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寫河南飄安集團董事長王繼勇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03年寫河南飄安集團董事長王繼勇

創業的魅力——記河南飄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繼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 08:00 經濟日報14年前,當年僅35歲的王繼勇放棄鄉林業站的工作,白手起家創建“飄安”時,許多人說他腦子有毛病……

14年後,河南飄安集團發展成為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1.2億元,職工1100餘人,年實現產值過億元,創利稅近2000萬元,生產經營的醫用脫脂紗布、脫脂棉、醫療器械、一次性無紡布製品4大類、36個系列、450多個品種。

14年來“飄安”的發展軌跡,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是一條令創業者愉悅振奮的路……

飄安是從廢舊鋼材市場上揀來的

初見王繼勇,已是“大老闆”的他言談舉止還是擺脫不了那份質樸。

王繼勇出生在長垣縣張三寨鄉馬安和村一個農民家庭,當兵退伍後被安置在鄉林業站。

“人生能有幾回搏”,王繼勇一封辭職信選擇了另一條路。隨後,他打過工,放過電影,搞過窗紗加工,幹過衛生材料推銷業務。1989年春,王繼勇從報上看到一則信息,國內外醫療衛生材料缺口較大。他想:馬安和村周圍的幾個鄉都是棉花產區,原材料充足,農村富餘勞動力多,又有許多從事衛生材料推銷業務的人員,與其為外地廠家推銷產品,何不自己辦廠?

辦廠?談何容易!據行家估算,辦衛生材料廠,僅一個煮布鍋就需10萬元,加上漿紗、織布、化驗等設備以及廠房、流動資金,投資最少需要50萬元。而王繼勇求親借友,只湊了5萬多元。家人、鄉親勸他不要冒這個風險,可他認準一個理:幹事業,肯定得冒風險,風險就是機遇。

沒廠房,他就帶領弟兄們自己打坯燒磚用石棉瓦建廠房;沒設備,為了省錢,就到兄弟廠求援,買別人閒置不用的織機、鍋爐、煮布鍋、烘乾機、脫水機等;缺零件,騎自行車往返50公里,到鄰縣的廢舊鋼材市場購買……

可一些關鍵的技術問題無法解決。王繼勇先到周口、鄭州、焦作及山東曹縣等廠家考察,都吃了閉門羹。但他沒有氣餒,托熟人又找到一個廠家,還是不行。於是,王繼勇乾脆在這個廠附近一家小旅店住下,每天往廠裡跑,踢爛了門檻,磨破了嘴皮,由於天氣變化,加之多日勞累,他發起了高燒,當他踉踉蹌蹌又來到廠裡時,一下子暈倒了。他的真誠和執著感動了該廠廠長,廠裡決定派技術員幫他解決問題。

一個簡易衛生材料廠就這樣誕生了。1990年初春,王繼勇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醫用衛生材料,並且順利通過了省級鑑定。

樹百年飄安

十幾年的創業歷程,使王繼勇深深體會到:建一個廠難,樹一個廠更難。

隨著時間推移,原先作坊式的衛生材料廠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王繼勇不斷濃墨重彩地抒寫著“大手筆”:

1993年,王繼勇把3年的盈利和貸款數百萬元投入到企業擴建,拆除了簡易廠房,建成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標準化的化驗室和質檢中心,引進國內先進的氯氧雙漂生產線,700多臺先進設備使企業如虎添翼。

當年,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王繼勇組建“新鄉飄安衛材集團”,並在北京、深圳、濟南、昆明等2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觸角伸到了全國各地,一箇中國衛材行業的航母已現雛形。

1996年飄安集團投資1500多萬元建成萬錠紡紗廠,保證了原材料的及時供應,同時,購進高速整經機、漿紗機等衛材設備,形成由原棉、紡紗、織布、漂染、消毒殺菌一條龍的衛材生產線。

