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頭腦的監獄,人是觀念的囚徒。

在職場中,我發現帶有“主角光環”思維誤區的行為隨處可見,總是迷之自信地認為只要自己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 一些剛創業沒多久的企業,覺得自己發展很好就開始盲目擴張,結果卻死的很慘;
  • 看到別人跳槽工資翻了好幾倍,於是也效仿學著辭職,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 覺得自己能力很強,也可以像別人一樣發展副業,到頭來主業也受到了影響;
  • 報名了許多知識付費課程想要提升職業技能,卻發現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學了並不代表就會了。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沒錯,現實生活中我們聽過了太多的心靈雞湯,總是在教育我們“相信自己能,就一定能”,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的確,相信自己的能力,有激情、有衝勁是好事,但是單純盲目地認為自己就像電影裡的主角一樣,似乎能夠一直打怪升級“戰無不勝”,這其實是陷入了“主角光環”思維的怪圈,沒有做到客觀理性地認識和評估自己,因為太過自大反而導致自己步履維艱。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主角光環”的思維誤區,幫助我們走出職場瓶頸,本文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 什麼是“主角光環”思維?我們是怎樣在不知不覺當中盲目地把自己當成主角而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
  • 在職場中,造成我們具有“主角光環”思維的因素都有哪些?又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 我們想要擺脫“主角光環”的思維誤區,又該從哪幾個角度入手解決呢?

01

什麼是主角光環?我們是怎樣在不知不覺當中盲目地把自己當成主角而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

主角光環最早出現在文化領域當中,是指在一些影視劇、小說或者動漫中作為“主角”總是具備特定的人格魅力、幸運指數以及高強的能力。無論遇到怎樣不合理的劇情,主角總是能夠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獲得超強幅度的加成,最終獲得成功。

雖然主角光環一般出現在影視劇和小說當中,但是在職場中,不自覺地給自己強加人設,以為自己也像主角一樣,有著過人的能力和好到爆的運氣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因為不能客觀理性地評估自己,太過盲目自信最終走入了歧途。

為了更好地理解在職場中,“主角光環”思維對於大家的干擾和危害,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有著“中國版ZARA”之稱的快時尚國內女裝品牌“拉夏貝爾”最近幾年走的異常艱難,從2018年以後,拉夏貝爾的銷售業績就開始出現明顯下滑的趨勢,並且經營也出現了鉅額的虧損。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財報數據顯示:拉夏貝爾2018年營收總額為101.76億元,同比減少了2.69億元;歸母淨利潤虧損1.6億元,同比下降了132%,為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到了2019年年底,拉夏貝爾的虧損已經同比擴大10倍有餘,根據上交所規定,如果拉夏貝爾連續兩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為負,其股票將在2019年年度報告披露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處理。

曾經在國內服裝行業叱吒風雲的品牌女裝如今不得不靠大規模的關閉線下零售門店的方式來減少運作成本的損失,以期獲得一定的資金流回籠。

外界對於拉夏貝爾的一系列操作也表示擔憂,對於如今服裝市場競爭激烈不斷更迭的態勢,不知道拉夏貝爾未來還能走多遠,是否能夠化險為夷最終走出困境?

造成拉夏貝爾從一顆上市的行業新星瞬間跌落到谷底的原因有很多:線下服裝行業大環境的不景氣、管理不善、資金出現斷流、成本結構失衡等等,但是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拉夏貝爾公司盲目擴張導致的戰略失焦。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案例:

“發展中的公司是停不下來的,國內消費市場每年都是20%多的增長,如果不開新店就意味著倒閉。” ——拉夏貝爾董事長 邵加興

拉夏貝爾董事長邵加興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以及企業內部的戰略會議上強調過這個觀點,因為看到最近幾年的良好發展態勢:2016年拉夏貝爾總營收85.51億元,全年淨利潤達到5.32億元;2017年總營收突破百億達到104.45元,淨利潤將近5億元,其股票市場也呈現出極大的上升態勢,股價與市值極速飆升。

因此,讓董事會認為這種“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才是公司實現盈利的根本,於是也模仿HM、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服裝公司不斷地擴張開店,以期獲得更多的紅利。

但是,因為設計理念不能滿足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導致銷售額的極度下降,於是盲目擴張的背後所承擔過多的運營成本與銷售收入之間的不匹配慢慢使公司因為資金問題而陷入了困境。

拉夏貝爾公司採取的做法就是“主角光環”思維下的一種延展行為,在“主角光環”思維的影響下,拉夏貝爾把更多的焦點放在通過“規模化擴張”來“以量取勝”,卻忘記了評估外部市場環境和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最終導致戰略失衡不得不從國內的服裝行業中黯然離場。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案例總結出:

