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屈給大家分享幾個古玩撿漏小故事

撿漏,說俗一點就是撿便宜。一件藏品人家沒有發現其價值,而你發現了,且以很低的價錢買下來,收入自己囊中,這就是撿漏。撿漏,是收藏之人最喜歡最激動最興奮之事。古玩本身擁有傳奇色彩,能夠滿足小人物的英雄情結,這就是為何許多人夢想付出很小代價能夠撿個大漏、古玩行業也永遠有巨大市場的原因。

第一、說明你成功了。作為一名藏家,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一要金錢,沒有錢,搞收藏萬萬不能;二要眼光,沒有眼光和水平,你即使花一個億,也可能都交了學費;三要機緣,不少人既有錢又有眼光,他肯定能買到好東西,但他不一定能撿漏,因為他沒有機緣,他可能一輩子也碰不上,一輩子也撿不了漏。如果你撿了漏,說明你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而且最重要的是後兩個條件。其實,作為一個藏家,一輩子能撿一兩次大漏,已經是非常成功非常幸運的了。


小屈給大家分享幾個古玩撿漏小故事



 第二、說明你有眼光、經驗和水平。作為一名藏家,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和水平。能在真贗混雜、兇險萬分的古董市場中,不但不上當受騙,還能識人所不能識,想人所不能想,撿人所不能撿,難能可貴。在撿漏中,你得到了一名藏家最難得的享受。因為撿了漏,同行們都會羨慕你,在人們的讚譽聲中,你會體會到作為一名藏家的存在價值。


  第三、說明你挽救了文物。一件文物,別人沒有發現它的真實身份,沒有認識它的真正價值,就不會重視它,這件文物很可能因此而毀掉。你慧眼識真偽,把青蛙還原成王子,把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藏家的價值和意義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許多藏家每天在古董市場瞪著眼睛尋尋覓覓,大多數是在等待著“漏”的出現。但這種機會一般不會有,不是這位藏家沒有資金和眼光,而是沒有機遇和緣分。冥冥之中或許存在著某種天意,機遇和緣分往往屬於那些最痴迷最執著最瘋狂的藏家。


小屈給大家分享幾個古玩撿漏小故事



 下面不妨在這裡講幾則撿漏的故事:


故事一:民國時北京一位收藏家到鄉下去拜訪朋友,看見村口一個婦女在用皂角水洗頭,盛皂角水的杯子像是明代的官窯瓷器,便站在那裡發愣。


  洗頭的婦女忽然發現一個陌生男人站在對面,心裡感到彆扭,沒好氣地說,“看什麼?”


  “我看這個杯子。”收藏家老實地回答。


  “一個杯子有什麼好看?”其實她心裡想說的是你一輩子沒見過女人嗎。


  收藏家問,“這個杯子能賣給我嗎?”


  婦女總認為那個男人在色迷迷地看她,只想快點打發他走。於是開了個天價:“一塊大洋,要不你快走。”


  男人掏出一塊大洋,拿著杯子馬上走了。


  女人很高興,按今天的說法是精神物質雙豐收,既不用擔心那位男人的性騷擾,又有一塊大洋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她至死也不會知道,她被人撿了漏。

  那隻杯子七轉八轉,最後賣了一萬大洋。


小屈給大家分享幾個古玩撿漏小故事



故事二:也是在解放前的北京。一個老太婆賣酸梅湯,盛湯的是一個明代的大海碗。老太婆當然不知道。


  一個路過的古董商看到了,他想,如果直接向老太婆買碗,會引起她的警惕,即使花高價交易也不一定做得成。


  正好此時有一支送葬的隊伍經過。古董商靈機一動,他先走進送葬的隊伍,然後又從隊伍中擠出來。對老太婆說,大家渴著哩,你這碗湯全賣給我多少錢。雙方說好了價,古董商問,這碗咋辦?老太婆說,你們喝完了再送回來。古董商說,喝完了再回來,我就趕不上隊伍了,能不能這樣,這碗算個價,我給錢,你再買個大新碗。老太婆嘀咕道,現在買個新碗好貴啊。古董商給了老太婆夠買兩個新碗的錢,生意成交了。


  這隻五彩大海碗是大明嘉靖年制的官窯瓷器,後來賣了多少錢,不知道。但與它同時期的一件五彩大罐,2000年的拍賣成交價是4400多萬元。


小屈給大家分享幾個古玩撿漏小故事



故事三:廣東省中山市有個藏家,是一個收藏錢幣的發燒友。1998年2月初,他從一北方來粵錢幣販子一堆舊銅錢中購得一枚“銅山通寶”圓型方孔古銅幣。這枚古錢幣在字體、形狀、孔穿等方面都與中國古錢十分相似。


