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目標:託布魯克


5月中旬,隆美爾的戰場偵察部隊報告,發現英國人即將發起進攻的跡象。這時,隆美爾的兵力與英軍相比仍然處於劣勢,於是他建議凱塞林元帥,希望能夠將馬耳他戰場上的部分空軍戰機調來增援,其中包括俯衝轟炸機和“梅塞施米特”Bf109戰鬥機,後者比當時北非戰場上的任何一種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都要先進。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德國非洲軍團在攻克託布魯克之後繼續向東推進,潰不成軍的英國第8集團軍殘部被迫向埃及邊境撤退。


英軍防線由一系列的加固兵營組成,裡面駐紮著得到炮兵火力支援的步兵旅,周圍架設了密密麻麻的帶刺鐵絲網,並在鐵絲網的後面埋設了50多萬枚地雷,嚴密防範德軍的突破。在這些防線的後方,部署著嚴陣以待的英軍裝甲師。從理論上講,他們集中起來隨時準備對德國人發起致命一擊,但實際上,由於英軍內部混亂不堪的指揮體系,他們將在沙漠裡各自為戰。


隆美爾確信他的英國對手並不瞭解戰爭的基本規律,但事實並非如此。英國人懂得這些理論,但是,第8集團軍內部盛行的“聽從委員會指揮綜合症”,導致這些理論無法得到貫徹實施。


在此前的3月份,隆美爾曾經單獨面見了希特勒,從他那裡獲准發起新一輪的攻勢。按照希特勒的想法,隆美爾的進攻目標將是託布魯克,達到之後不再向前繼續推進,他還要在1個月內將支援作戰的德國空軍飛行中隊返還西西里島戰場。然而,隆美爾在他的私人信件中流露出了更大的野心,甚至早在加扎拉戰役之前,他就曾打算一路打到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將一場局部勝利轉變成一場戰略勝利。


5月26日,隆美爾發起了進攻。然而,無論是他的作戰計劃還是英國人的作戰計劃,在雙方第一次交手後都沒有完整地得到執行。首先,他對英軍防線中段的佯攻並沒有將對方的預備隊吸引過來;其次,他所進行的寬大側翼機動並沒有遭到預料中的英軍裝甲師的截擊,那些英軍的坦克靜靜地停在原地不動,聽任指揮官們爭吵不休。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北非大部分地區的地形條件非常適合進行裝甲戰,但同時也為各式各樣的反坦克武器提供了暢通無阻的視野和射界。照片中兩名英軍6磅反坦克炮的炮手正躲在一輛被摧毀的3型坦克後面進行戰鬥。


戰鬥剛一打響,非洲軍團指揮官克魯維爾將軍(隆美爾此時已經升任整個裝甲集團軍指揮官,非洲軍團隸屬於該裝甲集團軍)乘坐的輕型座機就被英軍擊落了,他本人也被生擒。當時,凱塞林剛好前往非洲軍團指揮部進行視察。作為在場的最高級別的軍官,這位空軍元帥(曾任炮兵軍官)親自擔負起指揮任務,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下午。最後,隆美爾趕到接手了這項工作。


在戰鬥進行期間,經常被指責不重視後勤工作的隆美爾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親自為第15裝甲師組織了一場夜間補給行動,令英國人目瞪口呆。當時,第15裝甲師突破了英軍防線後,意外地發現自己被包圍了。英軍指揮官確信隆美爾已經掉進了陷阱。


有這樣一句軍事格言:一名指揮官永遠不會被擊敗,除非他自己首先承認失敗。這句格言在隆美爾身上得到了最為生動、準確的驗證。據一名被俘的英國軍官講述,當時,他曾經親眼目睹了隆美爾作戰指揮的場面。在被英軍包圍之後,隆美爾並沒有驚惶失措,相反,他鎮定自若地站在指揮車上,頭戴耳機,一邊研究面前的作戰地圖,一邊不停地下達著命令。在那場戰鬥中,隆美爾無與倫比的超然自信、從容不迫的指揮調度以及對於戰局的熟練把握,與他的對手——英國人的驚慌、混亂、莽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1942年6月20日拂曉之前,德軍進攻託布魯克的戰役打響了。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德軍就突破了英軍外圍防線。照片中的德軍突擊部隊士兵正在靜靜地等待發起進攻的命令。