1997年飄安集團第二條由電腦控制的脫漂生產線投產,不僅使產量提高了3倍,產品一級品率提高了20%,並上了一套脫脂棉生產線和醫療器械生產線。

飄安集團引進德國E·PA醫用衛材生產線項目,該項目是以純棉纖維為原材料生產的可降解純棉無紡布,廢棄物可自然降解,是典型的環保型衛生材料。該生產線投產後,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在亞洲也是少有的,它標誌著我國衛材行業已走入國際先進行列。

……

目前,飄安已成為擁有紡紗、織布、脫漂、深整、醫療器械等26個分公司,消毒、質檢兩個中心和一個衛材研究所的全國最大的衛材生產企業。

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從建廠那天起,王繼勇就把產品質量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制定了嚴格的工作制度和產品質量標準,使每一個崗位,每一項操作,每一道工序,都有章可循,在紀可遵;並推行自檢、互檢、定檢的“三檢制”,實行“四把關”,即原材料進廠關、生產工序關、產品出廠關、售後服務關,與工資獎勵掛鉤,將各項制度落到實處。

王繼勇告訴記者:“企業一天天地做大做強,自己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思路、眼界跟不上。要樹百年飄安,自己不‘充電’不行。”為此,高中畢業的他若飢若渴地利用閒暇時間學習,並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無論再忙每天讀書1小時,不斷地“充電”。同時,他還經常走出去取經求寶,借鑑“他山之石”。個人需要不斷“充電”,企業同樣也需要。為解決先進設備與農民職工素質低的矛盾,王繼勇投資8萬元辦起了培訓中心,重金聘請高級技術人員給職工進行化工、紡織、衛材行業系統培訓。同時採取以老帶新、以師帶徒、崗位練兵、選人到大專院校深造等形式,實施“人才戰略”。據瞭解,飄安集團具有高級職稱的已近百人,一般職工都達到了中級工水平。

富裕獻鄉親

王繼勇成功了,飄安壯大了,周圍的百姓也富了。王繼勇說:“當年下海闖蕩,一方面是為自己,但更主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夠在家鄉貧瘠的土地上帶領鄉親闖出一條小康之路。因為自己是共產黨員,因為家鄉太窮了。”

王繼勇所在的馬安和村只有500多口人,1991年人均年純收入還不到400元。村裡有三多:文盲多、光棍多、困難戶多。王繼勇辦廠以後,為了帶領群眾致富,他把一班兒青年招聘到公司上班,為信息靈、有經商頭腦的青年,讓利提供貨源,或賒給產品,讓他們搞推銷賺錢;對中老年人,把半成品送上門,讓他們搞加工,發展庭院經濟,使全村家家有項目,戶戶無閒人。

村民王紀合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王繼勇把他兄妹3人安排到飄安上班,每月收入1200多元;村民王紀俊有病,一家4口人全靠妻子操勞,生活艱難,王繼勇先後把他們一家4口人安排在飄安上班,月收入達到2000多元。如今的馬安和村有180人在飄安上班,年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昔日有名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當地殘疾人無路謀生,王繼勇聽說後,便主動把他們招聘到公司來上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如正常人一樣賺錢生活。丁欒村的張勝全由於腿殘,無重體力勞動能力,但他有嫻熟的電工技術。王繼勇便把他請到公司來上班,為他發揮特長提供了天地。據瞭解,公司內現吸收的殘疾人有六七十人之多。

馬安和村富了,周圍鄉村的農民也紛紛想進廠工作或要求推銷產品,王繼勇都盡最大努力滿足他們的要求。他說:“飄安集團能有今天,離不開鄉親們的支持,飄安好像龍頭,伸向全國各地,附近鄉村的千家萬戶就是龍尾,大家一齊致富是我的心願。”

為豐富職工和村民的生活,王繼勇還成立了“飄安文工團”,每逢月末和節假日都要舉辦晚會,把一些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節目送給村民和職工。他還熱衷於公益事業,捐款30萬元修路、建學校,僅向希望工程捐款就達16萬元。

飄安集團目前共帶出了全縣9個鄉42個加工分公司和一個衛材專業市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0萬餘人,創社會效益近10億元,形成了長垣縣又一支柱產業———醫用衛材產業。

本報記者呂佩義

【財經論壇】【推薦】【大 中 小】【打印】【關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