“主角光環”其實是一種盲目自大的自負心理,在職場中特別常見,一些公司或者個人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可以一路順風順水,從而失去理性地判斷,因為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缺乏危機意識最終遭遇職場瓶頸,限制了職業的長遠發展。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02

在職場中,造成我們具有“主角光環”思維誤區的因素都有哪些?又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為了避免我們總是無意識地自動帶入“主角光環”,盲目自大的去考慮問題,因此深入的瞭解形成“主角光環”思維的因素和來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具體形成因素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

  • 歸因謬誤
  • 虛假同感偏差
  • 達克效應

1.歸因謬誤

美國作家在其著作《黑天鵝》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邏輯認知概念:歸因謬誤。

什麼是“歸因謬誤”?

歸隱謬誤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我們傾向於用內因解釋他人的行為,而忽略環境的影響。

簡單來說,我們總是會系統性地高估人的影響,經常把成功歸因於個人的決策和能力,卻低估了外界情境的因素,習慣性地把失敗歸因於控制之外的事情,諸如運氣差、遇人不淑、行業不景氣等原因。

比如,一些電商平臺看到“拼多多”的崛起,想當然的認為只要同樣採取“社交電商”這一創新的營銷方式,自己就也可以取得成功,然而當公司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社交營銷上之後,卻發現事情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

要知道,“拼多多”之所以會成為繼淘寶和京東之後的另一匹黑馬,並不是因為創新的“社交電商”模式,而是因為拼多多對消費市場做了大量的調研和考察,選擇進行“消費降級”把市場主要投放在廣大的三四線城市乃至偏遠的農村,消費市場得到細分和擴大,銷量自然就上來了。

而現實職場中,我們在“歸因謬誤”的錯誤投射下,很難真正地看清自己,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在一件事情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盲目又自信地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2.虛假同感偏差

你這種毫無根據的自信是從哪裡來的?——《海賊王》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得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者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以及行為的普遍性,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特性強加在他人的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簡而言之,我們一旦陷入“虛假同感偏差”,就很容易變得自以為是,總是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而忽視了當下的客觀環境和現實條件,最終作出不理智的決策和行為。

現實生活中,受到“虛假同感偏差”心理暗示的例子非常常見,比如我們看到別人做自媒體做得非常好,就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也可以把它變成一項不錯的副業,但是要知道那些在自媒體領域做得不錯的大神們基本上已經在這個行業裡摸爬滾打了好多年,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和自媒體運營方法,絕不是單單會剪輯視頻、發幾篇圖文就可以成功的。

因此,不管是職場還是其他領域,我們都要時刻警惕,小心自己被“虛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效應所暗示,要知道“你以為的”也僅僅是你以為,不要總是高估或者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以及行為方式,否則只會讓自己死的很慘。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3.達克效應

愚者自以為是,智者心有自知。——莎士比亞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經常發生辨別錯誤的認知行為。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達克效應認知曲線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往往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假優越感當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

為什麼會產生“達克效應”呢?主要還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在某些領域能力不強的人自認為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知識,因此才會錯誤地評估自己和他人的水平,以為大家能力相當,甚至產生自己更勝一籌的想法。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提出“知識圓圈說”,他告訴我們:“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圓圈之內是你擁有的知識,而圓圈之外則是未知的世界。你擁有的知識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因此所接觸到的未知範圍就會越廣。”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知識圓圈理論

中國自古就有“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見識淺薄,反而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的全貌。為什麼越Low的人越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很Low,所以自然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了。

03

我們想要擺脫“主角光環”的思維誤區,又該從哪幾個方面去入手解決呢?

這裡提供四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別是:

  • 經常“照鏡子”,正確認識自己
  • 學會和自己“唱反調”
  • 搭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金字塔”
  •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1.經常“照鏡子”,正確認識自己

北京大學吳靖教授曾經做過“鏡子”與“窗戶”的比喻:

“鏡子幫助我們識別自我、認知身份、確立主體;而窗戶用來瞭望世界、接觸自然、認識他者;鏡子幫助我們與自身產生聯繫,而窗戶幫助我們與社會形成關聯。”

鏡子是認識外部世界和內部自我的“窗口”,照鏡子不只是簡單的物理層面上的“光的反射”,更是“心靈的投影”,因此我們需要時常地“照鏡子”,做到內審和反思,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

首先,以旁觀者的姿態與自己對話。

大多數人“照鏡子”的時候更多的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像,這種帶有主觀角度的審美往往會過分誇大自己的優點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點,只有把“我”當成“他”,以旁觀者的姿態去審視自己,才能在漫漫歲月裡客觀又理性地找準自己的定位。