戰鬥進行到這個時候,戰場上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陣線,敵對雙方的軍隊膠著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場面極其混亂和危險。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勝利將會屬於那個堅信自己必將取得勝利的人,而失敗將會降臨到那個認為自己力不如人、技不如人的指揮官的頭上。隨後的事實證明了這一結果。在雙方的角力中,優勢逐漸偏向德軍一方。在盟軍陣線最南端的比爾哈凱姆,駐守的是自由法國的軍隊,他們在德軍的猛烈攻擊下,進行了長達一個星期的史詩般的抵抗之後,最終被迫撤退,比爾哈凱姆失守。緊接著,英軍也開始撤退。隆美爾隨即傾其全部兵力窮追不捨。幾乎就在剎那之間,託布魯克陷入了極度危險之中。6月20日凌晨5時20分,隆美爾對託布魯克防線的東南段發起了猛烈進攻。對於英國人而言,不幸的是,他們一直錯誤地認為敵人將會從西南方向發起進攻,於是將大部分火炮和整個第2南非師部署在西南段,並將原先部署在東南段的大部分地雷也轉移到了其他地段,這就大大削弱了東南段的防禦能力。德國人的進攻就像預先設定好的時鐘一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凱塞林元帥的轟炸機拉開進攻序幕的3個小時後,第15裝甲師突破了英軍防線,意大利“阿列特”師和“的裡雅斯特”師緊緊跟進,全力以赴地擴大突破口。此時,在突入英軍的環形防線後,軸心國軍隊就可以通過真正的“閃擊戰”來摧毀敵方的整個防禦。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在遭到英軍火力攻擊後,德軍一個88毫米炮兵組奮力裝彈反擊。德軍88毫米口徑火炮最初設計用作防空火炮,但實戰證明,它們在對付坦克方面極為有效。


第二天,正當託布魯克要塞的英軍和英聯邦軍隊繼續頑強抵抗時,突然發現在己方司令部的上空升起了一面巨大的白旗,這讓他們極為震驚和憤怒。隨著當天第一縷晨風徐徐吹來,象徵著投降的白旗在空中微微擺動,整個陣地上瀰漫著一種非常強烈的痛苦、悲憤、失望的氣氛。在任何時候,戰敗都是令人極端痛苦的,但是,對於在這裡的成千上萬名剛剛經歷了戰敗痛苦的英軍來說,他們還要承受投降所帶來的巨大屈辱。就在那一天,有3萬多名盟軍官兵淪為戰俘,當他們列隊從隆美爾面前經過時,也許大多數人並不認識這位志得意滿的

勝利者。英軍遭受的損失極為慘重,共計2000多臺車輛、4335噸物資和1814噸燃油被德軍繳獲。如今,躊躇滿志的隆美爾甚至開始認為,最終的勝利已經近在咫尺了。


英軍潰敗


攻佔託布魯克使得德國裝甲集團軍上下欣喜若狂,也為隆美爾本人帶來了一根陸軍元帥的權杖。然而,事情至此遠未結束。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隆美爾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沙漠戰專家,他指揮的裝甲部隊在北非戰場上機動迅速,善於穿插、快速突破,能夠奪取並保持戰場主動權,他因此被提升為陸軍元帥。然而,即使像他這樣出色的指揮官,也無法驅使已經疲憊不堪的軸心國軍隊繼續向前,進攻位於埃及境內的得到大力加強的英軍防線。


