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就生活》重新認識工作的真相

關於作者

弗雷德蒙德·馬利克,是歐洲管理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具有40年企業管理諮詢經驗。

關於本書

本書是馬利克的代表作,公認的管理學經典,被譽為歐洲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馬利克澄清了人們對於管理、對於工作的普遍錯誤認知,強調管理不能追逐潮流,而要回歸常識。

核心內容

澄清了關於工作的兩個誤解,幫我們重新認識工作的真相。

第一,是關於“快樂工作”的追求。過去我們總以為,工作應該是“快樂”的,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實際上沒有什麼工作是真正快樂的。

第二,是關於職業晉級的路徑。過去我們總是把力氣花在消除短板、查漏補缺上,而實際上,洞察自我、找準優勢,才是最重要的。


《管理成就生活》重新認識工作的真相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徐玲。這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管理成就生活》。作者叫弗雷德蒙德·馬利克,是歐洲最著名的管理學家之一。

乍一聽,這好像是一本教你怎麼做管理的書,馬利克在書裡也確實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框架,包括有效管理的原則、任務、工具等等,讓這本書成為一本必讀管理經典。

不過,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像是一位管理學家站在講臺上講課,而像是一個資深的職業諮詢顧問,坐在我對面娓娓道來,告訴我,應該怎麼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心態,應該投入到什麼領域,等等。這個體驗挺奇妙的。

你想,馬利克是資深的管理學大師,資深到什麼程度?“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是這麼評價馬利克的:“無論在理論領域還是在管理實踐領域,他都是權威性的大師。”這個評價夠高吧。我今天做的解讀,就相當於把馬利克為我做的職業諮詢過程,濃縮成20分鐘,呈現給你。

我覺得,馬利克給我最重要的啟示有兩點,就是澄清了關於工作的兩個誤解,幫我重新認識工作的真相。

第一,是關於“快樂工作”的追求。過去我們總以為,工作應該是“快樂”的,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實際上沒有什麼工作是真正快樂的。

第二,是關於職業晉級的路徑。過去我們總是把力氣花在消除短板、查漏補缺上,而實際上,洞察自我、找準優勢,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讓我來詳細解釋。

第一部分

如果問:工作應該是快樂的嗎?或者說,是不是我們必須從工作中感受到快樂,才能夠好好工作?

我的第一反應是:對啊!如果一份工作枯燥乏味得要死,我完全不能“享受工作”,那我肯定不會花心思去好好幹。而且,不光我是這麼想,很多人力資源專家也是這麼想的。一般認為,員工必須先獲得滿足,然後才能努力工作;一個組織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首先讓自己的員工感到快樂和滿足。你看,現在到處都在搞“員工滿意度調查”“最佳僱主評選”之類,不就是體現了這種觀念嗎?

但是,馬利克告訴我們,關於“快樂工作”的假設,本身就存在一個悖論。你想,如果我們對目前的工作感到很快樂、很滿意的話,那怎麼可能有動力去提升績效、推動變革呢?說到底,任何的變革,都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而不是快樂和滿足。所以,這裡存在一個明顯的悖論,“快樂工作”和“持續改善”本質上不兼容的。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快樂工作”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實際上,沒有任何一項工作能讓你每天都快樂;在你能想到的每一項工作中,都存在著不快樂的因素。

比如說,當一個搖滾樂手,在舞臺上又唱又跳,臺下粉絲尖叫追捧,很酷吧?是很酷,但是,舞臺上的演出只是樂手工作中極小的一部分,很多人忍受不了沒完沒了的排練。想想看,當你第1001次排練同一首歌,是什麼感覺?再比如,當一名飛行員,整天飛來飛去,聽著也很酷吧?實際上,飛行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執行非常常規的飛行任務,談不上有多大挑戰,過程相當枯燥。

更不用說,有的工作是天然沒法給人帶來快樂的。比如天天在重症監護室目睹生離死別的醫護人員,還有刑警、法醫等等。這些工作之所以有人去做,是因為必須要做,這裡的關鍵詞是“責任”,而與“快樂”八竿子打不著,與所謂的“工作熱情”也不沾邊。