  陶先生查遍了中國所有的錢譜和有關歷史書籍,沒有關於這枚錢幣的記載。他又查日本的錢譜,終於,在日本1984年出版的《日本貨幣型錄》和1998年出版的《日本貨幣商品目錄》查找到了有關信息,書中雖然沒有圓形方孔錢的圖樣,但有長方形圓孔的“銅山至寶”古錢幣的記載。


  陶先生有一股刨根問底的精神,他為了證實和研究這枚古錢幣的歷史,於同年3月用日文連同實物照片分別給日本國大藏省造幣局造幣博物館、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日本東京“古仙堂”錢幣研究會等有關方面連續發出六函要求查詢。


  陶先生得到了熱情的回覆。日本大藏省造幣局造幣博物館館長井上正已先生和日本中央銀行貨幣博物館給陶先生覆函,告知了日本在江戶幕府時期曾試鑄過圓型方孔銅山通寶銅錢,但隨後全部燒燬的事實,連日本的專家們也是第一次在照片中看到它,時隔不久,日本東京古仙堂研究會會長羽場光一郎專程從東京趕到中山,觀看這枚“銅山通寶”。


  日本方面為何燒燬所有的“銅山通寶”?據陶永廣先生考證,是因為銅山通寶的試鑄時期,正逢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的“攘夷運動”,而銅山通寶圓型方孔,是典型的中國色彩,很可能是這個原因被否決和燒燬了。長期以來,日本學術界一直否認“攘夷運動”中有“排華”存在。陶永廣通過考證認為,這枚銅山通寶,是對日本部分學者否認“攘夷運動”中有“排華”之事實存在的有力批判和佐證。


  陶先生就此事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中山收藏》雜誌上,從這篇文章中,看不出日本方面肯定這枚銅幣是真品。其實誰都很難肯定它是真品,因為根本沒有另一件真品來與它對照分析。但如果我們排除了仿製的可能性,它就應當是真品。


  日本人可以因為銅山通寶具有中國風格而將其燒燬,同樣可以因為一箇中國人擁有銅山通寶孤品而否認其為真品。真品就是真品,並不僅僅由其出產國的專家來認定。正如中國的元青花瓷器,最初的鑑定權威並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


  不管這枚銅錢是否真品,我認為,一個收藏家,只要具有、這種執著追求、鍥而不捨的精神,他永遠有撿漏的機會,遲早有撿漏的可能。


小屈給大家分享幾個古玩撿漏小故事



故事四:有一個老頭,他的謀生手段就是賣小貓。他每天蹲在街邊,帶一頭小貓和一隻盛貓食的盤子。貓是普通的貓,人家這樣的小貓,5塊錢還不容易賣出去,他的小貓10塊錢還很快賣走了。


  奧妙就在於他那隻盤子,那不是一般的盤子,是一隻宋代的鈞窯盤子。


  一位搞收藏的朋友看到了這個老頭,看到了那隻小貓,更看到了那隻盤子。這位朋友的眼光很好,他一看就知道那是隻宋代的鈞窯盤子。他做夢都在想撿漏,現在機會來了。


  於是他不動聲色到走上前去,問:“老大爺,您這隻小貓賣多少錢呀。”


  “十塊!一分不少。”


  “十塊錢一隻小貓,是貴了點,但這隻貓精神不錯,我買下了。”


  “先給錢吧。”


  朋友給了錢後,又說:“老大爺,您那隻喂貓的盤子也賣給我吧,我正好家中沒有餵食的盤子。”


  老頭把錢往腰帶裡揣好,站起身來,拍拍屁股,慢悠悠地說:“我賣貓,全靠這隻盤子呢,我要把盤子賣了給你,我今後還怎麼賣貓呀。”


  朋友只好悻悻然打道回府。他買的那隻貓,雖然貴了點,但他們家從此斷絕了鼠患,而且那是一隻母貓,貓類又無須計劃生育,幾年時間裡給他家生了幾窩小貓,朋友把眾多的小貓5塊錢一隻賣掉,還賺了一筆。


  5塊錢一隻小貓,朋友賣了給那個擁有宋鈞窯盤子的老頭。而那隻碟盤,我的朋友卻始終沒有得到。


  賣貓老頭很聰明,他利用了收藏家渴望撿漏的心理,以宋代鈞窯盤子為誘餌,把一隻又一隻高價小貓推銷出去。


  不僅是賣貓老頭,還有假古董的販賣者,也在利用收藏家這種渴望撿漏的心理。許多收藏家上當受騙,不是他們沒有眼光和水平,而是他們撿漏之心太重,存在僥倖心理,往往失察。


  撿漏,既是收藏家一生中最大的追求,最難能可貴的享受,也是收藏家一生中最大的敵人,最需要克服的頑疾。


  撿漏,並不是每一個收藏家都能碰到的運氣,因此,如何對待撿漏,如何克服撿漏心理對自己造成的某些障礙,是一個收藏家是否成熟的標誌。


文章綜合自網絡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