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論爭仍然在熱烈地進行

至今,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論爭仍然在熱烈地進行

2020 年 3 月 25 日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西學東漸之大背景下,中國的人文傳統與藝術精神經歷了極為深刻的自我揚棄與內在裂變,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危機與嬗變並存、彷徨與創造同行、爭議與探索共進之局面。而中國美術領域(以繪畫為主而及於建築、工藝等其他美術領域),正是中西文化觀念碰撞最為頻繁、中西藝術思想交戰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直至今日,百年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中西文化藝術論爭仍然在幾乎一切美術領域持久而熱烈地進行。這一論爭,對中國美術家之內在文化立場與外在藝術表現形式,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每一箇中國美術家都被裹挾進這一巨大洪流之中,無人能置身“世”外超然處之。


然而隨著中國美術界對西方人文藝術精神與藝術表現形式的理解的逐漸深入,隨著國人文化殖民主義心態與文化自卑感逐步消解,中國美術界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也在逐步確立,中國人文藝術的主體性意識亦逐漸清晰與凸顯出來。一百多年中西文化藝術論戰的最大成果之一,乃是讓中國美術界在經歷了長期的對西方藝術的盲目膜拜與被動追隨之後,終於找到了中國人文藝術自我的合法性與尊嚴,看清了中國人文藝術真正的價值,確立了中國人文藝術在世界人文藝術殿堂中應有的位置。只有找到了自我恰如其分的位置,只有賦予和彰顯本民族人文藝術精神真正的尊嚴與主體性,才真正具備與西方人文藝術精神對話的資格,才真正具備使中西文化藝術精神進行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否則亦步亦趨盲目追隨,中國人文藝術精神將永無昌明發達之日。正如老子所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彷徨與糾結、探索與撞擊,中國人文藝術精神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終於要歸根溯源,返回自己的根本與傳統,不再迷失自我。

至今,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論爭仍然在熱烈地進行


歸根溯源的前提乃是深刻地理解傳統,系統地挖掘並梳理傳統,這樣才能夠以現代之眼光,對傳統進行科學的再詮釋。溯源之路極為艱苦卓絕,不是一兩句豪言壯語能夠解決的。不得不指出的是,我們對於中國人文藝術傳統的整理與挖掘還遠遠不夠,科學意義上的再詮釋更是無從談起,在這方面,中國美術界任重道遠。對中國傳統美術中的色彩學體系之研究,正是這樣一個亟待開拓的領域。百年以來,中國美術之藝術創作(內容)與藝術呈現(形式與材質)以追隨西方繪畫為主,這一長期的追隨、模仿與學習過程,固然對中國傳統美術之蘇生與轉型起到重要的啟迪與促進作用,使中國美術呈現前所未有之豐富多元面貌,激發了中國美術的集體反思與變革動力;然而,我們對傳統美術技法與材料未給予充分重視,這種致命的忽略造成我們在理解傳統時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與阻力。今天,中國美術界的年輕學子,已經對這些傳統美術技法與材料產生了嚴重的隔膜與深刻的疏離,這是我們走不進傳統、難以理解傳統、從而不能傳承傳統、更不能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和溫故知新的重要原因。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數千年美術遺產而難以說清楚其“內在機理”(包括技法與材料)時,我們憑什麼理解傳統,又憑什麼傳承傳統併發揚傳統呢?


即如中國流衍數千年獨特的色彩學體系,如果我們不能從技法與材料的視角深刻領悟古人,我們就難以領略雙林寺與麥積山精彩絕倫的彩塑,難以摹擬莫高窟與永樂宮燦爛紛披的壁畫,難以理解《遊春圖》與《千里江山圖》的內在美學意蘊與獨特技法表達。這些遮蔽與障礙,已經成為我們與古人之間橫亙著的高山,使我們與中國綿延流變數千載的人文藝術傳統隔絕,我們只能遙望先賢遺留下來的偉大遺蹟,卻不能理解這些奇蹟的來源,更遑論傳承與創新。

至今,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論爭仍然在熱烈地進行

剖析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百年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 內在缺欠。長期以來,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育框架中,對中國傳統美術之技 法與材料的研究與傳授缺乏體系性的考量,尚未全面系統地將中國傳統色彩 學體系納入美術教育,課程設置與教材研發出現嚴重滯後與缺位,造成中國 傳統美術的技術與材料之傳承缺乏教學體系的支撐。