順便說一句,馬利克認為,領導者沒有必要去刻意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因為這個東西既不好衡量,又難以持續。如果一個組織的運轉必須建立在員工的個人熱情之上,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比熱情更重要的,是穩定的產出、持之以恆、盡職盡責。這並不只是針對常規性工作,對完全依靠創造力的工作,同樣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作家。在我們的想象當中,“李白斗酒詩百篇”,作家一直在苦等靈感乍現的瞬間,一旦靈感來了,就抄起一張紙,運筆如飛。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作家都不是這樣搞創作的,很多人給自己規定了嚴格的寫作時間。

最典型的就是被稱為“文壇硬漢”的海明威,每天雷打不動堅持寫作6個小時,從早上6點半寫到中午12點半,至少要寫完7支鉛筆。同樣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勤奮程度不如海明威,但同樣堅持每天從早上9點寫到12點,雖然每天只能寫一兩頁,但積累下來,他的作品數量也是驚人的。你看,這些大作家的創作,不是靠熱情,也不是靠靈感,而是靠紀律。

馬利克說,所謂的創新性工作,通常只能在剛開始的時候給初出茅廬的新手帶來熱情,而隨著工作的深入,任務變得越來越艱難,人們很容易喪失熱情,永遠“快樂工作”是不現實的。

聽到這兒,你可能覺得有點失望。如果工作遲早會變得枯燥乏味,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工作只是為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忍受的事情,我們只能幻想著哪天一夜暴富,立馬退休逃離苦海,去尋找詩和遠方?

也不是。馬利克告訴我們,工作過程中快不快樂,沒那麼重要,結果才重要。說到底,真正讓我們滿足的,不是工作本身的興奮刺激,而是工作結果帶來的正反饋。

這就類似遊戲裡的打怪升級:玩家們都公認,刷怪的過程其實非常枯燥,但每刷一個怪,你就能獲得一份經驗值,經驗值多了你就能從新手開始晉級,這又激勵你更加努力地去刷怪,從而更快地晉級,形成一個正反饋迴路。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刷怪本身帶給你快樂,而是刷怪的結果——晉級,讓你快樂。

工作也是同樣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都聽過,你想想,一個天天宰牛的廚工,他這份工作得是有多枯燥、多令人厭煩;但是,庖丁硬是把這份沒有意義的工作,做成了一門藝術,連宰牛的節奏都是和著音樂節拍的。那麼,庖丁不斷精進、打磨技藝的動力來自哪兒呢?肯定不是因為他特別愛殺生,而是他在技能和認知不斷“晉級”過程中所獲得的正反饋。

我們完全可以向庖丁學習,把工作變成一個打怪升級、不斷磨練手藝的過程,至於工作內容具體是什麼,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樣一來,我們對於工作的種種抱怨,也就完全不成立了。想想看,以前遇到問題,我們總是抱怨:同事豬隊友、上司很奇葩、客戶難伺候……潛臺詞是,工作不快樂,我就不能好好工作,於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對工作敷衍了事。現在我們明白,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

馬利克在書裡引用了一句話,他說:“意義,很難從工作本身找到。即便工作本身對任何人來說都毫無意義,我們也能從工作結果和工作效能中找出意義來。” 這句話讓我非常受觸動。

好,現在我們接著往下推:如果我們沒有從工作中找到意義,最大的可能性是什麼呢?不是工作內容的枯燥,而是工作效能沒有提升,我們享受不到晉級的樂趣,所以乏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馬利克說,最可能的原因,是工作任務太輕,挑戰性不夠。

你想,如果一個人每天下午三點,就完成了當天所有的任務,當然就沒有必要花時間去考慮如何提升工作效能,領導也沒有理由責備他。但是,久而久之,這個人就很容易陷入怠惰和挫敗的狀態。只有當一個人每天都必須“努力”才能完成工作時,才可能讓他激發潛力,提升效能,從而進入“晉級”的正反饋循環。

作為領導,對員工最大的責任,就是通過設計更困難、更有挑戰的任務,來幫助員工進入這個正循環;而作為一名員工,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態度,就是主動接受更困難的任務。馬利克說,他認識的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成功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此進入了一個不斷尋求挑戰、不斷追求更高效能的循環。

好,剛才我們澄清了關於工作的第一個誤解:通常以為,“工作應該是快樂的”。但實際上,我們不應該太糾結於工作本身是否快樂,而要從不斷提升的效能中獲得意義。

第二部分

那接下來我們肯定會問:世界上這麼多種工作,我做哪一樣,能獲得最高的效能呢?

