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悟大人之道(第一章)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心得】宋代大儒朱熹談《四書》的學習次第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在“四書”中,《大學》居首。而我讀完了《論語》《孟子》和《中庸》卻最後才讀《大學》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今天,開始讀第一章,吟誦起來,感覺意思還不難理解。“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道人應達到的境界,或者知道自己最終的目標,才能夠志向堅定,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手;任爾東西南北風。當有了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志向,心也就安靜了下來,不會浮躁,才會心安,心安則能做事考慮周詳,周詳則有所獲。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是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做。以至於不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心思在沒有目標的指引下,左右徘徊,浮躁不安。這種目標不定的心裡狀態,其實是“小人”之心態,是不成熟的人之狀態,作為天命之年的人,如果還沒有明確的目標,還不“知止”的話,實屬不該。

於是,靜心思考,確定目標。通讀“四書”,隨時複習。然後在經典的潤澤下,研究教育教學。“四書”以讀“三書”,深知經典其實是最好的修身養性之上品,是最好的教育教學之經典。


讀《大學》,悟大人之道(第一章)

讀《大學》版本封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