隆美爾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參謀人員紛紛表示祝賀,他卻以超然的態度回答:“所有部隊必須集結起來,為進一步的攻擊做準備。”他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埃及邊境、尼羅河三角洲、蘇伊士運河等更遠的地方,夢想著贏得更大的榮耀。對於來自他的上司凱塞林元帥以及意大利指揮官們的不同意見,隆美爾回答說,敵人現在已經陣腳大亂,根本無力抵抗自己即將發起的迅速有力的強大突擊。他補充指出,如今擁有了託布魯克這個巨大的物資儲備基地,在發起進攻時,再也不會受到物資短缺的致命限制了。這一主張得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支持,他們希望隆美爾能夠為自己帶來壓倒性的勝利。


至6月22日傍晚,第90輕裝甲師已經抵達拜爾迪,第21裝甲師正在前往這裡的路上。到了次日,第15裝甲師和“阿列特”師開始對埃及邊境南段進行夾擊,追擊前面不斷潰退的第8集團軍殘部。與此同時,隆美爾本人視察了第90輕裝甲師剛剛繳獲的一個物資倉庫,它位於卡普佐堡,倉庫裡有數量巨大的燃油。


在英國人方面,軍事上的“死亡舞蹈”仍在繼續上演:軍令不暢通,情報延遲且不準確,前線部隊不再相信上級和支援部隊,步兵不再相信裝甲部隊,炮兵和工兵部隊只顧自己逃命去了……那些願意為了正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如今也不再對他們的指揮官表示忠誠和服從了。因為在他們看來,那些人根本不值得信任,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將會由於軍事指揮的無能而白白葬送。


英軍一項旨在在馬特魯港以南阻擊德國裝甲集團軍的計劃以慘敗告終。直到這時,奧金萊克才採取了一項在許多人看來——包括丘吉爾首相在內——早就應當採取的措施:下令撤銷裡奇將軍的職務,由他自己親自指揮作戰。通過這一做法,他輕而易舉地將此前戰敗的一切責任推卸到了裡奇的身上。


後勤的成功


隆美爾似乎取得了優勢,但實際上是盟軍方面贏得了後勤戰的勝利。由於英國皇家海軍在撤退時炸燬了港口設施,託布魯克港口雖然落入軸心國軍隊之手,卻無法使用。因此,他們不得不花費長達3周的時間,將補給物資從的黎波里港口通過陸路運到前線。


當時,馬耳他島遭到了德意軍隊的狂轟濫炸。為了救援馬耳他島,1942年7月,同盟國6艘滿載作戰物資的貨船從直布羅陀出發。另外有11艘貨船從亞歷山大港出發,在1艘戰列艦、2艘護航航空母艦、12艘巡洋艦和大批小型艦艇的護航下,向馬耳他島進發。最終,這組船隊只有2艘貨船平安到達,6艘被擊沉,3艘嚴重負傷。在護航艦船中,5艘巡洋艦遭到重創,4艘驅逐艦被擊沉。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德國空軍試圖對北非戰場進行再補給,但是,其所有的空運能力也比不上一支護航運輸隊。此外,動作遲緩的Ju52運輸機很容易遭到駐紮在馬耳他島上的盟軍戰鬥機的攻擊。


1942年8月,就在隆美爾試圖進攻開羅的同時,盟軍對馬耳他島進行了最後一次的燃油和物資補給努力——“支座”行動。在2艘戰列艦、3艘護航航空母艦(1艘被擊沉)、7艘巡洋艦(2艘被擊沉)、33艘驅逐艦(1艘被擊沉)的護航下,14艘商船駛向馬耳他島,途中9艘被擊沉,最後僅有5艘抵達了目的地,其中就有嚴重受損的“俄亥俄”號油船。而此時同盟國空軍的增援部隊已經緩解了馬耳他島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從1942年7月開始,在同盟國海、空軍的共同打擊下,軸心國船隊從意大利出發向北非戰場進行海上運輸補給的第三輪努力,最終以葬身地中海海底而告結束。此時,同盟國空軍已經建立起一支龐大的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轟炸機部隊。在空中,儘管約阿希姆·梅塞勒之流的王牌飛行員有了建功立業的千載良機,但是,這種永無休止的空戰也不可避免地消耗了德國的油料和熟練的飛行員。


