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日俄對馬海戰是戰列艦時代海軍理論與技戰術的一次展示,這場戰爭奠定了20世紀初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地位,是近現代海軍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作為對馬海戰的勝利方,日本對“大噸位戰艦、大威力艦炮”的體會更加深刻,進一步篤信“艦隊決戰思想”。 在英國建造第一艘無畏艦的時候,日本也具備了自主建造主力艦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建設“八八艦隊”。即始終保持艦齡不滿8年的戰列艦8艘、裝甲巡洋艦8艘為海軍最低限度的主力。

到1920年代初,日本海軍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1921年完工的“長門”級戰列艦是進入無畏艦時代後,世界上第一艘擁有超過400毫米口徑主炮的戰列艦。它被視為守護國家的精神象徵,甚至有日本人喊出:“‘長門’號是世界最強的戰艦!”

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以“艦隊決戰思想”為指導並有了一定實力積累的日本海軍野心開始膨脹,後來更是提出了對美作戰的“截擊戰略”。

日本認為,要奪取對美作戰的勝利,開戰初期就要一舉殲滅美軍艦隊主力,進而獲得早期制海權和前進基地,另外還要殲滅前來增援的美國艦隊。從“截擊戰略”的具體方針看,與當年的日俄海戰如出一轍。而當時日本海軍中的高級將領也普遍迷信以“日俄戰爭”的方式同樣能戰勝美軍。所以,日本在造艦過程中不斷強調大噸位和大口徑。

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雖然在多次戰役中使用了航母,但是“艦隊決戰思想”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幾乎就是海軍的“行為準則”。

1942年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中,日美雙方投入的兵力對比為:航空母艦3:2、戰列艦3:1,巡洋艦和驅逐艦日軍較美軍也有3到4倍的優勢。應該說,以日本海軍的實力完全應該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並取勝,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此役,日軍被擊沉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各一艘,損失飛機90架。不僅沒有實現殲滅美軍艦隊的目標,向瓜島輸送陸上作戰力量的任務也沒能完成,在戰略上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戰鬥中,受“艦隊決戰思想”影響的日本海軍對向瓜島運送援軍、支援島上作戰的任務視而不見,意欲殲滅美軍航母和戰列艦,在雙方近乎“拼刺刀”的交鋒中日軍艦隊出現較大的戰損。

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另外,在戰爭期間,日本極力保全“大和”、“武藏”兩艘超級戰列艦也是為了有朝一日在決戰中集中優勢兵力跟美國的主力艦決戰。

因此,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戰列艦在戰爭期間多次被安排在“休息區”。等到美國海軍航空兵全面“接管”戰場的時候,日本的戰列艦已經很難再有什麼作為。

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選擇“艦隊決戰思想”是日本對當時世界形勢和自身海軍實力分析後的結果,既成就了日本海軍,又是它的“掘墓人”。作為一個小國,日本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

大戰略決策方向錯了?從對馬海戰的輝煌到最終的沒落!

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海軍的計劃就是通過一次戰役將美軍太平洋艦隊徹底消滅。但是,沒有想到這次的對手不再像晚清和沙俄一樣,日本的“幸運”已經用完了,迎接它的是無休止的噩夢。

而隨著航母逐漸在實戰中大顯身手,日本並沒有繼續在指導思想上進行理論創新,本來實力上與對手就有著天壤之別,還因循守舊地迷信“艦隊決戰思想”,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