二是中國美術傳統中工匠傳統與文人傳統的二元隔離與對立。在中國 美術傳統中,比較重視文人(文人畫以及文人參與的其他門類的美術領域) 傳統,而忽視非常寶貴的、豐富多元的極其有生命力的工匠傳統。文人傳統 是廟堂傳統,是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而工匠傳統是民間傳統、江湖傳統,是 非主流傳統。中國大量的寺院彩塑與壁畫以及極為豐富的染織、漆器與陶瓷 藝術,都包含著系統的色彩學內容。中國曆代無數不知名的能工巧匠與民間 畫師,以其聰慧睿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藝術,為我們留下了無數色彩斑斕的 藝術精品。但長期以來我們對這種工匠傳統未給予學術上應有的尊重,遂使這些民族藝術瑰寶明珠蒙塵。

至今,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論爭仍然在熱烈地進行

今天的中國美術界,正該及時矯正這兩大缺欠與弊端。中央美院石東玉老師所著《圖說中國繪畫顏料》一書,從以上兩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與努力。此書一方面從教學體系與課程建設的角度,為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繪畫顏料之製作與應用提供了嚴謹、科學、規範、簡明的教學框架,從而在美術教育之創新中拓展了新天地;另一方面,此書亦著眼打通文人精神與工匠精神、融合廟堂傳統與江湖傳統,深入挖掘並系統梳理中國傳統美術中的色彩學,詳細解說每一種繪畫顏料的材質特徵與美學意味,從而將中國文人的審美意蘊與中國工匠的工藝創造有機結合起來,達到高度的內在統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石東玉老師在中央美術學院多年求學執教過程中,探索中國傳統色彩學的結晶,也體現了她多年來恆志不懈,堅持回望傳統、理解傳統、溯源歸本、溫故知新的一種自覺的學術努力與美學追尋。難能可貴的是,看似科學平實的學術表達背後,浸透著她多年在中國傳統繪畫顏料的製作與使用方面的親身經驗與獨特穎悟,這些生動、鮮活而富有啟發意義的實踐,對於美術學子而言不僅是技術意義上的傳授,更是一種人文意義上的精神感召與引領。書中一些極具個體性的心得感悟讀來親切有味。


希望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能帶領大家走進中國傳統繪畫顏料與傳統藝術的世界,向傳統致敬,向經典致敬。歸根覆命,與古為新,正在這涓滴努力之間。涓滴雖微,功莫大焉。


本文為王曙光教授《圖說中國繪畫顏料》所作的序


《圖說中國繪畫顏料》


至今,中西文化藝術觀念之戰尚未塵埃落定,論爭仍然在熱烈地進行

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9年1月


這是一本以畫家的視角、為讀者娓娓道來中國繪畫顏料的歷史故事書。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紹了從原始時代至今的顏料發展之路,第二章介紹了顏料的組成及分類,第三至四章配以大量的插圖對中國繪畫顏料進行了圖解並拓展了顏料的知識。縱觀全書,你會發現這是一本生動有趣、圖文並茂的講述中國繪畫顏料的故事書。


石東玉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獲藝術學學士學位,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材料技法工作室,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參展榮獲多次獎項。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中國繪畫顏料的工具書籍,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繪畫實踐,在製作、使用傳統繪畫顏料的體驗中,通過大量古文獻資料的查證,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傳統繪畫顏料的使用概況,以及礦物、植物、動物等顏料和繪畫的密切關係,用圖解的方式儘可能詳盡的介紹每一種繪畫材料的性質、產地、製作、使用方法。


全書文字雋永詼諧,令讀者閱讀起來生動有趣。本書主要面對廣大專業繪畫人士,對於書畫收藏愛好者、古書畫保存修復工作人員亦能提供一定的幫助。

名家推薦


石東玉老師通過自己多年的繪畫、教學實踐,對傳統色彩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挖掘整理,從一個畫家的視角觀察材料的物性美感,以現場的親身體驗,提供了拓展中國畫語言表現空間的理論依據,即可作為繪畫專業人士的工具參考書,也可作為美術愛好者的興趣讀物。

何家英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


有著輝煌歷史的傳統色彩體系具有獨特的東方文化審美內涵,在漫長的歲月中,凝練為中國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色彩進行系統地研究發掘和整理,也隨著近年對繪畫材料的重視而更有現實意義。石東玉女士《圖說中國繪畫顏料》是她在繪畫實踐、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有很高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這部帶有工具書性質的學術著作為讀者瞭解、研究中國傳統色彩體系打開了方便之門。我熱盼該書早日出版。

王書傑

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

委員會副主任


希望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能帶領大家走進中國傳統繪畫顏料與傳統藝術的世界。向傳統致敬,向經典致敬。歸根覆命,與古為新,正在這涓滴努力之間。涓滴雖微,功莫大焉。

王曙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