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企業“走出去”期待“變招”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丨“參與過境外項目的人都有一個感受,做境外項目太不容易了。”3月17日,在由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發起的電力國際化線上沙龍中,國家電投雲南國際副總經理黃國芳的一句話,道出了眾多參與海外電力項目人員的心聲。

正如黃國芳所言,作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力量之一,電力企業在推進與實施海外項目中取得了諸多成績與突破,但在深入市場的過程中也面臨文化、理念、規則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與阻礙。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電力企業如何化解困難,更好地實現走進去、走上去成為關鍵。

電源需求差異化明顯

中國電力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副秘書長祝慧萍以數據梳理了目前電力項目“走出去”的整體態勢。統計顯示,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2018年底,我國電力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實際投資總額達835.89億美元,涉及項目數量共148例。

祝慧萍稱,2019年的數據仍在統計中,而各方對於今年電力項目投資形勢的預測,也可能因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形勢的影響而發生變化。“3月9日的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全球GDP增長率將降至2.5%以下,並認為疫情將使全球GDP減少2萬億美元,其中除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將損失2200億美元。”

祝慧萍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對全球產業政策、發電裝機結構變化的研究,針對2018-2040年主要地區電力需求預測顯示,除中國外,新的需求將主要集中於印度、東南亞等地區;投向發展中經濟體的電站投資佔比將達到總投資的60%;發展中經濟體在水電和煤電領域的投資佔全球的80%,光伏和核電佔比將超過60%。

“從電源類型看,新能源項目投資佔比正在逐漸增大。”祝慧萍說,“基於上述判斷,光伏投資會有較大發展,全球煤電投資比重將逐步下降;亞洲、非洲工程承包市場機會大,全球電力市場對帶資EPC需求日漸旺盛,以緩解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資金需求。”

面臨多重內外部挑戰

豐富的項目類型與充足的電力需求,無疑為電力企業帶來了廣闊的海外市場空間,但有些地區的項目卻開始暴露出“拿不到活”“拿不到錢”的問題,這些風險不僅成為項目實施者的現實顧慮,也為項目決策者戴上了“枷鎖”。

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執行主任傅維雄直言,海外電力項目可能會遇到許多“坑”,某些地區惡劣的營商環境需要企業認真對待。

“有的國家外匯儲備只有幾十億美元,一個百萬機組的項目,一年的電費可能就要3—5億美元。實際做項目,不能只看對方是否籤協議、是否有政府擔保,還要考慮是否有償付能力。” 傅維雄表示,“與之類似的,還包括合規風險、政局波動、匯率與匯兌、投資環境變化等情況,一旦應對不好,都有可能產生‘活不好拿、錢更不好拿’的問題。”

此外,傅維雄指出,除了複雜的外部環境,企業內部環境的變化也在增多。他表示,現在很多電力央企做規劃、做決策時越來越慎重,越來越強調“無風險決策”。“合理的慎重是必要的,但機遇和風險永遠是並存的概念。”他指出,非市場化的決策、無風險的決策,將導致項目決策流程過長,效率相對低下。“很多企業現在存在這種現象,集團做好決策要求下級項目公司寫保證書,承諾項目沒有風險,這種決策和責任機制方面的問題亟待優化。”

“一方面,現在國家強調‘走出去’,而且要加快‘走出去’,還要安全‘走出去’。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企業多了,項目多了,關注度就會上升。項目一旦出現問題,還需要面臨輿情、文化衝突等多方面的額外壓力。” 傅維雄補充說。

核心競爭力仍需強化

“‘走出去’的絕大多數項目尤其電力項目做得很好,也很成功。”傅維雄認為,儘管外界仍存在一些質疑,但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不存在顛覆性問題,客觀上存在風險的同時也始終蘊含著機遇,“對我們自身而言,企業在投資性價比、資金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具備明顯優勢。外部市場的機遇也很多,人口增長、電氣化率的提升都將帶來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電網的投資機會也在增加,電網互聯互通也漸成氣候。”

“目前電網公司海外投資,主要面臨的是投資壁壘問題。”國網能源研究院企業戰略研究所主任經濟師高國偉表示,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呈抬頭趨勢,實行嚴格但缺乏公開透明的准入審查。“對此,我們採取了多種策略嘗試應對,包括進行小股比投資、海外資產再投資、通過基金開展海外投資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黃國芳則分享了利用項目推進第三方合作的案例。“我們在推進馬耳他項目時,通過和馬耳他能源公司的合作,在黑山投資建設風電項目。這兩個國家同屬歐盟,文化相通,這種三方合作可以發揮各方優勢,實現多贏,在前期溝通項目建設以及後期運維之中都開展得較為順利。”

“有了國際化的思維和策略還不夠。”傅維雄強調,要想在“走出去”基礎上走進去、走上去,必須要打造本質上有競爭力的項目,要在商業上靠得住、法律上立得住、環境上穩得住。“之前某電力企業的海外大型EPC項目獲得了多項‘第一’,舉世矚目。但仔細研究發現,各分包方中西方企業佔據了很多核心技術、高端服務等,我國分包方大多仍集中在基建、土建、安裝領域,項目資金由中國的銀行來提供。真正要做出有核心競爭力的工程項目,依然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