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育好秧,多種糧

一年之計在於春。當前,春耕生產進入關鍵期。湖南日報派出記者,深入衡陽、岳陽、常德、益陽等地田間地頭,採訪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等,從今天起開闢《不誤農時不誤春》欄目,集中報道春耕生產一線情況,敬請關注。

育好秧 多種糧

——從種糧大戶秧田看益陽早稻生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邢玲

通訊員 肖萍 龍小林

在早稻生產中堅持“穩”字當頭,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是今春各地努力的目標。連日來,記者走進益陽市赫山區、桃江縣一些集中育秧點,聽種糧大戶講育秧經,感受今年早稻生產新變化。

穩面積——集中育秧有補貼,以獎代投促種糧

“去年早稻我們集中育秧38.6畝,供合作社1600畝農田使用。今年計劃集中育秧130畝,可為4500畝農田提供秧苗,現在已完成90畝。”3月21日,赫山區紅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段照穿著皮鞋站在秧田邊,向記者介紹。

這位26歲的年輕人,2016年從湖南農大畢業後,跟父親一起辦起了集水稻種植、大米加工、農機服務等於一體的合作社。他家的秧田不是一般的水田,而是一塊結實的旱土。記者看到,由鋪岩棉、無紡布等做成的一張張機插水稻育秧苗床,“長”在旱地上。

“我們育秧採用的是機插稻水肥一體無盤旱育秧技術。”段照說,這是一種在稻田、山坡地甚至水泥地都能實現雜交稻育秧的技術。這一技術採用印刷定位播種,可解決機插雜交稻用種量大、秧齡期短,秧苗素質差、雙季稻品種不配套等難題。

技術更新,只是紅勝合作社擴大育秧面積的原因之一。實際上,段照的信心更多來自政府多項政策的落地。為穩定糧食生產,赫山區先後出臺《關於切實加強2020年糧食生產工作的決定》《2020年度糧食生產工作考核辦法》《2020年早稻集中育秧實施方案》,通過層層壓實責任、加強技術指導、強化政策激勵等措施,引導採用工廠化育秧、水肥一體化育秧等方式,實現種糧大戶100%集中育秧。尤其通過以獎代投、以獎代補等方式,著力整合涉農補貼資金,加大集中育秧、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的補貼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不僅種糧大戶擴大了早稻種植面積,一些散戶也紛紛種起雙季稻。原本只種一季稻的歐江岔鎮歐江岔村村民袁俊,今年在紅勝合作社訂了1800個拋秧盤,準備將20畝農田全部改種雙季稻。“他這裡秧苗質量有保障,價格也實惠,不僅免去了自己育秧的工夫和風險,還不耽誤外出打工。”袁俊說。

今年74歲的筆架山鄉新崇安村村民楊宗凡已流轉稻田20畝,準備種雙季稻。早些天,村黨總支書記胡放明告訴他,今年村裡專門集中育秧13.2畝,免費供應給家裡無主要勞動力的農戶和貧困戶。“自己不費半點力,就有秧苗用。這樣的好事,到哪裡去找哦?”說起種糧,楊宗凡勁頭十足。

“像筆架山鄉這樣以村為單位建立的應急育秧點,全區共有10個。”赫山區農業農村局幹部張鵬程說。

據瞭解,益陽市今年計劃種植早稻165萬畝,比去年增加24萬畝。

提質量——大戶帶頭搞示範,綠色種田有奔頭

3月22日一大早,桃江縣桃花江鎮拱頭山村種糧大戶昌冬良先後迎來兩撥客人。第一撥,是對口聯繫他的縣級領導,通知他因項目建設破壞的水系已經修復好,詢問他還有沒有其他困難。第二撥,是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和農技幹部,瞭解他的秧田是否因頭天晚上的雷暴天氣受損,指導他及時排水、補地膜,並囑咐他儘快將農田翻耕,滅殺防控二化螟。“你看,幹部們對我們種糧的事多上心。”昌冬良在秧田裡,一邊和工人蓋好被狂風掀開的地膜,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昌冬良去年種了1200畝雙季稻,今年計劃將面積擴大到2000畝。“只要糧食種得好,自然就會有奔頭。”昌冬良說,從去年開始,桃江縣大力引導種糧大戶通過早翻耕、石灰殺蟲卵,全部施用測土配方肥,種植紫雲英、肥用油菜等生產綠肥,裝置誘蛾燈等,開展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創建。昌冬良領頭的拱頭山農機服務水稻種植合作社,是全縣2個萬畝示範片試點之一。

“去年我用‘綠色方法’種田,畝產提高50公斤,每100公斤稻穀比市場價高40元。”昌冬良說,今年合作社通過委託5個村的村委會集中流轉土地,新增早稻種植面積1600多畝。

目前,桃江縣完成早稻集中育秧可插大田面積15萬畝,種植大戶或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機裝備保養維修率達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