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有的人云遊四方,看盡大山大河,走過千山萬水,又回到年少故里。有的人蹉跎半生沒有離開家鄉,每時每刻嚮往遠方,雖然心似黃河奔騰,還是在老之將至時更愛故鄉。


我們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總會有一種錯覺:家鄉總是樸實無華,異地總是充滿誘惑。事實上外地的山水也一樣樸實,甚至並不比家鄉好。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Flickr


威尼斯的建築、雕塑、歌劇舉世聞名。因其獨特的生活屬性,這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一種叫做“貢多拉”的尖船。


這座富有文化氣息的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並於2019年被評選為當時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57名。這樣的城市自然少不了浪漫的故事跟不斷追尋浪漫的人。如果說中世紀的威尼斯是詩人跟劇作家的天堂,現在的威尼斯會相形見絀,甚至有些自卑。由於文明的發展,這座城市也慢慢走下神壇。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Pexels 攝影丨Pixabay


16世紀的威尼斯處於文藝復興階段。除了龐大的文藝作品,還配置了一套精細的水下排汙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淨化生活用水,再排往運河跟瀉湖。通過亞里亞海的潮汐變化交換水源,威尼斯的水總是清澈如新。


後來各種工業產品大量湧入威尼斯,像香水、肥皂水等偏化學物質無法被降解,導致運河跟瀉湖中積存了大量有害物質,從而影響了當地水質,給當地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Flickr 攝影丨Kamil Gopaniuk


工業快速發展,威尼斯也搭上科技的便車,開始生產各種生活用品。汙水排入運河裡,遠遠超出水的自淨能力,即使原本合理有效的換水方式也無力迴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威尼斯的生態環境從此呈斷崖式跌落。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Flickr 攝影丨Iselin


威尼斯有迷人的地方。我們可以去聖馬可廣場看教堂、鐘樓、行政官邸大樓。可以徜徉在中世紀古典建築中感受文化的力量。但誰也無法忽略隨處可見的汙水。水的能見度很低,像十年前我們老家裡那條水溝,漂浮著礦泉水瓶跟薯片袋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這些現代社會的廢棄物閃閃發光,遊離在水裡,像幽靈一樣緩緩出現,又悄無聲息出現在另一條街上。


好在威尼斯不是小水溝,有其獨特的韻味,來這裡的遊客會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穿著比基尼在水裡游泳。人們喜歡這裡,甚至可以忽視惡化的水質。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知道,全盛時期的威尼斯可能一去不復返了。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Flickr


由於疫情影響,威尼斯的旅遊業受到衝擊,隨即工業步伐也有所放緩,經濟發展遭到嚴重打擊。當我們停下腳步一籌莫展,當地水質卻發生了轉變。由於工業廢棄物的減少,16世紀排汙系統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潮汐換來的新水也提高了水的品質。


近日氣象學家分享了意大利2-3月份空氣質量,表示檢測區域的空氣質量明顯好轉,二氧化氮含量大幅度下降。而威尼斯居民也表示運河水質清澈,可以看到小魚群在水裡遊動。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Pexels


除了小魚,一些最近不常見的鳥也降落於此,同時附近海域有海豚出現。種種跡象表明,威尼斯的環境正在變好。而導致這個結果的,居然是疫情。在疫情擴散的幾個月裡,全球經濟遭到破壞,而困擾了威尼斯上百年的麻煩就這麼神奇好轉,不得不說人類文明跟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有多大。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攝影丨賣桃紙的老楊


雖然威尼斯水質好轉可能只是暫時的,等疫情結束又會被打回原形,但對於當地生態來說,魚的數量跟水質好壞緊密相連。


如果要發展生態,就要避免廢水直接排放。水質惡化的一系列後果,是報紙曾經爭相報道的話題。現在這個富有研究性的話題既在經濟發展中被頻繁提起,又在養魚圈裡廣泛討論。


威尼斯重現魚群:幫大自然重獲新生的,居然是災難

圖片來源丨Pexels


跟威尼斯水質相比,魚缸裡的水質自然更好控制。但對於新魚友來說,水質是門哲學,沒有硝化細菌、水質澄清劑等輔助用品,依然沒法輕鬆養魚。


從威尼斯水質到魚缸養魚,歸根結底都是關於生態循環的故事。區別在於一個牽連甚多,以至身不由己。一個由我們掌控,隨時可以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