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十一個春秋的足跡,納蘭生命的一大部分完全迷失在苦悶中

浣溪沙古北口(楊柳千條送馬蹄)

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徵雁舊南飛。客中誰與換春衣②。

終古閒情歸落照③,一春幽夢逐遊絲④。信回剛道別多時。


註釋


①古北口:長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密雲東北,為古代軍事要地。


②春衣:春季穿的衣服。


③終古:往昔,自古以來。落照:落日的餘暉。


④幽夢:隱約的夢境。遊絲: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


賞析

納蘭性德身為皇帝侍衛,深受康熙喜愛,“上(皇帝)有指揮,未嘗不在側……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湯泉及畿輔五臺、口外盛京、烏喇,及登東嶽,幸闕里,省江南,未嘗不從”。單單是古北口一處,就曾多次扈駕經過,如康熙十六年十月,扈駕赴湯泉;康熙二十一年二月至五月,扈駕巡視盛京、烏喇等地;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七月,奉太皇太后出古北口避暑;康熙二十三年五月至八月,出古北口避暑等。


短短三十一個春秋的足跡,納蘭生命的一大部分完全迷失在苦悶中


儘管詞人深受康熙榮寵,然而一次次的扈駕遠行,自己身為護衛壯志難酬的尷尬身份,已經使他厭倦了這種生活,因而每每在其詩詞中有所體現。這首詞寫的正是詞人護駕遠行的事情,是納蘭詞中為數不多的塞北詞之一。


上片中寫出了此次出行的經過,重點寫景。首句交代此次護駕的前後時間,春天出發,夏天還沒到,在楊柳依依的時節,詞人騎著駿馬踏上了護駕之路。秋天回京,在春天北來的大雁如今依舊向南飛去,此句可能語帶雙關,即也指康熙一行仲夏北上,如今向南返歸。這一來一回就是一春一秋,期間所受之苦誰人能知?接著是一句反問“客中誰與換春衣?”,道出心中一片辛酸。隻身在外,已經換了季節,身上還是春天的衣服,哪能像在家裡一樣,有人更換衣服。

下片則著重於抒情,開頭通過落照、遊絲把心中苦悶之情躍然於紙上。自古以來,自己的閒情逸致只能寄託在落日的餘暉上了。隱隱約約在夢境之中追逐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這也是作者對自己常年忙於侍衛職責,在消磨青春時光的扈從出巡中難得自由的慨嘆。當然也流露出其對這種生活的厭倦,只能通過自然之景消磨時光。

短短三十一個春秋的足跡,納蘭生命的一大部分完全迷失在苦悶中


納蘭性德一生短暫,只在人世間留下了三十一個春秋的足跡,他有一首詩這樣說過:“予生未三十,憂愁過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風已吹斷”。可見其一生愁苦不斷,坎坷不斷。他作為皇帝侍衛,雖然有機會接近皇上,得見龍顏,卻懷才不遇,無法大顯身手為國家社稷、黎民百姓建功立業。這種情形在中國古代文人之中是常常碰到的,從楚國的大夫屈原,到漢朝的賈誼、蘇軾,再到唐朝的杜甫、李白,以至於納蘭同時代的文人蒲松齡,大抵如此。文人的不幸卻造就了中國文壇的一大幸事。再說納蘭,在他儘管簡短但枯燥無味的仕宦生涯中只有兩種活動,或者是殿前宿衛,或者是隨駕出巡。但不管是哪種活動,他都是一個陪同而已。這是詞人的不幸,所幸的是他給我們後人留下諸多好詞。

短短三十一個春秋的足跡,納蘭生命的一大部分完全迷失在苦悶中

據歷史記載,他和漢族文人顧貞觀、朱彝尊、陳惟崧等有所往來,也有曾參與營救吳兆騫併發付他的後事的義舉。在當時的滿漢關係中,書寫了一段難得的友誼之篇章。但儘管如此,可對於那些漢族潦倒文人們來說,誰又能理解他一片赤子之心的背後,有幾分是孤獨的落寞?又有誰能真正瞭解他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下的壯志未酬?詞人也曾在《清平樂 彈琴峽題壁》說:“冷冷長夜,誰是知音者?”在納蘭的好友中,顧貞觀是亦師亦友的一個。康熙十五年,明珠慕顧貞觀的才名,聘其為子納蘭性德授課。納蘭性德亦為清初著名詞人,二人遂成忘年交。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鴻詞科”網羅漢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學者朱彝尊、陳維崧、嚴繩孫、姜宸英等人都被薦至京,會試中式任翰林院檢討等職。顧貞觀、納蘭性德與他們經常聚會,吟詠唱和,促進了清初詞壇的興盛。顧貞觀在京期間,還為納蘭性德編訂了《飲水詞》集。他死後顧貞觀在祭文中以無比痛惜的口氣說:“吾哥所欲試之才,百無一展;所欲建之業,百不一副;所欲遂之願,百無一酹;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納蘭有一首《憶王孫》: 西風一夜剪芭蕉,倦眼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漻。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 其生命的一大部分完全迷失在苦悶中,我們可以說納蘭是一個不稱職的侍衛,卻是一箇中國詞壇上難得的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