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老公85年的,在外企工作6年,物流領域,因為合同到期以及一些其他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公司優化了,本來以為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可是閒置了快一年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雖然生活過得去,作為完全沒有經濟支持,反而需要考慮父母養老、孩子撫養等問題的小家庭,壓力越來越大。

盡最大努力去嘗試支持他,但是時間越來越長,壓力也越來越大,特別是看到他沒有任何回應,且沒有任何長期規劃,心裡也越來越急躁。

回到家跟老公也沒話說,壓力搞得我嚴重失眠,怎麼辦?

——來自一35歲失業中年男子妻子的自白

小二哥低頭看了看自己,同樣是外企工作6年,好比三九天掉冰窟窿——直打寒顫!工作6年多,小二哥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中年男子擁有錯誤的職業思維。

職業思維:初入職場,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從單純的象牙塔到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從單純的學習技能、工具和技能層面,過渡到最終的思維和意識轉變的層面。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一、這種職業思維,真的正確嗎?


1、不屑管理,專家來湊?

初入職場的時候,我為自己做的職業生涯規劃,便是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什麼管理不管理的,都是空中樓閣。

但在我工作3年之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立志成為專家的人,會單純選擇一條獨行之路,只能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來提升業績。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啪啪啪。很多立志成為行業專家的,往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偏差,成為一瓶不滿半瓶晃盪的偽專家,我也不例外,因為我根本沒有具備專家級的專業技術和知識儲備。

何為偽專家:始終翻來覆去做同一件事的專職人員。

善管理與成專家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抱著善管理就當全才,不善管理就成專家的想法,將來也不會有大的發展與成就。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2、安安靜靜做“套中人”?

最近經常看到有人提問,說外企現在放眼望去,全是20~30的年輕人,40歲的人都去哪了?

還能去哪?要麼被優化,要麼提前下車,小二身在外企,對此頗有感觸。

舉一個例子:我身邊接觸一些一線的資深銷售,30多歲的有很多,但是超過40歲的,寥寥無幾,尤其在外企,除了各個部門的高層,很少有40歲的中年人,不論油膩不油膩,都少。

至於40歲之後他們都去哪了?有的提前去了國企,有的則去了民企做了管理層,在民企過得好壞完全看自己運氣,運氣好的能帶領幾個團隊成員,管著幾個省的銷售,運氣差的人到40還要跟年紀20多的小夥子一樣,跟打了雞血似的沖沖衝。

現在的你得過且過,以後一定會全部加倍還給你。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3、跟講利益的公司講道理?

很多人不明白講利益真正的本質。

下面是摘自某乎對講利益本質的透徹闡述:

講利益,委婉的講出:若他滿足你的訴求的話,他能夠得到的好處。

社會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只是有的時候,交換的是當下的價值,有的時候,交換的是未來的價值。

鮮花盛開,蝴蝶自來:

花朵會放出對蝴蝶有吸引作用的氣味來幫助自己傳授花粉(因為蝴蝶不吃花蜜),而且花的顏色不同,放出的氣味不同。

蝴蝶飛到花上是為了食物,花吸引蝴蝶是為了傳播花粉,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職場老鳥以為自己勞苦功高,跟公司講利益無異於以卵擊石,自找苦吃。你以為這次為公司帶來上百萬利潤,就能以此自居混到老?

這個社會真不是這樣玩的,勞苦功高是個系統性的東西,不是一次性的,公司需要你瘋狂嘟嘟嘟,嘟到彈盡糧絕。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二、為什麼35歲是一道坎


1、家庭與責任的問題

之前華為裁撤35歲員工的新聞鬧的沸沸揚揚,最近又有甲骨文裁員的新聞爆出,過了30歲的程序員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考慮35歲的問題。

35歲,老闆承諾年底加薪升職,總有幾個人要離職,就是這沒著沒落的工作,維繫了一家的溫飽事。

35歲,你早已過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階段,如果你已成家,在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你除了感動之外,肯定會有另外一種情感:擔當與責任。

35歲,擔子重了,體力降了,危機來了。

不管你選擇頹廢或者忙碌,時間都在飛快的逝去。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2、能力匹配與年齡問題

任職要求:

① 5年以上web開發經驗;

② 精通JavaScript,CSS,HTML,node,js等技術;

③ 具有Scratch/Blockly開發經驗;

