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男性的小島,無處不在的男權壓力

2019年我最愛的電影不是全球大火的《寄生蟲》也不是鳳凰叔演技封神的《小丑》,而是這部影片。

有人說《燒女圖》全片無一男性,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女性電影,我認為這樣的言論本身就飽含了男性高傲而不自知。

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男性的小島,無處不在的男權壓力

正如一個TED女性平權演講中所說的,一個黑人女性站在鏡子前,看到的是一個黑皮膚的女人,而一個白人女性站在鏡子裡,她看到的是一個女人,而一個白人男性站在鏡子前,他看到的是一個人。

這說明,如果我們不是受歧視的一方,我們就很難意識到自己所受到的正常權利,其實並不是一種平等的權利,當一個人不會因性別而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時,他就從不會考慮自己在生活中的性別因素。

而從沒體驗過女孩子所面臨的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很多男性也根本意識不到男權籠罩下的無形壓力——畢竟這壓力從不會籠罩到他們頭上來。

我愛《燒女圖》不僅僅是因為影片刻畫的剋制又深入骨血的纏綿愛情,更是這個幾乎全是女性組成的劇組自然而安的女性視角表達的真摯故事,用這個無一男性(除了龍套船伕)角色的電影講述了男權控制下的女性真實心理生態。

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男性的小島,無處不在的男權壓力

片中四個主要人物都非常重要地反映了這樣一個男權社會的壓力,即在沒有一個男性的島上,壓力卻籠罩著每一個人。

首先是艾洛伊茲的母親,她是一個女性,卻是負責向小島上的主角們傳達男性意見的重要人物。她派來了瑪莉安為艾洛伊茲作出嫁的畫,並自我認定給艾洛伊茲找了個好夫家,對畫像的標準也是讓夫家滿意,能讓女兒未來的丈夫先看看未來的妻子是否令人滿意。而她某一次的到來都提醒著瑪莉安和艾洛伊茲來自現實社會的壓力,她是男權社會的女性執行者,希望自己的女兒滿足社會的期望,成為令人讚賞的對象。

然後是兩個女主角,女畫家瑪莉安受僱為富家小姐艾洛伊茲完成出嫁前的肖像畫,瑪莉安與艾洛伊茲在相處中漸漸生情,但是她們初期完全是相互試探,因為她們都很明白,艾洛伊茲不久就會嫁給他人儘管艾洛伊茲並不願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但是她不想像她的姐姐一樣為了反抗早早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她比她的姐姐更加堅韌,她明白自殺毫無作用,只是一種另類的投降,她的姐姐投降了,將自己的命運丟給了她。

愛是無法控制的,但縱使在她們感情最為熱烈而不可割捨的時候,瑪莉安也從未要求過艾洛伊茲為她反抗,她不是沒有過這種幻想,真愛一個人,不可能控制自己不那麼希望,即使她知道反抗無用。但是最認為動容的一點是,當艾洛伊茲意識到她的心裡的想法時,她質問瑪莉安:“你希望我這麼做,為什麼你不敢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兩個人都哭了,同為女人,她們都太明白彼此處境的不易,所以哪怕再渴望,她們也不願意給對方壓力,她們也同樣明白對方渴望與剋制的交鋒,她們不會因此埋怨對方,這是女性對彼此的感同身受。

可能很多男性無法想象女性在面對社會期望——做一個好女兒好媽媽,安心嫁人的壓力,也不瞭解女性特質,很難理解這種無奈下只能全力珍惜彼此的可貴。

不要去質問她們為什麼不站起來用一種玉石俱焚的姿態抗爭到底,如果你不瞭解一種痛苦,就不要輕易去質疑它。在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在激烈反抗毫無意義的時候,倔強的活下去,在心裡做自己,這是另一種女性另一種方式的反抗。

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男性的小島,無處不在的男權壓力

最後是意外懷孕的女傭蘇菲,打胎那一處有多麼震撼心靈,我想電影裡艾洛伊茲要求瑪莉安直視蘇菲當代痛苦並將其畫下這一情節就有多擊中內心。蘇菲懷孕,她們都從沒考慮過找孩子的爸爸負責,因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詢問了蘇菲的意見後,兩人就陪蘇菲去打胎了,她們沒有勸阻過蘇菲。作為相同年紀的女孩,她們都明白,勸一個沒有撫養能力的女孩子生下孩子是不負責任的。這也一定程度上反問我們,為什麼不管懷孕的女孩子是誰就勸對方生下小孩,這真的是一種善事嗎?

再說回打胎,縱然現在科技進步了,人們生活水平高了,但是仍然有多少女孩子在沒有正規規格的小醫院做了人流。我們常常會選擇不去看這樣的痛苦,從沒有人想過,這樣的痛苦值得我們記錄下來,去發聲,女孩子未婚先孕並不是一種恥辱,打胎不是不道德的,這些痛苦都應該被看見。

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男性的小島,無處不在的男權壓力

最後我真的想讓所有人都去認真看看《燃燒女子的肖像》,特別是在近期n號房間事件之後,希望一些男性不要站在天平傾斜的一段,去講世界公平。

燃燒女子的肖像:沒有男性的小島,無處不在的男權壓力

多年後的一幅畫中,艾洛伊茲仍時刻摸索著瑪莉安畫給她的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