在同盟國空軍的現代化戰機面前,隆美爾的“飛行炮車”——“容克”Ju 87式戰鬥機也被無情地逐出了空中戰場。但是,英國人的空中優勢暫時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至6月29日清晨,軸心國軍隊已經越過了馬特魯港,沿著海岸公路推進到富凱,朝著下一個目標埃爾達巴進發。德軍兩個裝甲師和意大利“阿列特”師向西南方向的古塞爾推進。這時,他們的正前方是阿拉曼的一個小火車站,在此之前,人們對於它的名字幾乎聞所未聞。


隆美爾的命令簡潔明瞭。對於橫在自己面前的英軍防線,隆美爾絕不相信它們會比以前所遇到的任何一道防線都要難以突破,因此,儘管部隊經過連續4個星期的突擊之後已經疲憊不堪,他仍然要求他們振作精神,發起最後一次衝鋒。然而,對於此時的軸心國部隊而言,僅僅憑藉隆美爾本人鋼鐵般的意志是遠遠不夠的。在進軍途中,他們遭到了盟軍空中力量的猛烈轟炸,卻毫無還手之力。


7月1日下午晚些時候,第90輕裝甲師官兵突然遭到盟軍方面鋪天蓋地的炮擊,他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那種猛烈的火力。盟軍的重型火炮、榴彈炮、輕型和中型野戰炮、迫擊炮、反坦克炮……一齊開火,構成一道密不透風的令人恐怖的彈幕。這種場面甚至驚動了隆美爾本人,他急忙乘坐裝甲車趕往前沿陣地進行指揮。這種戰術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奧金萊克終於找到了一種阻擊德國人的方法。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在阿拉曼戰役中,英軍步兵正越過開闊地帶向敵人發起進攻。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儘管德軍兵力相對薄弱,但英軍部隊在奧金萊克的不力指揮下,無力迫使敵人後退半步。


激戰持續了3個星期,但是,隆美爾最終只被擊退了1英里。這次戰役再次暴露了英國第8集團軍內部在協同作戰方面的嚴重問題,他們的戰術和戰役水平與德國人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必須進行徹底的重組和全面的訓練。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雙方各有得失。奧金萊克雖然阻擋住了隆美爾前往尼羅河的腳步——但是,軸心國的裝甲集團軍依然存在,沒有人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將會再次發起攻擊,並且能否得逞。


蒙哥馬利出任指揮官


此時此地,雙方不得不暫時停下來喘口氣。等到再次補給完成後,無疑又將有一場惡戰。疲憊不堪的士兵們終於有機會躺在戰壕裡休息一下了,讀一讀家鄉親人的來信,在殘酷無情的戰場上體味一下久違了的親情。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種平靜不會持續太久。


8月30日,隆美爾對阿萊姆哈爾法再次發起進攻,隨後4天的戰鬥將會決定這場沙漠戰爭的前途。這一次,隆美爾開始面臨一個新的對手——剛剛被奧金萊克任命為第8集團軍司令官的伯納德·L.蒙哥馬利將軍。後來,人們通常把北非英軍命運發生轉折的原因歸結於蒙哥馬利出任指揮官這件事情上。但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全面的。畢竟,僅憑一個人,無論他有多麼大的影響力,也不可能贏得一場戰爭。


英國皇家空軍奪取了完全的制空權,對德國人的物資儲備庫和司令部部隊展開了無所顧忌的猛烈轟炸。此時,隆美爾由於長期作戰積勞成疾,他手下的1.7萬名老兵同樣患上了各種疾病,要知道,他們已經在北非沙漠裡連續苦戰一年之久了。