④ 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

加分項:

① 瞭解Android/iSO原生開發,有硬件背景(藍牙,固件,通信協議等);

② 瞭解Web3D,如threejs,shader,WebGL,計算機圖形學等;

③ 多門編程語言經驗:Java,Python。

特別備註:

年齡35歲以下,我們公司不止996,如果你想苟且,遠走不送。

招聘中無“特別備註”這一項,是小二哥自己臆想的,35歲為限雖然不是硬性指標,但這卻是很多行業招聘時心照不宣的軟性指標。

正向的職業發展應該是,工作年限越長,工作能力也越強,這樣的職業發展是良性的。但如果你違背了這個規律,35歲之際你將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工作5年,工作10年,你突然發現自己面臨這樣的問題:自己的能力與工作1年的人無任何差別,腳打拍子不跳舞——原地踏步,年齡≠能力。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3、知識架構與提升問題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

某地產行業6年銷售從業者,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所以打算應聘區域銷售經理一職。面試的過程中 ,只要是涉及到銷售的具體可操作層面,他都能對答如流。

但等到上升到戰略層面,他就無法組織有效的語言,腦子一片空白。

有的人會說,不同職位的人所做的事情不一樣,需要的思維模式也會不同,在面試這名銷售的時候,面試他戰略層面的問題,多少有點欠妥。

但凡事有兩面性,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應該不斷髮展與突破,要不然你永遠只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不會有大的發展,職位也很難上升。

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三、30歲之後著重提升2點,35歲也能跳


1、提升1:具備業界通用的專業知識和技,即專業構築力

專業構築力:從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工作到30歲,30歲開始必須要考慮如何構建自己的專業性。

具體的的可操控3個方法:

① 方法1:選擇你有大量實踐經驗的領域,如果從事的工作沒有實際業務經驗的前景,那就需要充分利用公司內部的調動,這是你重新尋找領域的最快捷方式。

② 方法2:關注這樣的工作——公司內部人才匱乏,正在網羅外部人才,用另一句話表示就是:觀公司內部是否存在高估價的專業,外界對此專業具有高需求。

③ 方法3:想象自己在構建自己專業性領域工作的模樣,是不是你喜歡的,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的,那就找出自己不喜歡的。

構建自己專業性的2個原則:

① 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均衡發展

舉一個例子,你擁有很多的業務實踐經驗,但是每次在闡述給他人的時候,總是不能通過語言進行條理清晰的說明,這樣你所謂的專業性經驗就不能傳授給別人,也無法爭取到業務。

②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筆記內容應聯繫實踐

具體的操作方法:記錄專業領域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專家研討會上的諮詢內容、讀專業書籍的心得體會,這些內容與心得體會是否可以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中。

我現在的具體的筆記方式分為兩種:A、會議、書籍觀點整理清單; B、工作實踐內容的覆盤整理、圖表化歸納。這兩種方式是我一步步提升自己專業技能的得力助手。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2、提升2:積累作為領導者的紮實經驗和技巧

35歲以上的錄用的崗位通常是管理崗位或者以在近期擔任管理職務為前提的錄用。通俗來說,35歲之後你與別人的差距是一般職位or管理職位。

構建自己的專業性之餘,30歲必須要充實自己的領導經驗與技巧。

具體可操控的方向:

① 培養親和力

親和力的重要性: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自己創辦的“松下政經墅”時,記者採訪他並問道:“政經墅”選拔有志之士的標準是什麼,老先生毫不猶豫的說是:“親和力,因為只有培養出具有親和力的政治家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

至於親和力如何鍛鍊,笑一笑十年少,誰都不願意讓一個撲克臉來當自己的領導。

② 主觀能動力

30歲之後的你是不是還是職場中的“待命族”,待命族便是無指令不行事。

現在的你是否在沒有日程表時便失去工作方向,所以30歲應該培養自己的目標發現能力,而不是按照寫好的劇本上演爛俗劇。

待命到主動,行動上逐漸轉變,畢竟原地踏步是退步,慢慢爬的蝸牛,才會有變量。

35歲的你,想告訴30歲的我,什麼人生道理?

我來自才華有限公司,每天上班下班打卡準時!

我是魯小二,我這個人很懶,什麼都沒有留下。6年外企985小碩,專注職場答疑,關注

關注私信有福利:經濟管理&職場類4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