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內蒙古烏海市委書記侯鳳岐

——專訪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市委書記侯鳳岐

說起內蒙古烏海市的產業數據,52歲的市委書記侯鳳岐信手拈來:烏海市以煤炭開採、洗選和電力生產供應為主的能源產業佔63.4%,化工佔28.3%,鋼鐵冶金佔3.4%,建材佔2.9%,其他產業佔2%,是國家認定的31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之一。

這位出生在陝西府谷的市委書記,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內蒙古自治區工作,到烏海任職已有6年。

烏海市自1958年大規模開發建設以來,已動用全市探明煤炭儲量約一半的資源,現在被列為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在此背景下,烏海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將走怎樣的改革創新之路?

發展如不能保持合理增速,財政增長、群眾增收、民生改善就無從談起;但如果發展沒了質量和效益,那速度再快也沒有意義。經濟學博士在讀的侯鳳岐,向《瞭望東方週刊》介紹了烏海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壯年”轉型計劃

《瞭望東方週刊》:烏海採取了哪些措施促進產業轉型?

侯鳳岐:作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烏海市十分重視產業轉型發展,在資源還未徹底枯竭的時候,實施“壯年”轉型。

一是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目前,烏海市煤炭開採、洗選、建材、火電等傳統產業佔GDP的比重,由建市初期(1976年)的60.1%下降到43.5%,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90%以上。

二是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主動承接發達地區優質產業轉移,積極培育發展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作為接續替代產業,工業產品由焦炭、電石、PVC等初級產品,向煤焦油、炭黑、PVC管材型材、LED節能燈具、高檔建材、醫藥中間體等多元深加工產品延伸。

同時,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被確定為國家級首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

三是推進支柱產業多元化。生產性服務業佔第三產業比重為49%,文化旅遊業佔第三產業比重為5%。加快推動煤化工、氯鹼化工產業延伸升級,建成全國重要的焦煤和PVC深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加快發展鋼鐵冶金、建材、精細化工等產業。同時,將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生產性物流業逐步壯大,傳統商貿服務業實現提質升級;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破題發展。

《瞭望東方週刊》:烏海轉型升級面臨的最緊迫任務是什麼?

侯鳳岐:烏海作為一個工業主導的資源型城市,目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統一,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和重大考驗。

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缺了哪一項都不能算是科學發展。發展不能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速,財政增長、群眾增收、民生改善就沒有基礎;但如果發展沒了質量和效益,那麼速度再快也沒有意義。所以,我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以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切實做到在增長中調結構、通過提質量促增長。

一方面,要抓住“擴大投資”這一關鍵,千方百計穩投資、穩企業,充分發揮現有產能,努力保持合理發展速度。重點在政策扶持、項目實施、企業發展、園區建設、產業培育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增強經濟整體實力。

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重點在技術創新、主導產業優化、 新興產業發展、產業鏈條延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精深加工等內容上做文章,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改革不是小打小鬧、修修補補

《瞭望東方週刊》:你談到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烏海這兩年進行了哪些改革?

侯鳳岐: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改革不是小打小鬧,不是修修補補,而是一種體制機制的變革。2013年以來,烏海市通過不斷推進社會領域、行政管理體制、公共安全領域等方面的改革,為全市加快轉型發展營造了風清氣正、務實高效的良好氛圍。特別是我們實施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公共資源交易制度改革,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優化了發展環境,方便了群眾辦事。

2013年初,按照國務院和自治區部署,我們開展了新一輪大規模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工作,清理結束後,僅保留行政事業性收費31項,停收收費項目67項,縮減率68%;保留行政審批事項39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154項,縮減率80%,審批時間壓縮了三分之一以上,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同類城市審批事項最少的城市之一。

同時,進一步優化審批程序,各部門成立“審批辦”,整建制向市、區政務服務中心綜合大廳集中,進駐大廳的人員、事項到位,審批權限到位;除需專家論證、聽證、查勘場地等行政審批事項外,審批過程均控制為“受理、審批、辦結”三個環節,事項辦理時限最多不超過20個工作日,駐廳部門承諾件平均辦理時限由30個工作日縮短為5個工作日。

二是加快公共資源交易制度改革。2009年,我們從“發揮市場在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源頭治腐”的戰略高度出發,實施了公共資源交易制度改革,將原分散在各行政主管部門和各區的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的組織職能,統一納入交易中心,依法、規範、集中操作。

交易執行職能包括:房建、市政、交通、水利、林業、園林等工程建設招投標,政府採購,國有資產產權轉讓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做到了交易場所、規則程序、信息發佈、接受報名、資格審查、開標評標、專家評委、監督管理、結果公示、中標通知“十統一”。各行業行政部門重點履行本行業相關交易活動的監督職能,實現了紀檢監察、行業監管、招標人、投標人和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監督模式。

這一架構通過決策、監管、執行三分離和信息、場地等資源共享,實現了公共資源交易管辦分離的管理體制。2013年,交易中心共完成各類交易事項390項,交易總額34.3億元,節資增收2.5億元。

沙漠包圍中的湖景綠洲

《瞭望東方週刊》:烏海在生態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侯鳳岐:烏海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周邊被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3000毫米,生態建設成本高、城市建設管理難度大。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烏海市的生態文明和城市建設管理依然成績顯著。2013年,烏海市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95天,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4平方米。

目前,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主體完工並順利蓄水,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正在形成。我們以“烏海湖”為中心,突出環湖建設,著力打造科學、人性化、藝術、旅遊、文化城市。

同時,積極推進國家級園林城市創建,加快城市森林公園、城市出入口和國省道、鐵路沿線綠化長廊建設,不斷提高森林和綠化覆蓋率,加快推進環城水系建設,把烏海市打造成為呼包鄂城市群和自治區西部的區域中心城市。

《瞭望東方週刊》:你的城市之夢是什麼?

侯鳳岐:我們初步確立了“一箇中心、兩個轉型、三個率先、五個烏海”發展戰略。

“一箇中心”即建設呼包鄂城市群和自治區西部的區域中心城市;“兩個轉型”即加快推進經濟和城市轉型;“三個率先”即率先實現GDP、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在自治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率先在自治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個烏海”即建設富裕、宜居、美麗、和諧、幸福烏海,這也正是我們的城市之夢。

簡單講,“五個烏海”就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產業高端化,推動烏海由煤炭中心向資源深加工、研發中心、市場交易中心和人才中心轉變,建設富裕烏海;加快城市轉型升級,依託“烏海湖”,建設宜居烏海;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發展的各個領域,建設美麗烏海;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和平安建設,建設和諧烏海;提升城市的便利性和服務功能,打造全國一流的社會保障和民生事業,建設幸福烏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