賣了好價錢。“原本每斤賣不到1元錢,村裡人氣旺起來後,均價達到了每斤2.5元。”吳新文說,隨著村子成為“網紅打卡地”,村裡也將逐步建起民宿和農家飯店。

蒲公英成為村民“致富寶”

夜明村遠離圩鎮和城區,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僅200多人,有9戶精準扶貧戶。2018年,在幫扶單位武警廣東省總隊的支持下,該村結合已有小面積種植蒲公英的成功經驗,在農業示範園建設了60畝蒲公英種植基地,註冊了野生蒲公英茶品牌。

“桃花源”變“網紅地”,興寧這個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寶!

蒲公英基地已成為村民的“致富寶”(鍾思婷攝)

“桃花源”變“網紅地”,興寧這個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寶!

基地內的蒲公英長勢喜人(鍾思婷攝)

記者日前在該村的蒲公英種植基地看到,綠油油的蒲公英苗有不少已經開出了小花,在和煦的春風中搖曳,工人們正在田地裡忙碌著。“現在規模雖然不大,但蒲公英茶產值高,每畝可達10萬元、總產值可達600萬元,貧困戶每年可從中增加約5000元收入。”吳新文高興地說,在基地的幫扶下,9戶貧困戶於去年底全部退出了貧困行列。

為進一步順應市場發展,把蒲公英茶打造成夜明村的“拳頭”產品,夜明村於去年與江蘇國大易聯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展開了戰略合作。雙方採用“線上線下平臺+基地+農戶”的蒲公英茶葉產業化合作經營模式,在今年內將種植面積擴大至100畝,年產量增加至15萬斤以上。同時幫扶單位也已經投入15萬元幫扶資金,用以購買產茶機器、擴大種植規模等。“屆時將進一步帶動全村乃至周邊村勞動力就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相信這個昔日的‘桃花源’會如他的村名一樣在此煥發耀眼奪目的光芒。”吳新文充滿期待地說。

本報記者:陳思傑

特約記者:鍾思婷 劉海陽

通訊員:李天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