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今天週末,先不追熱點,聊點輕鬆的話題。


最近這兩天,在推特上刷到這麼一條內容。看完很有感觸,這活生生就是一首充滿哲理的現代詩,反映了現在社會里的很多現象。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很有意思,所以決定就這個話題聊一聊。


他所講的,應該是在這次疫情中,每個不同社交平臺上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行為。會讓人覺得,好像在不同世界一樣。


這些平臺國內都很少接觸,因為要翻牆。換成國內的App,會發現這些現象都是驚人的相似。


比方說,在微博裡看到的,都是各種明星、娛樂頭條。在微博上待久了,覺得這個社會遲早娛樂致死,充斥著大量泛娛樂,腦 殘粉,各種消費主義、享樂主義。


打開知乎,明顯理性許多。


但混久了,又會覺得,這兒的人,個個年薪百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個搞金融的,回答起情感問題,也能頭頭是道。


他們往往會有很強的自我優越感,“我專業,我驕傲,那些門外漢都在胡說八道。”


接著,打開抖音、快手、B站、拼多多,每個平臺都有對應的文化標籤。


比如快手的,拼多多的“”。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關於這些認知是怎麼形成的,按我的理解,用QQ和微信來試著解釋一番。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第一個是用戶結構的問題。


試想現在誰會用QQ多一點?毫無疑問是學生黨,未踏入社會的人為主。


有多少人是在畢業之後,發現自己悄然裝上了微信。你的客戶,朋友,同事,基本都用微信跟你來往。


微信更加簡潔,強調社交通訊本身,沒有QQ那麼臃腫,各種花裡胡哨的功能。


比如,QQ秀、QQ空間,各種增值服務。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QQ裡的,或許都是些小學、中學,還有同鄉的親朋好友。當踏上社會,不拘泥於一個小圈子之後,QQ裡的這些人,幾乎都要被你給遺忘。


如果你關注過王者榮耀這款國民手遊,裡面的玩家經常在爭論一個問題,論QQ區和微信區玩家的遊戲技術水平,到底哪家強?


最能形成共識的理由,是,QQ玩家普遍更年輕,負擔小,有活力,反應更敏銳


微信玩家年齡結構大,手速慢。以事業為重,在遊戲裡的取勝慾望不強。


這就是一個平臺裡,用戶結構的問題。


每個平臺的定位,會吸引契合這個定位和文化的大批用戶,慢慢形成一種固定的調性。平臺吸引用戶,和用戶選擇平臺,這兩者向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不同平臺,明明處在同一個處境,甚至在同一個區域,看到的卻是相去甚遠的不同世界。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第二個原因,是對“社交網絡是現實的監獄”這句話的延伸。


互聯網的發展,其實也沒多長時間。九十年代中期從國外引入,在中國發展和興起,至今也就30年左右。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互聯網的好處不言而喻,以前飛鴿傳書,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效率慢的可憐。現在一份電子郵件,一條微信,所有的內容、信息,都可以瞬間傳送。


另一個好處是,我們終於不再當井底之蛙,坐井觀天,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打開網頁,各地的信息都觸手可及。


但隨著階段性的發展,問題就慢慢暴露了。


問題就是,信息太多了,顧不過來,注意力嚴重稀缺。不再是信息匱乏,而是頭疼於如何快速篩選優質信息


每個人篩選信息的方式大同小異,也非常簡單粗暴。契合三觀的,自己想看的,就是優質信息。


這又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就是所有信息的汲取,以及是非的判斷,都是建立在主觀意識基礎之上。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追星族,對他而言,偶像就是正能量。他的一言一行,無論客觀上是否正確,都被認為是對的。無條件地偏袒和擁護。


還有個例子,想想在抖音、B站,今日頭條、各種直播、媒體,你所關注的對象,都是自己感興趣或者三觀契合的。


特別是抖音和頭條這種基於大數據,催生個人偏好算法的分發機制。就好比你在抖音只看各種低俗、搞笑的短視頻,它就會源源不斷地給你推薦類似的內容。


這看上去沒什麼大毛病,按照平臺的初衷,這叫主動幫用戶篩選偏好信息。站在用戶的角度,輕易就能獲取偏好的內容,何樂而不為?


刷著刷著,就上癮了。


但,套用金燦榮金政委的一句話講,叫在網上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大量更加接近現實情況的真理,往往被選擇性剔除,視而不見。而每個人都會侷限於有限的認知邊界,慢慢的,囚禁在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就是推特上所說的,“網絡是現實的監獄”,成為了一種個人認知世界的死亡牢籠。


基於上面這兩點,對於區塊鏈社區平臺,包括作者們,我想,都是有啟示的。


平臺的用戶結構是什麼,決定了提供何種更加貼合的服務,才能達到最高的服務轉化。


舉個例子,在鬥魚直播上,給主播送禮物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在B站,一鍵三連(點贊、投幣、收藏)也慢慢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用戶行為。


在知乎搞直播,照搬鬥魚這一套,玩不轉,這就是用戶結構所致。


即便現在知乎不斷往外大量吸引增量用戶,存在原有社區調性被稀釋的問題,但是核心用戶結構是不變的。


打開知乎熱搜,各種科普、各種灰產揭秘,這些文化輸出,不就是知乎的核心價值所在。


大家都知道了2塊錢的維生素跟100塊的沒區別,只是後者是保健品,可以用各種營銷、品牌手段來提供溢價。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知乎人大部分是相對理性的,搞直播送禮物,很難行得通。


B站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用戶看UP主的視頻,主動打賞支持倒是挺積極。


但是,B站的直播業務,做的並不出彩。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區塊鏈吸引的是什麼用戶,平臺的定位吸引什麼用戶。清楚了用戶結構,業務的偏向上,思路或許會更加清晰。


對於作者而言,最近看到一個觀點,大概是說“我的內容很硬核、專業,不怕沒人看”。那這種想法,當然是有問題的。


正確的思路應當是,用戶需要什麼就去提供什麼,而不是拘泥於自己所認為正確的事上。做好內容服務本身,而不要試圖強行改變和引導用戶偏好。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大概再分兩點:


1、你的認知和三觀,並不一定與他人契合。換句話講,你覺得好,別人不一定這麼覺得;


2、用戶結構決定用戶整體偏好,用戶偏好決定內容偏好。瞭解用戶偏好,才能更好的做好內容服務。


通證有一個弊端,就是讓很多行為都以利益主導,並不能很好的反映客觀事實,這是挺頭疼的一件事。


所以,即便我想通過各種數據粗略的作一些判斷。比如用戶偏好,比如一篇文章的真實受歡迎程度,都很難在數據上客觀表現出來。


要是抱著我的內容硬核,別人就喜歡看;



其實,都不太對。


這裡面會涉及被動閱讀、用戶的無意識操作和用戶的在線時間段等等問題,由於篇幅關係,留在下次在分享吧。


這些就是最近的一些思考,週末愉快!


平臺裡的用戶結構和內容偏好 | 為什麼說“網絡是現實的監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