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對於故鄉的牽掛,有句詩裡寫到“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中國人有著濃厚的故鄉情懷,漂泊各地忘不了的是故鄉。至死不能忘懷,所以許多漂泊外國的華僑,回家認祖歸宗。所以在外富貴的商人,會投資建設家鄉。所以許多客死異鄉之人,會想要“落葉歸根”。而湘西的趕屍文化,就是這種故鄉情節的體現。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湘西的趕屍文化,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傳說趕屍人通過特殊的處理方法,能夠使屍體自己行走,然後隨著趕屍人一路跋山涉水,回到自己的故鄉。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大家第一次接觸趕屍,多數應當都是在現代影視劇中。特別是香港七八九十年代,林正英老師拍攝的殭屍電影大火之時。身穿清朝官服、額頭貼黃符,雙手平舉,走路一蹦一跳的屍體深入人心。趕屍是湘西地區苗族的風俗,屬於“巫文化”。趕屍最早出現的時間,在民間傳說裡,是蚩尤時代。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蚩尤在與地方對戰廝殺,屍橫遍野。戰爭結束之後,蚩尤讓軍師將死去的弟兄送回故里。於是軍師就扮作蚩尤的模樣,站在死去的士兵中間,默唸咒語,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就全部站了起來。這些屍體跟在蚩尤的“符節”,規規矩矩的隨軍師回到故鄉。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趕屍文化最流行的時期,是在清朝。趕屍者將死在四川的湖南遺民的屍體送回故鄉,成為當時十分常見之事。讓屍體自行走路,是件非常奇幻的事情,不能以科學解釋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有人認為,所謂的趕屍,應該就是用兩條竹竿穿過屍體雙臂,再由人抬著走,看上去就像屍體自己在走一樣。還有的說,所謂的趕屍並不是“趕”,而是“背”。是趕屍者將死者揹回家鄉,只不過經過時間的加工,成了“趕”。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不管中國的趕屍,到底是什麼原理,但是其本質是中國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落葉歸根”思想,是對故鄉的眷戀和依賴。而與中國相鄰的印度,也有著“趕屍”文化。只不過其本質,和中國的趕屍還是有著不同的。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印度有一個叫托拉雅的民族,這裡的族人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裡,將親人的遺骸重新挖出。他們將遺體清理乾淨,重新為逝去的親人梳妝打扮,為“他們”換上新衣。然後由“趕屍者”幫助這些屍體,在地上走一走,然後重新下葬。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在當地人看來,這是一種引領逝者邁入新生的儀式。只有經過這項儀式,親人才能步入來世。在儀式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人對屍體產生恐懼和悲傷,彷彿這些死去的親人還在世一樣。人們說說笑笑,甚至年輕人還會與屍體合照。

傳說中的“趕屍”文化,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呢?

如果說中國的趕屍文化,是對家鄉的眷戀。那麼印度的趕屍文化,則是生人對死去親人的懷念與眷戀。二者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源自於“情”。在這個文化裡沒有陰暗和恐懼,只有情感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