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3000多年前

商人把一個王朝的記憶埋入地下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120年前(光緒25年),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無意中發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刻著一些看似文字的符號引起了他的好奇。他開始大量收購龍骨,通過比對研究,確信是古老的商代文字。“甲骨文”這一古老的文字得以重見天日,跨越3000年,甲骨文復活了。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獸骨上契刻的文字。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甲骨文一直綿延流傳,演變成今天通行的漢字。甲骨文不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但它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它是漢字的童年。因此,被視作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前推了1000多年,也把與文字相生的中國書法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先生為甲骨文的斷代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提出的十項斷代標準,其中就包括文字書風的演變。商代已有精良的筆墨,甲骨文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給書法藝術帶來新的營養,以甲骨文為書體的書法藝術讓這古老的文字復活。董作賓先生本人就是推動甲骨文書法藝術的踐行者。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董作賓書甲骨文作品(一)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董作賓書甲骨文作品(二)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潘主蘭書甲骨文作品

甲骨文似乎蘊藏一種神秘的力量,它沉睡三千多年,以不經意的方式重現,其能量讓世人驚歎。伴隨甲骨文的復活,以文字考據為基礎的甲骨文考古,已涉及到戰爭、農業、天文、氣象、醫藥、建築、婚嫁、民俗等眾多領域,甲骨文已成為獨立的學科——甲骨學。另一面,甲骨文雖3000歲卻不改童顏,作為漢字的童年,它常常以頑皮的面貌呈現給世人:以甲骨文為元素的工藝品、服飾品以及微信表情包已不知不覺融入人們的生活。現代科技和大數據等手段,已應用到甲骨文的釋讀研究中,沉睡3000年的甲骨文已經醒來。讓我們和甲骨文一起嗨皮吧!


頑皮的甲骨文——書法小史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