其次,“以他人為鏡”規範自己的行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鏡中我”的概念,他認為對於自身的認識更多的是通過外界和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鏡中我”也叫“社會我”。“以他人為鏡”是指通過不斷地觀察和模仿他人行為的優點和長處,從而起到規範自己行為的作用,是一種參照學習的互動過程。

最後,選擇正確的角度來“照鏡子”。

“鏡子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鏡子只是認識自己的一種載體,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角度而選擇扭曲的鏡子,反而會讓我們迷失自己。所以,我們在選取鏡子的時候要選擇那些正向、積極的參照物,同時在照鏡子的過程中,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只看自己想看的,而忽略了那個真實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不只是看到自己,更要看清自己。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2.學會和自己“唱反調”

這裡的“唱反調”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它意味著敢於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發出質疑,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認知方式。

尤其是在一些關鍵時刻,要學會和自己“唱反調”,反問自己是否一開始的想法就是錯的?我是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厲害?我是不是太盲目自信了,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

“唱反調”不是完全的否定自己去故意找茬挑刺,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態度,是促使我們不斷學習前進的動力。

簡單來說,“我以為的”可能不是真實的。因此,學會和自己“唱反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通過不斷地對自己發出質疑和批判,從而發現自身的缺陷和謬誤,在這種循環往復的探索、修正和糾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從而實現真正的成長。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3.搭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金字塔”

一般來說,我們的思維認知分為七個層級,分別是:本能層、情緒層、立場層、利益層、社會心理層、系統認知層和智慧層。

大部分人的認知思維都在系統認知層以下,也就是說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從自己的本能、情緒、立場和相關的利益來衡量和判斷的,很少有人能夠跳出自身的侷限去達到更高認知的層級。

就像前文分析的那樣,之所以大多數人會陷入“主角光環”的誤區,主要還是認知思維出了問題,因此搭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金字塔”、擁有科學的認知思維模式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1)培育基礎的理念和價值觀。

所謂理念和價值觀是一個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和認識世界最基本的原動力,也是整個“認知金字塔”的塔尖。因此我們必須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面對這個世界有著怎樣的處世觀,

只有理念和價值觀與自己的內心相吻合才能指導我們去客觀、理性地認知自我。

(2)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除了擁有最底層的理念和價值觀以外,還需要我們去洞察這個世界得以運行的最本真的規律,包括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各種普遍性規律,這就需要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去大量的思考和總結,逐步吸收消化成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3)運用各種方法技巧

各種方法技巧是“認知金字塔”最為底層的部分,也決定了我們認知自我和世界的“厚度”。知識、規律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既定的部分,但是如何獲取則需要通過方法和技巧來幫助我們實現。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方法和技巧也在不斷地更新,因此我們只有做到優化和更迭,才能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思維認知的七個層次

4.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絕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 —— 歌德

仔細分析前文的“達克效應”,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死循環:笨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自大,而盲目自大的人又怎麼會意識到自己的笨呢?

換言之,要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要了解缺乏不足之處方面的知識是什麼,可是反過來也意味著不懂得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那麼怎麼檢測和預防自己是否陷入了“主角光環”的怪圈裡呢?其實很簡單,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失敗了就證明自己在這方面的確有所欠缺,從而意識到自己的自大;成功了自然更好,誰不希望自己真的能做成功一些事情呢?

  • 你覺得自己文采好,那就去寫文章或者出書;
  • 你覺得自己能力強,那就跳槽或者去創業;
  • 你覺得自己口語不錯,那就出趟國去感受一下;
  • 你覺得自己很美,那麼可以去參加選美比賽。

總之,不要只是簡單的“我以為,我覺得”,要知道有時候你以為的也只是站在個人層面的“你以為”,不如真的出來“實踐”一下,老話說的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最後的實踐結果是好還是壞,最終總會驗證一開始對自己的假想。

相信自己能,你就一定能嗎?走出“主角光環”,才能擺脫職場困境


整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愚者和狂徒對自己總是如此確信,而智者則滿是疑慮。——羅素

“主角光環”是一種盲目自大的自負心理,在職場中特別常見,總是單純地認為自己也像電影裡的主角一樣,似乎能夠一直打怪升級“戰無不勝”,因為不能正確的評估自己、缺乏危機意識最終遭遇職場瓶頸,限制了職業的長遠發展。

在職場中造成我們具有“主角光環”思維誤區的因素有三個方面:歸因謬誤、虛假同感偏差和達克效應,為了走出“主角光環”的思維誤區,本文介紹了四種方法來擺脫職場困境,第一是經常“照鏡子”,正確認識自己;第二是學會和自己“唱反調”;第三是搭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金字塔”;第四是是騾子是馬,常拉出來遛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