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基(2):諾亞方舟

by 楊學成

海纜和陸纜,構成了鏈接全球的數據中樞網絡,讓數據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速度達到了毫秒級,全球同此涼熱,人類同居一村:

數基(2):諾亞方舟

所謂地球村,並非是指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村裡,而是全世界的人在一個時間刻度上共享了同樣的空間,當然這個空間是網絡空間。在這個網絡空間裡,世界各地的人們是沒有時差的,所以人類基於網絡完成了「對錶」——共享一個時間刻度。

那麼,網絡空間存在於哪裡呢?到哪兒去找到這個空間?或者說,怎麼才能讓這個空間變大或者變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大數據中心了。顧名思義,大數據中心就是大數據的中心,也指規模很大的數據中心,還可以指規模很大的數據彙集的中心。總而言之,大數據中心是產生、存儲、處理、交換大規模數據的地方,也就是「數能」的大規模「發數廠」,是把電變成計算數據的場所。

隨著數據化進程加速,萬事萬物都被數據孿生,這就讓數據中心變成了人類社會的數字孿生體。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全世界的數據中心全部整合起來,得到的就是整個網絡空間,而這個網絡空間與我們的現實空間遵循同樣的時鐘走針,滴答滴答地同步伴生現實世界,承載了所有的數字孿生體,儼然就是我們的數字諾亞方舟。

你會說,數據不是在我手機和電腦上嗎?是的,但同樣的數據不只在你的本地,還同時在雲端。這就是為什麼你換手機的時候可以瞬間同步原有數據的原因。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網絡空間裡存儲了數字替身,這個數字替身不是你,但伴生著你。推廣開來,每個組織也有數字孿生體,每個物體也會有相應的數字孿生體,這些不同類型的數字孿生體同步映射在大數據中心構造的網絡空間裡,不用看《阿凡達》,我們早就已經被《阿凡達》了。

出於人類對數字紅利的追逐,數據中心越來越重要,越建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多樣。通常來講,按照規模可以分為超大型數據中心(機櫃數量超過10000個,機櫃就是放服務器的櫃子)、大型數據中心(3000-10000個機櫃)、中型數據中心(500-3000個機櫃)、小型數據中心(100-500個機櫃)、微型數據中心(100以內)。

從建設主體上,有國家主導建設的國家級數據中心,用來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資源,一般圍繞核心網絡節點,服務於骨幹網的數據交換。有IDC企業主導建設的數據中心,以對外提供數據類服務獲取收入,國內主要是電信運營商,因為運營商具備帶寬這一天然優勢,所以做IDC業務比較輕鬆。國外除運營商外,還有很多專門從事IDC業務的企業,例如Equinix,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運營商,擁有世界各地200多個數據中心。還有像Digital Reality Trust,也運營著約200個數據中心。中國最大的IDC是中國電信,世界排名第三,中國聯通能排到世界第五的樣子。當然,還有企業自建類數據中心,相當於自己開個發電廠發電給自己用,用不了的可以往外賣。像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百度這樣的科技公司都有自建IDC。

數據中心相當於數字地產,其建設和運營跟房地產開發很像,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率高,開發結束後還能做物業。但數據中心是個能耗大戶,電力消耗十分巨大,所以一般建設在能源豐富、電價便宜的地方,但這些地方在我國又相對不怎麼發達,這就出現了「東數西算」的現象。距離拉長,就會讓網絡時延升高,而時延又會影響用戶體驗。如何平衡成本和體驗,就成為數據中心運營的一個關鍵問題。

未來,隨著數據共享力度的深入,數據產生、數據傳輸、數據調度、數據分發——每個環節的背後都是長長的產業鏈條,全都涉及硬件、軟件和運維,蘊含著巨大的產業機會。無怪乎,大數據中心會是「新基建」戰隊的主力隊員。作為數字社會的諾亞方舟,大數據中心承載了人類的數字文明。

結論:唯有愛,才能治癒這千瘡百孔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