隨著蒙哥馬利的走馬上任,英國人拒絕再與德國人玩以前的老遊戲,他們的裝甲部隊不再像過去那樣進行“自殺式”的主動出擊,而是在炮兵和空軍的支援下以逸待勞,耐心地等待著德國人的到來。因此,他們這次再也沒有出現隆美爾在當年夏天所見到的那種鬆弛慌亂的場面。眼下,隆美爾的“東方計劃”已經被迫推遲了。“東方計劃”是一項極其宏偉的作戰方案,它得到了第三帝國總理府的認可,計劃由德國國防軍向高加索方向,德國非洲軍團向蘇伊士運河方向,同時發起一場規模浩大的鉗形攻勢。上述兩支部隊會合後,將繼續向東推進,直到與從東向西對進的日本人會師為止。然而,由於貽誤了有利的戰機,“東方計劃”最終流產了。


向上司請假後,隆美爾獲准返回柏林治病,北非戰場的指揮權暫時交給施圖姆將軍掌管。在戈培爾全家為他舉行的接風宴會上,隆美爾表示,一旦英國人發起進攻,他將立即返回(北非戰場)。這番話後來讓施圖姆知道了,施圖姆感到很不舒服。


阿拉曼戰役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正如隆美爾所擔心的那樣打響了。蒙哥馬利,這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血腥塹壕戰的軍人,對那種無謂地浪費士兵生命的做法非常反感。他甚至拒絕了丘吉爾要他立即發起攻擊的命令,堅持在戰鬥前做好一切準備,確保萬無一失。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結束後,伯納德·L.蒙哥馬利將 軍 接 管 了 英 國第8集團軍的指揮權 , 他 決 意 把 隆美爾趕出非洲。為此,他進行了非常周密細緻的準備,在積聚起數量驚人的物資儲備之後,於1942年10月23日發起了猛烈進攻。


1942年10月23日,在擁有了完全制空權以及步兵和坦克的絕對優勢的前提下,蒙哥馬利首先指揮英軍進行了自191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炮火準備,而後發起了全面進攻。


接下來的8天內,雙方在海岸線到默特亞山脊之間展開了激烈廝殺。隆美爾在呼叫火力支援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將預備隊投入了戰場,用來阻擊英國人的進攻。隨著德國空軍在空戰中的徹底失敗,裝甲部隊無法得到以往由“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所提供的近距離空中支援,隆美爾陷入了更加糟糕的處境。


與此同時,擁有了巨大後勤優勢的蒙哥馬利開始準備動用裝甲部隊發起突擊。11月2日,戰鬥打響。但是,第一波100輛英軍坦克很快便被德軍反坦克火力逐個摧毀。隆美爾隨即發起了己方的大規模坦克集群反擊,希望能夠突破英軍防線的一處薄弱陣地。然而就在這一天,非洲軍團在對盟軍炮兵陣地一波接著一波的進攻中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到黃昏時分,隆美爾的裝甲師中只剩下35輛能夠作戰的坦克了。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 蒙哥馬利最初的進攻旨在牽制和削弱敵人,而後於11月2日發起了主攻,隆美爾隨即進行了反擊。雙方坦克在交戰中損失慘重,蒙哥馬利得到了及時的足量的補充,隆美爾卻一無所獲,兩手空空。在此情況下,軸心國軍隊被迫敗退,英國第8集團軍從此開始了將德國人逐出非洲的長途追擊。


隆美爾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非洲之夢破滅了,要想避免這支曾給自己帶來無限榮光的部隊全軍覆沒,唯一的選擇就是儘快把他們從英軍坦克不斷形成的包圍圈中撤出來。當時沒有人知道,蒙哥馬利對阿拉曼的進攻,標誌著希特勒及其納粹政權走向末日的開始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END


隆美爾到底因何獲晉元帥

《第三帝國的興亡》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一部全新的納粹德國興亡史

一本地圖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


本書是一部以納粹德國的興起和滅亡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全史。全書配以近百張四色高清的軍事形勢和戰場態勢地圖,附以珍貴歷史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納粹軍隊征服歐洲和北非的過程,也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轉化,從北非決戰,大西洋海戰,盟軍進攻意大利,蘇軍反攻,直至納粹德國的滅亡,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曲折艱難而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