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們都聽過愛因斯坦的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職業顧問最喜歡問的一句話也是:“你對什麼最感興趣?”似乎大家都公認,你只要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就能把它做好。

但馬利克指出,這是一個天大的謬誤。愛因斯坦本人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反例。我們都聽過愛因斯坦小時候做小板凳的故事,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愛因斯坦的天資很差。其實不然。愛因斯坦從小就展示出極高的物理和數學天分,在這幾科上是妥妥的學霸,閉著眼睛都能考第一。

但是,愛因斯坦最感興趣的,卻並不是數學、物理,而是音樂,尤其是拉小提琴。他痴迷到什麼程度?他從6歲開始學小提琴,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練琴,堅持了一輩子。愛因斯坦最大的夢想,是當一名偉大的小提琴手,傳聞他甚至說過一句話:“如果我能當上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我願意拿自己的諾貝爾獎來換。”

然而,愛因斯坦天生不具備拉小提琴所必須的協調性,無論他付出多少努力,他終其一生只能達到二流水平。有個小提琴家就嘲笑愛因斯坦,說他拉小提琴的的姿勢好像是在鋸木頭。愛因斯坦成名後,有人安排他和一位著名的鋼琴家一起演奏,結果演奏到一半,人鋼琴家不幹了,說這水平太次了實在沒法合作。你看,幸好愛因斯坦沒選擇當職業小提琴手,否則,這個世界多了一個二流小提琴手,卻少了一個頂級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的例子充分說明了,感興趣的事和擅長的事,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幹工作,我們應該選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把感興趣的事情留給業餘愛好。道理很簡單,只有幹我們最擅長的事情,才有可能通過持續改善,實現高效能,成為行業高手。

不過,如果進一步問:什麼是你擅長的事情?我估計,你不一定能馬上回答出來。瞭解自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西方的古代先賢早就給我們指出這一點了。你看,希臘德爾菲神廟的入口處寫著,“認識你自己”;四書五經裡的《中庸》,開篇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天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它和“認識你自己”說的是一個道理。

這就奇怪了,我們天天和自己相處,要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怎麼就這麼難呢?馬利克在書裡給出了一個有意思的洞察。他說,我們很多人之所以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恰恰是因為這件事情我們做起來很容易,所以我們不太去關注,也沒有去進一步提升的強烈動機。

而我們強烈關注的是什麼事情呢?是那些我們不擅長的事情,也就是弱點。你注意到沒有,很多人耗費大量心力來消除自己的弱點,而很少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精益求精。就好像是學校裡的班主任,一般很少花時間在學霸身上幫他們更快成長,而是把大部分精力用來改造學渣,讓他們不要拖班級後腿。

為什麼我們傾向於關注弱點而不是優勢呢?因為弱點總會給我們帶來麻煩。你想,你的頂頭上司不一定會因為你的優勢而提出表揚,卻很可能因為你搞砸了某件事而點名批評。所以,一般人不需要太多的洞察力,也能知道自己的弱點是什麼。

相比起來,要發現自己的優勢,需要更多的自我洞察,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曾經讀到過一段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叫李連江,問他的研究生的,我覺得特別扎心。這個問題是:你一天清醒的時間裡,從幾點到幾點是黃金時間,從幾點到幾點是白銀時間?所謂黃金時間,就是你的腦子特別清醒,想問題能夠切金斷玉,而白銀時間你就只能剁滾刀肉,而剩下的時間,恐怕就只能切豆腐了。

很顯然,我們應該把黃金時間用於最重要的工作,充分利用,不能浪費。李連江教授說,“寫文章的時候,如果正好是切金斷玉的時間,遇到文獻,忽然把作者忘了,要不要去查?查它幹嘛?要不要去補個數據,補它幹嘛?以後再補。”

我們的腦力,在不同年齡段是變化的,同一個年齡段的每一天是變化的,每一天的每個小時是變化的。可惜的是,很多腦力勞動者對自己沒有清醒的洞察,把黃金時間拿來處理雜務,把豆腐時間拿來做核心任務,這不就是典型的“事倍功半”嗎?

