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者,用寂寞換美麗(原創)

近來讀詩人杜運燮詩歌《山》,從中體會到了一種別樣的孤獨和寂寞,以及不斷進取、永遠追求理想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理想的人是寂寞的,寂寞的追求者是美麗的。

杜運燮(1918年-2002年),福建古田人。筆名吳進、吳達翰,福建古田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詩人、愛國歸僑,“九葉派”詩人之一。著作有《詩十四首》,散文集《熱帶風光》等。

綻放在懸崖邊上的花朵//追求者,用寂寞換美麗(原創)


來自平原,而只好放棄平原,

植根於地球,卻更想植根於雲漢;

茫茫平原的昇華,它幻夢的形象,

大家自豪有他,他卻永遠不滿。

他嚮往的是高遠變化萬千的天空,

有無盡光熱的太陽,博學含蓄的月亮,

笑眼的星群,生命力最豐富的風,

戴雪帽享受寂靜冬日的安詳。

還喜歡一些有音樂天才的流水,

掛一面瀑布,唱悅耳的質樸山歌;

或者孤獨的古廟,招引善男信女俯跪,

有暮鼓晨鐘單調地訴說某種飢餓;

或者一些怪人隱士,羨慕他,追隨他,

欣賞人海的波濤起伏,卻只能孤獨地

生活,到夜裡,夢著流水流著夢,

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記憶。

他追求,所以不滿足,所以更追求:

他沒有桃花,沒有牛羊、炊煙、村落;

可以鳥瞰,有更多空氣,也有更多石頭;

因為他只好離開他必需的,他永遠寂寞。

綻放在懸崖邊上的花朵//追求者,用寂寞換美麗(原創)


詩人在《山》這首詩歌中,以擬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個追求者—山的形象。它因為追求而不滿:不滿自己的位置,不滿狹隘的單調,嚮往天空、太陽,月亮,星群,風和流水。作者實際是藉此熱情歌頌追求理想的時代英雄,隱含了對庸俗生活的批判。

杜運燮的山沒有王之渙“一片孤城萬仞山”中山的高遠和粗獷,沒有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裡山的沉重和壓抑,更沒有劉禹錫《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裡的高遠和空靈。杜運燮的山是有思想的山、有感情的山,是不甘平庸的山。“他來自平原,卻只好放棄平原。”這種放棄不是丟棄不是厭煩,而是不甘平淡。來自平凡不代表必須平凡,山向往的是高遠的雲漢,追求的是精神的昇華。他的內心深處想要的是變化萬千的精彩,是火一般無比炙熱的追求熱情,是博學而含蓄的底蘊,是旺盛的生命力!《山》用擬人的手法,讚美了人的追求精神,批判了甘於庸俗的思想。

綻放在懸崖邊上的花朵//追求者,用寂寞換美麗(原創)

在《山》這首詩中,詩人塑造的追求者的生命是寂寞的,是痛苦的,也是清冷的;但是沒有追求的人生卻是平庸的,是乏味的,更是卑微的!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追求者眼裡沒有炊煙、沒有牛羊;追求者身邊沒有桃花、沒有村落。有的只是暮鼓晨鐘,有的只是白雲清風,有的只是無邊寂寞。但是追求者是有力量的,是強大的,是充實的,是驕傲的。他用無邊的寂寞贏得了“一覽眾山小”的深邃;贏得了洞察萬物後的瞭然。追求者艱難而又快樂,清冷而又寂寞!

“她追求,所以不滿足,所以更追求"

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高度,從一個起點到另外一個起點,山的追求沒有終點。追求偉大的不一定能偉大,甘於平凡的註定只能平凡。追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所以追求者始終在路上。

綻放在懸崖邊上的花朵//追求者,用寂寞換美麗(原創)


詩人在這首詩歌中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表達了一種時代精神和本質,讚美了不滿足現狀,不懈追求的精神,對堅持理想不斷追求這種精神給予高度褒揚和和讚美。積極進取,不斷追求的精神,無論是在過去、現在抑或是將來,永遠不會也不應該被遺忘。雖然追求是艱辛的,但是追求同樣也是充實的,是豐滿的,是光芒萬丈的。


大師的寂寞是絕頂清冷的寂寞。杜運燮的山就是一位大師,他用絕頂清冷的寂寞獲得了追求的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