你看,要清楚洞察自己的精力變化都很難,更不要說全面瞭解自身的優勢了。而且,“認識自己”也並不是一個純主觀的判斷,我“認為”我的優勢是什麼,和實際上我的優勢是什麼,可能是兩回事。現在一種很流行的做法是,通過職業能力測評來尋找優勢,似乎比較客觀。但在馬利克看來,這也是不靠譜的。很多職業能力測評傾向於挖掘你的“潛能”,而不是找出當下就有的實實在在的優勢。

馬利克認為,要找到優勢,真正靠譜的依據只有一個,就是你過去實際完成的任務。結果如何?和別人相比績效怎麼樣?不用多,只需要找出你過去完成的三到五項主要任務,客觀評估績效,你就能判斷出自己的真正優勢在哪裡。

在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員時,也要注意這一點,不管他的背景看上去多麼光鮮,最後一定要落到他實際負責項目上,看他的績效到底怎麼樣。至於大學畢業生,很多研究都表明,學業成績和工作之後的專業表現沒有直接關係。唯一能判斷他們優勢的辦法,就是派給他們三五項不同的任務,根據結果來判斷。

也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發現自己同時擁有好幾項優勢,怎麼辦呢?這就要說到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聚焦優勢。想練就一項過人的技能,必須把精力聚焦到一件你最擅長的事情上,有所取捨,千萬不能平均用力。

書裡提到一個歷史人物,可以作為這方面的榜樣,就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琪羅。我們知道,米開朗琪羅多才多藝,在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大師級別,還寫得一手好詩。

不過,米開朗琪羅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最大的優勢在於雕塑,所以他儘量排除其他干擾,專注於雕塑事業。有一個歷史細節可以看出這一點:米開朗琪羅和西斯廷教堂簽訂天頂壁畫合同,用的簽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

作為對比,“文藝復興三傑”的另一位大人物,達·芬奇,他的興趣就是過於發散,雖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後真正完成的很少。馬利克認為,如果達·芬奇能把自己限定在最具優勢的領域裡,本來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霍金。霍金像達·芬奇一樣,本來沒有主動聚焦優勢的意識,但是,命運的陰差陽錯,卻讓他不得不被動聚焦優勢,從而成就了自己。

霍金屬於少年天才型人物,本科讀的牛津大學。有一次上統計物理學的課,老師給他出了兩道題,讓他回去做。第二次上課時,老師檢查作業,霍金回答說,對不起,作業他沒做,因為題目錯了。然後霍金花了20分鐘給老師解釋,這道題為什麼錯了。老師當時就意識到,統計物理學,他已經沒啥可以教給霍金的了。

霍金當然很得意。整個大學期間,他仗著自己聰明過人,根本不怎麼學習,熱衷於喝啤酒、讀小說、搞學生運動。按照這樣一種放縱不羈的性格,霍金很難安心坐在書齋裡潛心搞學問,畢業之後大概率會去華爾街做交易員之類,再成功也就是一個普通社會精英而已。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霍金才21歲,風華正茂之年,被確診患了漸凍症。這一下,擺在霍金面前的其他可能性全部堵死了,他只能放棄所有其他活動,一心一意研究宇宙學。可以說,如果霍金沒有患上漸凍症,他不一定能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才如霍金,也必須聚焦優勢,才能有所成就,更何況我們普通人。這就是聚焦優勢的重要性。

好,這部分我們澄清了關於工作的第二個誤解:很多人以為,晉級的途徑是做拼圖,查漏補缺;而實際上,晉級的途徑是打井,找準優勢、聚焦優勢,不斷深挖。

總結

馬利克說,他之所以研究管理學,琢磨更好的職業發展之路,是因為他一度發現,強大的工作壓力,讓他處於一個“人生不可能三角”:要麼選擇工作失敗,要麼選擇家庭破裂,要麼選擇個人毀滅。還有人說,像我這樣的職場媽媽,也面臨“人生不可能三角”:在事業有成、理想媽媽、關照自我這三者之間,最多隻能同時實現兩個。可不是嗎,“工作帶娃兩手抓,哪有時間練瑜伽”。

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呢?馬利克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改變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我認為這個辦法過於理想化了,因為你效能提高的速度,可能趕不上工作量膨脹的速度。我倒是覺得,人生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合理地取捨,學會放棄。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成就。

最後,我想以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作為結尾,與你共勉。這是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說的:“無論在哪,盡你所有,盡你所能。”

撰稿、講述:徐玲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